| 商品名称: 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49.00 | 页数:312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40423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这部2018年的版本,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定格瞬间”的编年史。行政区划的变动,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变化的实际需求,因此,这部简册所记录的,是国家对既有事实的一种官方确认。我常常会把它和近期的国家统计公报以及五年规划进行交叉比对阅读,试图从中找出政策的“前瞻性”与“滞后性”。它并非提供趋势预测,而是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戳”——在2018年这一天,中国的行政版图就是如此清晰的。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了解特定年份的行政归属至关重要,因为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档案的整理,都必须依托于当时有效的区划框架。随便翻开任何一个省份的目录,你能清晰地看到,中央政府是如何将这片广袤的土地,通过一套严密、层级分明的体系有效地组织起来,确保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每一个角落。这份详尽的、几乎不留余地的记录,本身就构成了研究现代中国国家构建过程最不可或缺的底层数据支撑。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部《简册》的排版和信息密度绝对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带着极度专注力去“解码”的文本。每一页都密集地排列着代码、层级和层级关系,对于习惯了网络信息碎片化呈现的读者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枯燥和压抑。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和高度结构化的信息组织方式,体现了其作为国家级参考资料的严肃性。我个人研究过其中关于地级市下辖区县的分布比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理均衡性尝试。例如,某些人口增长缓慢的地区,政府可能倾向于保持现有区划层级不变,以维持地方治理的稳定性;反之,在人口快速流入的热点区域,则能看到更频繁的区划调整迹象,旨在提升城市化管理效率。它如同一个冷峻的观察者,忠实记录着中国大陆内部权力触角延伸和收缩的轨迹,这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具说服力,因为它直指最基础的“管辖范围”这一核心命题。
评分这部《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的问世,对于每一个热衷于地理变迁和国家治理结构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馈赠。我个人对这类官方权威的数据汇编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国家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空间组织逻辑。通常而言,这样的简册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名罗列,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社会地图,描绘了从中央到最基层的权力与管理网络的骨架。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那些近年来出现变动的行政区,比如撤县设市、合并乡镇或者新设立的开发区。每一条记录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战略考量。它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之视为工具书,而应将其视为一份活的历史文献,细致对比前一年或后一年版本的数据差异,从中洞察国家宏观调控的脉络。例如,某一省份对贫困县的划分调整,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财政转移支付和资源倾斜力度,这些都在这部简册里留下了最原始的印记。对于需要进行人口统计分析、基础设施规划或者区域经济对比的学者和从业者,这种精确到乡级、甚至更细致的行政边界信息,是构建可靠模型和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石。它的严谨性,是任何商业地图出版物或网络数据库难以企及的,因为它承载了国家机器运行的官方标准。
评分对于长期从事市场调研和商业选址的人士来说,这类官方行政区划资料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美化过的宣传册,而是实打实、能被所有政府部门接受的界限定义。《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提供的正是这种“硬核”标准。在进行大规模市场渗透分析时,一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准确界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物流成本测算和目标客户群体的锁定。2018年的数据节点,尤其具有参考意义,因为它记录了“改革开放深化”前夕的最后一些稳定状态,为后续几年因棚改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区划微调提供了重要的基线对比。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特殊行政区时的审慎态度,比如那些代管的县、特别行政区(虽然通常在专门的册子里有更详细说明,但简册中的标注也至关重要)以及正在审批中的新设区划。这些细节决定了项目申报的合规性,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后续工作的延误。因此,这份简册在我眼中,是项目启动阶段必备的“通行证”和“定位仪”。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这本《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和规范性,让人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庄重的历史厚度。我不是专业的地缘政治学者,但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结构怀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部“国家寻根”的指南。我喜欢对照着看不同省份的命名习惯和层级设置差异,这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西部高原地区的区划设置往往体现出对地理环境的极端适应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层级划分则更侧重于经济集聚效应的优化。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去情境化”处理——它用最冷静、最客观的官方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系,去理解这个庞大复杂国家是如何被切割、被管理的。我常常会随机选取一个省份,从省级往下,一层一层地深入到县、乡,想象着这些地理单元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自上而下的结构梳理,能够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对国家整体框架的立体认知,避免了碎片化的信息干扰。它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政治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