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学诚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史上*强科研实力寺庙”北京龙泉寺方丈。其博客点阅量突破千万;微博开通16个语种,读者涵盖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
曾受邀至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国多地进行演讲。
★很多讲如何做事的书都比较侧重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而学诚法师的《好好做事》则告诉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前,先问问自己发的什么心”“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做事要做正业”“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做事要‘如救头燃’”“做事不要只看眼前的结果,还要看未来的意义”,等等,首先教我们掌握人在世间做事的不二智慧,然后从“如何发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好好做事”等角度开示相关的方法,让我们圆满地活在当下。
★堪称是一部让我们做事圆满的生活佛学不朽经典。
内容简介
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对生命有帮助的事,所以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深谙“为人之慧”“做事之道”。但如何善巧地尽快掌握“为人之慧”“做事之道”呢?
《好好做事》就是这样一本面对世间不知、不明如何好好做事,因此让自己当下迷惘,恐惧未来的人开示的生活佛学经典,在书中,作者学诚法师从“悠悠万事,用心唯大”“为人处世,皆有妙法”“活下去,活在当下”三个方面,多维度地与我们分享让生活一直通透、圆满的大智慧,让我们好好地立心、立身、立命于这个充满无常的世间。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88年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精彩书摘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 这就是负责任
究竟怎么样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发心,有多大智慧,就来承担多少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也好、庙里也好、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调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叫作负责任。
比如,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
有一位弟子问方丈师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有成就呢?”
方丈师父告诉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干,这就是责任;水管坏了,去安排修理,这就是责任;来客人了,及时地端茶倒水,这就是责任;柴火不够了,及时去劈,这就是责任;该扫地了,该浇花了,扫地浇花就是责任;信众心里有问题,及时去开导,去帮助解决,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活动,有了困难,及时去补位,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
哪里有问题,不分大小,都能够积极发心去做,去承担起来,不求肯定,不畏人言,这就是责任。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容易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
什么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未来。
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白白地过去,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了。
★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
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
寺院里的僧众和俗众都很忙,做事情讲究承担,有做学问的,有专事禅定修行的,有待人接物、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等等。总之,闲人待不住。
有人向法师提出疑问:“要想把各种具体事项做好,做的人应该遵循什么法则?”
法师说:“大致可归纳为:做人要低调,要无我;做事要中调,讲究缘起;修行要高调,发心重要。”
很多人修行低调,做事或者说话高调,这样问题就会很大。比如,说话高调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等于做人高调一样的道理,就会出毛病。话说出来,做不到,就很被动,久了就会失信于人。
做事情要中调,就是凡事要恰到好处,进退有度,拿捏得比较 妥当。
事情有善有恶,那善与恶的区别在哪里呢?恶人看到点滴的事情,现起的都是恶法;圣者面对世间任何境界,内心现起的都是善法。所以,你如果看到任何事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
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修行人的修证功夫就是要靠事业和成就展现出来,无为法离不开有为法。
少数人可以言下大悟,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经教悟道。而对更多人来说,在当代这个时空因缘下,要通过做事情来领悟、修行。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你有了一定的功夫,对外才能开显出足够的慈悲和智慧。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是为了修道而做事。修道也是为了普度众生。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出家人通过修行得到的能量,可以通过弘法的方式传递给在家人,犹如发电一样,让在家人更有心力去处理生活中种种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家庭中的矛盾、事业上的矛盾,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利益社会的功用。
这和普通的社会事业是不同的,因为它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出世的心。但是,作用和目的有一致的地方——让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人际关系和谐,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远离烦恼和痛苦。
所以,佛法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随时可以用,让我们在这个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里,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这六根对六境中,不贪婪,不排斥。
让我们领悟到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有自性的个体,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过去常常会误解,佛法就是避世的,但事实是,我们就活在这个世界上,怎么避世呢?逃到哪里能避开六根对六境的所谓现实呢?
佛教的修行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都很可贵,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解脱。做事情也是如此。
只有真的去做了,才知道,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我们懂得了道理,不一定就是真的领悟了。道理一定要融入我们的身心,才算数。
否则,我们就执着于文字,觉得文字就是真理。所以佛门有“指月”这样的说法,用手指去指月亮,误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亮。
诸佛妙理,无关文字。但是没有文字,佛法也无法继承和传播。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更要实践佛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古代农业社会农禅并举,很适应当时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也是农禅并举,但现在是“码农”。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里,如何探索出更适合现代人的修行道路,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摸索。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大家比较熟悉的佛门中的很多话,都已经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拿得起,放得下”,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豁达、自在洒脱。
但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在善知识的调教、点拨、指导下,那颗执着和顽劣的心,反复提起,反复放下,慢慢才真能达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不然,就只是文字而已。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其思想的深邃和逻辑的严密。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解剖我们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拖延症”和“完美主义陷阱”。它没有提供那种“一键解决所有问题”的速效药,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行动力”的重新定义。我们通常认为行动力就是快,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有效的行动力是建立在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心志之上的。那种慢下来、看清楚、再稳步前行的节奏感,才是真正能带来长久成果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在书页上做标记,因为很多观点像警钟一样,直击我过去自我欺骗的角落。对于那些长期感到忙碌却成果甚微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瞎忙”,什么是真正的“有效产出”。它要求你诚实地面对自己,这需要一点勇气,但回报是巨大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掌控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质朴,带着一种宁静的力量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我翻开第一页,立刻被一种平实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做”的本质。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学书籍,充满了生硬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激励。相反,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的手册,教你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找到专注和效率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心”与“事”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效率低下,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心猿意马,思绪被外界的纷扰牵扯得七零八落。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好好做事”,首先要学会“好好在当下”。那种对每一个细节的敬畏之心,对当下任务的全身心投入,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过去对待工作的态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拿出来温习,像老友重逢一样,每次都能找到新的感悟。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作品,它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读到一本如此沉静、有力量的书,实属难得。书中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从宏观的理念构建,到微观的日常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没有丝毫的拖沓或重复。我读到关于如何处理突发状况那一部分时,深有体会。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应变时的心境。作者强调的“不慌乱”和“基于原则的决策”,帮我建立了一个应对混乱的心理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内化的方法论,而不是一套外在的工具箱。它教会你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的执行者,而不是仅仅“使用”某种效率工具。我发现,自从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的某些理念后,我处理邮件和安排会议的效率都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伴随而来的焦虑感大大降低了。这才是“好好做事”的最高境界——在效率中寻得安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一种“哲学层面的重建”。它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与“自我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很多职场书籍教你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系统,那么这本书则是在教你如何建立一个更稳固的内在系统,使得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至于轻易动摇你。它关注的焦点,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心性”的磨砺。我发现,当一个人真正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注意力相处,如何与挫折和重复性劳动和平共处时,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能被赋予一种仪式感和专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远比掌握任何时间管理技巧都要来得彻底和持久。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品,而是一本可以陪伴你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的“心灵指南针”。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启示,因为它指导的不是外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驱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好好做事”,是一种生活态度,而非短暂的工作技巧。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的洞察力简直令人佩服。他似乎能看穿我们对“勤奋”的误解和滥用。很多人把“忙碌”等同于“有价值”,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这个泡沫。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伪勤奋”的表现形式,比如过度规划、无意义的重复检查,以及沉溺于工具的升级而忽略了核心任务本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深刻的道理,使得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的比喻,非常精妙,一下子点醒了我过去在项目启动时那种追求一步到位的执念。它鼓励我们采取更迭代、更务实的方式去推进工作,先完成,再完善。这种务实精神,才是现代社会真正稀缺的品质,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