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
定价:89.00元
作者:(美)哈维兰,陈相超,冯然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114719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与一些动物的差别如此迥异,而与另一些动物却惊人相似为什么我们的身体看上去是现在这副模样我们应如何解释这形形而且互不相同的信仰、语言和风俗为什么我们会循着某种方式来行为处事我们生活的动力何在有人运用生物机制来回答这些问题,有人试图提供社会层面或精神层面的解释,而人类学学者则从一种具有整体性的途径来解答。人类学所关注和考虑的对象是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人类文化与生物性,此二者相互缠绕、难以分开,并在相当程度上互相影响。《威廉A.哈维兰、哈拉尔德E.L.普林斯、邦尼·麦克布莱德、达纳·沃尔拉斯编著的《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则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来阐述和回答上述问题。
内容提要
威廉A.哈维兰、哈拉尔德E.L.普林斯、邦尼·麦克布莱德、达纳·沃尔拉斯编著的《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的首要目标是向学生全面介绍文化人类学。本书吸取了一些人类学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向学生展现了各种研究方式,如演化论、历史特殊论、传播学派、功能主义、法国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相结合的情况。这样兼容并蓄的做法,反映了作者的信念,即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都谈到人类行为的重要属性。
目录
前 言
关于作者
致 谢
章 人类学的本质特征
1.1 人类学的发展
1.2 人类学的视角
1.3 人类学及其领域
1.4 人类学、科学与人文学领域
1.5 田野研究
1.6 人类学的比较方法
1.7 伦理学问题
1.8 人类学与全球化
第2章 文化的特性
2.1 文化的概念
2.2 文化的特性
2.3 文化的功能
2.4 文化与适应
2.5 文化与变迁
2.6 文化、社会和个人
2.7 族裔中心主义和文化评判
第3章 民族志研究:历史、方法和理论
3.1 田野研究的历史和作用
3.2 田野研究方法
3.3 田野研究的挑战
3.4 整合数据:完成民族志
3.5 民族学:从描述到阐释
3.6 人类学理论概观
3.7 人类学研究的伦理责任
第4章 人之为人:物种起源和多样性
4.1 通过适应过程发生的进化
4.2 进化和遗传研究简史
4.3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
4.4 人类的祖先
4.5 智人的起源
4.6 人类生物多样性和种族问题
第5章 语言与交流
5.1 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的性质
5.2 描述性语言学
5.3 历史语言学
5.4 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5.5 语言的多种用途
5.6 尽在不言中:姿势—呼叫系统
5.7 声调语言
5.8 远距离通信:信息鼓和口哨式谈话
5.9 语言的起源
5.10 从说话到书写
5.11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现代通信技术
第6章 社会认同、人格和性别
6.1 濡化:人类自我与社会认同
6.2 人格
6.3 跨文化视野中的另类性别模型
6.4 社会环境中正常与反常人格
6.5 全球化社会中的自我认同与精神健康
第7章 生计模式
7.1 适应
7.2 生计模式
7.3 觅食社会
7.4 生产食物的社会
7.5 工业化的食物生产
7.6 小结
第8章 经济体系
8.1 经济人类学
8.2 案例研究:特罗布里恩德文化中的甘薯情结
8.3 生产及其资源
8.4 分配与交换
8.5 地方经济与全球资本主义
8.6 小结
第9章 性、婚姻和家庭
9.1 的控制
9.2 婚姻与的规则
9.3 婚姻的形式
9.4 配偶的选择
9.5 婚姻和经济交换
9.6 离婚
9.7 家庭和家户
9.8 家庭的形式
9.9 居处模式
9.10 全球化世界中的婚姻、家庭和家户
0章 亲属和继嗣
10.1 继嗣群体
10.2 在更大文化系统中的继嗣
10.3 双边亲属关系和亲类
10.4 亲属称谓和亲属群体
10.5 制造亲属
1章 依性别、年龄、共同志趣和社会阶层而组成群体
11.1 依性别分群
11.2 依年龄分群
11.3 社会阶级和等级
2章 政治、权力和暴力
12.1 政治组织的制度
12.2 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12.3 宗教和政治
12.4 政治领导与性别
12.5 政治组织和秩序维持
12.6 暴力冲突与战争
3章 灵性、宗教与超自然力量
13.1 灵性与宗教的角色
13.2 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灵性
13.3 灵力与超自然生命
13.4 宗教专家
13.5 神圣的表演:仪式和典礼
13.6 魔法
13.7 巫术
13.8 宗教的功能
13.9 文化变迁中的宗教:复兴运动
13.10 宗教的耐久力
4章 艺术
14.1 对艺术的人类学研究
14.2 绘画艺术
14.3 口头艺术
14.4 音乐艺术
14.5 艺术的功能
14.6 艺术、全球化和文化存留
5章 变迁过程
15.1 变化机制
15.2 强制性变迁
15.3 对于强迫性变迁的反应
15.4 反抗与革命
15.5 现代化
6章 全球性挑战、地方性回应及人类学的角色
16.1 人类的未来
16.2 全球环境中的跨国文化流动
16.3 全球化时代中的结构性力量
16.4 结构性暴力的问题
16.5 对全球化的反应
16.6 小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智力上的挑战感,那种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过程需要耗费不少气力,但最终登顶时视野的开阔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文笔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很少使用煽情的词汇,但其选择的案例却往往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比如,关于早期人类工具制造与认知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的分析,逻辑链条之完整,令人叹服。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人类历史视为一条单向进化的直线,而是充满分支、反复和偶然性的复杂网络。它成功地消解了那种“我们比他们先进”的傲慢,代之以一种对所有人类生存策略的平等尊重。每当我感到困惑时,我发现只要回溯到作者最初设定的理论基石,就能重新找到清晰的路径。这种对理论体系的忠诚和对复杂性的拥抱,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坦率地说,比我预期的要严谨得多,几乎每一章都是对人类社会运作机制的一次精密解剖。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意义系统”构建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描述风俗习惯,而是深入探讨了符号、语言乃至物质工具是如何共同编织出一种共享的世界观的。那种对人类心智如何将混沌的现实转化为有秩序的文化图景的描绘,简直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举例来说,书中对“亲属关系”研究的深度,远超我以往接触的任何入门读物,它揭示了血缘不仅仅是生物学概念,更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契约和权力分配机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证,比如文化惯性如何抵抗外部冲击,以及在现代性浪潮下,传统知识体系是如何悄然发生位移的。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工具箱,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具操作性和启发性,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去中心化”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文化产物。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是任何深度学习都绕不开的一环。我记忆犹新的是关于“时间观念”的探讨,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感知方式,揭示了时间的线性结构并非宇宙铁律,而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这让我在规划个人生活和评估社会发展目标时,都多了一层审慎的考量。它让人明白,人类的智慧在于创造了无数种维持社会秩序、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自洽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高质量的思维训练,它教会我如何更好地提问,而不是急于寻找答案,对于任何追求深刻理解世界的读者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珍品。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初看似乎有些缓慢,但细品之下,却发现作者是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景观。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爽感,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去体验文化变迁的缓慢而坚韧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全球化对地方文化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微妙立场——既不盲目拥抱全球同质化,也不沉湎于对逝去黄金时代的怀旧。书中关于文化适应与抵抗策略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当代社会热点,比如跨国移民群体如何在新旧文化之间搭建桥梁,或是地方语言的复兴运动背后所蕴含的身份政治。这些内容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共鸣,让我意识到,文化人类学绝非是研究遥远部落的学问,而是理解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深刻社会重塑的必备钥匙。这种“将陌生化为熟悉,将熟悉重新陌生化”的阅读过程,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评分读完《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式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田野调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尤其是在探讨文化相对论和普世价值的冲突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仪式行为的解读,不是简单地贴上“奇特”或“落后”的标签,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其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中进行考察,展现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适应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的审慎态度,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逻辑下,我们该如何定位自身的道德坐标。这种思维的拓展,对我理解新闻报道中那些看似难以调和的文化冲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人”这个概念的边界的认知,它挑战了我原有的预设,迫使我以一种更为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与那些遥远或看似陌生的文化进行了真诚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