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计算机网络高分笔记(第7版)

2019版计算机网络高分笔记(第7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伟 著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网络
  • 考研
  • 笔记
  • 自考
  • 复习
  • 谢希仁
  • 数据通信
  • 网络原理
  • 高分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昆山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8849
商品编码:2848272657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近几年全国计算机学科专业综合考试大纲的“计算机网络”部分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一种D创的方式对考试大纲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即从考生的视角剖析知识难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取代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成功考生的亲身经历指引复习方向;以风趣幽默的笔触缓解考研压力。读者对书中的知识点讲解有任何疑问都可与作者进行在线互动,为考生解决复习中的疑难点,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

目录
序 修订说明 前言 D1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大纲要求 1 考点与要点分析 1 核心考点 1 基础要点 1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 2 知识点讲解 2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2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3序
修订说明
前言
D1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大纲要求 1
考点与要点分析 1
核心考点 1
基础要点 1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 2
知识点讲解 2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
1.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2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3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
1.1.5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4
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4
1.2.1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4
1.2.2 协议 5
1.2.3 接口 5
1.2.4 服务 5
1.2.5 ISO/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参考模型 6
1.2.6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8
习题 10
习题答案 14
D2 章 物理层 20
大纲要求 20
考点与要点分析 20
核心考点 20
基础要点 20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 21
知识点讲解 21
2.1 通信基础 21
2.1.1 信号 21
2.1.2 信源、信道及信宿 22
2.1.3 速率、波特及码元 23
目 录
IX
2.1.4 带宽 23
2.1.5 奈奎斯特定理 23
2.1.6 香农定理 24
2.1.7 编码与调制 26
2.1.8 数据传输方式 27
2.1.9 数据报与虚电路 30
2.2 传输介质 33
2.2.1 传输介质分类 33
2.2.2 物理层接口特性 34
2.3 物理层设备 35
2.3.1 中继器 35
2.3.2 集线器 35
习题 36
习题答案 41
D3 章 数据链路层 49
大纲要求 49
考点与要点分析 50
核心考点 50
基础要点 50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 50
知识点讲解 51
3.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51
3.2 组帧 53
3.3 差错控制 55
3.3.1 检错编码 55
3.3.2 纠错编码 56
3.4 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59
3.4.1 流量控制 59
3.4.2 可靠传输机制 61
3.4.3 滑动窗口机制 64
3.4.4 停止-等待协议 64
3.4.5 后退N 帧(GBN)协议 66
3.4.6 选择重传(SR)协议 67
3.4.7 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 69
3.5 介质访问控制 70
3.5.1 介质访问控制分类 70
3.5.2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 70
3.5.3 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72
3.5.4 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77
3.6 局域网 77
3.6.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77
3.6.2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78
3.6.3 以太网的MAC 帧 79
3.6.4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 80
3.6.5 高速以太网 81
3.6.6 无线局域网 82
3.6.7 令牌环网的工作原理 82
3.7 广域网 83
3.7.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83
3.7.2 PPP 84
3.7.3 HDLC 协议 85
3.8 数据链路层设备 87
3.8.1 网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87
3.8.2 网桥的分类 88
3.8.3 局域网交换机及其工作原理 90
3.8.4 各层设备的广播域、冲突域及总结 91
习题 93
习题答案 103
D4 章 网络层116
大纲要求116
考点与要点分析117
核心考点117
基础要点117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118
知识点讲解118
4.1 网络层的功能118
4.1.1 异构网络互连118
4.1.2 路由与转发 120
4.1.3 拥塞控制 121
4.2 路由算法 121
4.2.1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121
4.2.2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121
4.2.3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122
4.2.4 层次路由 123
4.3 IPv4 124
4.3.1 IPv4 分组 124
4.3.2 IPv4 地址 128
4.3.3 NAT 133
4.3.4 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 135
4.3.5 CIDR 137
4.3.6 ARP 140
4.3.7 DHCP 142
4.3.8 ICMP 142
4.4 IPv6 144
4.4.1 IPv6 的特点 144
4.4.2 IPv6 的格式 145
4.5 路由协议 146
4.5.1 路由选择协议分类 146
4.5.2 RIP 147
4.5.3 OSPF 150
4.5.4 RIP 和OSPF 的比较 152
4.5.5 BGP 153
4.5.6 RIP、OSPF、BGP Z终陈述 154
4.6 IP 组播 155
4.6.1 组播的概念 155
4.6.2 IP 组播地址 155
4.6.3 组播地址与MAC 地址的换算 156
4.7 移动IP 156
4.7.1 移动IP 的概念 156
4.7.2 移动IP 的通信过程 157
4.8 网络层设备 158
4.8.1 路由器的组成与功能 158
4.8.2 路由表与路由转发 159
习题 160
习题答案 174
D5 章 传输层 192
大纲要求 192
考点与要点分析 192
核心考点 192
基础要点 192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 193
知识点讲解 193
5.1 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193
5.1.1 传输层的功能 193
5.1.2 传输层寻址与端口 196
5.1.3 无连接服务与面向连接服务 197
5.2 UDP 198
5.2.1 UDP 数据报 198
5.2.2 UDP 校验 199
5.3 TCP 200
5.3.1 TCP 报文段 200
5.3.2 TCP 连接管理 202
5.3.3 TCP 可靠传输 207
5.3.4 TCP 流量控制 209
5.3.5 TCP 拥塞控制的基本概念 210
5.3.6 拥塞控制的4 种算法 210
习题 217
习题答案 223
D6 章 应用层 231
大纲要求 231
考点与要点分析 231
核心考点 231
基础要点 231
本章知识体系框架图 232
知识点讲解 232
6.1 网络应用模型 232
6.2 DNS 系统 234
6.2.1 DNS 系统的概念 234
6.2.2 层次域名空间 234
6.2.3 域名服务器 235
6.2.4 域名解析过程 237
6.3 FTP 240
6.3.1 FTP 的工作原理 240
6.3.2 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 241
6.4 电子邮件 242
6.4.1 电子邮件的组成结构 242
6.4.2 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 243
6.4.3 SMTP 与POP3 244
6.5 WWW 245
6.5.1 WWW 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245
6.5.2 HTTP 246
习题 247
习题答案 253
D7 章 非统考高校知识点补充 259
知识点讲解 259
7.1 组播路由算法(了解) 259
7.2 数据链路层之LLC 子层 260
7.3 FDDI 显示全部信息

《深入解析计算机网络:原理、设计与实践》 前言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发展日新月异,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局域网连接,到如今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再到未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网络技术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掌握其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任何渴望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时代有所作为的从业者而言,也至关重要。 本书并非一本仅限于考试辅导的笔记,而是一部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全面、深入、系统性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著作。我们力求超越 rote learning(死记硬背),鼓励读者从根本上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机制、数据传输的底层逻辑以及网络系统设计的权衡取舍。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梳理与最新实践的探讨,本书旨在成为您在计算机网络领域探索之路上的得力助手。 第一部分:网络基础——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石 这一部分将带领您回顾并深化对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将从最底层的比特流传输开始,逐步深入到各层协议的设计思想和实现细节。 第一章:网络通信模型与协议栈 OSI 模型与 TCP/IP 模型: 深入剖析这两种经典的参考模型,理解它们在分层设计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和设计网络协议。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一层的职责,以及数据在不同层之间如何封装和解封装。 物理层: 探讨信号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信号的编码方式(如曼彻斯特编码、NRZ),以及相关的物理接口标准(如 RS-232、USB)。重点关注信号完整性、传输速率与带宽等关键概念。 数据链路层: 聚焦于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我们将深入讲解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如 CSMA/CD (Ethernet) 和 CSMA/CA (Wi-Fi),以及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如校验和、汉明码)。同时,帧的格式、物理地址(MAC 地址)的分配与解析也将是重点。 网络层: 探讨如何在多个网络之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我们将深入理解 IP 协议(IPv4 和 IPv6),包括 IP 地址的分配、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算法(如 Dijkstra 算法、RIP、OSPF、BGP)的原理。数据包在路由器中的转发机制、TTL(生存时间)的设计也包含在内。 传输层: 重点关注端到端的通信服务。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无连接、尽力而为的特性,以及 TCP(传输控制协议)的面向连接、可靠传输、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将得到详尽的解析。TCP 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过程、滑动窗口、慢启动、拥塞避免等算法的细节将是核心内容。 应用层: 覆盖各种用户直接交互的网络应用协议。我们将详细讲解 HTTP/HTTPS(超文本传输协议),包括其请求/响应模型、请求方法、状态码、Cookie、Session 等。DNS(域名系统)的解析过程,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IMAP(邮件接收协议)等也将得到深入的介绍。 第二章:数据传输的物理基础 信号与编码: 深入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各种数字编码方式(如 AMI、MLT-3)的优缺点,以及模拟信号调制解调(如 AM、FM、PSK)的基本原理。 传输介质的特性: 分析不同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红外线)的物理特性,如带宽、衰减、串扰、噪声容忍度,以及它们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信道容量与奈奎斯特定理、香农定理: 理解信息论在通信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计算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不同信道条件下可达到的可靠通信速率。 第二部分:网络设备与互联——构建高效的网络架构 本部分将聚焦于网络中的关键硬件设备,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三章: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 集线器(Hub)、交换机(Switch)、路由器(Router)的功能与区别: 详细对比这些核心网络设备的转发机制、工作层次、性能差异以及适用场景。重点讲解交换机如何通过 MAC 地址表进行智能转发,以及路由器如何通过路由表进行跨网段转发。 网卡(NIC)与网线: 了解网卡的工作原理,其 MAC 地址的唯一性,以及不同类型网线的接口标准与传输性能。 无线接入点(AP)与无线网络: 深入探讨 Wi-Fi 标准(如 802.11a/b/g/n/ac/ax),射频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如 WEP、WPA、WPA2/3)。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分析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拓扑结构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规模网络中的应用。 第四章:局域网技术与互联 以太网(Ethernet)的演进: 从早期的共享式以太网到现代的交换式以太网,重点理解其帧格式、冲突检测(CSMA/CD)的演变以及现代以太网的无冲突特性。 VLAN(虚拟局域网): 学习如何通过 VLAN 技术实现逻辑上的网络隔离,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理解 VLAN 的标记(tagging)机制,如 802.1Q。 常用局域网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用于 IP 地址与 MAC 地址的映射,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 IP 地址的自动分配,NAT(网络地址转换)用于私有 IP 地址与公有 IP 地址的转换。 广域网(WAN)基础: 简要介绍 PPP(点对点协议)、帧中继、ATM 等广域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连接不同地域网络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网络安全与管理——保障网络稳定与安全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多样化,网络安全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第五章:网络安全基础 加密技术: 理解对称加密(如 DES、AES)与非对称加密(如 RSA)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数据保密性方面的应用。哈希函数(如 MD5、SHA)在数据完整性验证中的作用。 认证与授权: 探讨用户身份的验证机制,如密码认证、数字证书。理解访问控制列表(ACL)和权限管理在授权方面的应用。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 学习不同类型防火墙(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层)的工作原理,以及 IDS/IPS 如何检测和阻止恶意流量。 VPN(虚拟专用网络): 理解 VPN 如何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加密隧道,实现远程访问和站-站互联。 常见的网络攻击: 剖析 DoS/DDoS 攻击、中间人攻击、SQL 注入、XSS 攻击等,并提供相应的防范策略。 第六章:网络管理与性能优化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学习如何使用 SNMP 对网络设备进行监控、配置和管理。理解 MIB(管理信息库)的概念。 网络性能监控与分析: 介绍流量分析工具(如 Wireshark)、性能瓶颈的识别方法,以及 QoS(服务质量)技术如何优化网络资源分配,保障关键应用的性能。 网络故障排除: 掌握常用的故障排除思路和工具(如 ping、traceroute),以及如何诊断和解决常见的网络连接问题。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前沿展望——引领技术发展 本部分将触及一些更高级的网络概念,并展望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第七章:网络中的高级概念 IPv6: 深入理解 IPv6 的地址结构、报文格式、与 IPv4 的互通性,以及它在解决 IPv4 地址枯竭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路由协议的深入探讨: 详细分析 BGP(边界网关协议)在互联网路由中的关键作用,以及 OSPF、IS-IS 等内部网关协议的收敛机制和路由聚合。 内容分发网络(CDN): 了解 CDN 如何通过分布式服务器缓存内容,提高用户访问速度,减轻源服务器压力。 SDN(软件定义网络)与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 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如何通过集中控制和虚拟化,为网络带来更高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自动化。 第八章: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物联网(IoT)与万物互联: 展望 IoT 设备的海量接入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的挑战,以及 MQTT、CoAP 等适用于 IoT 的通信协议。 5G 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 介绍 5G 的关键特性(高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以及其对网络架构、边缘计算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安全的新挑战与应对: 探讨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及零信任安全模型等新型安全理念。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 分析边缘计算如何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与云计算形成协同效应,支撑低时延应用。 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世界广阔而深邃。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的诸多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们鼓励您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实际的网络环境进行思考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创新,您定能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愿本书成为您攀登网络技术高峰的可靠阶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参考书都要强悍。它不像那种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堆上去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哪些是重点中的重点,哪些是容易出错的陷阱。比如,在讲解OSI七层模型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每一层的名称和功能,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相邻层之间是如何交互和依赖的,尤其是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的数据封装过程,描述得极其细致,甚至连头部信息中每个比特位可能代表的含义都标注了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对常见面试题的归纳,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对比题,比如ARP和RARP的区别,或者UDP和TCP在应用场景下的权衡,它都给出了非常精炼但又足够深入的回答,不像有些资料只是简单地列出几点差异。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前沿的网络技术,比如SDN或者云计算中的网络虚拟化部分,内容相对比较保守,更侧重于经典协议的打磨。但这也许是好事,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紧凑,注释清晰,翻阅起来效率很高,算得上是为应试和系统复习量身定制的宝典。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看着那个“高分笔记”的字样,心里就冒出一种莫名的期待和压力。我把它放在桌面上,封面设计得比较朴实,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这倒是挺符合技术书籍的调性。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基础概念讲解上的深度和清晰度。很多网络协议的细节,比如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在课本上看起来总是那么抽象和枯燥,但我翻开这本笔记后,发现它用了不少图示和流程图来辅助解释,尤其是在拥塞控制那几章,它把不同的算法模型画得非常直观,这对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参数调整背后的逻辑大有裨益。我记得有个地方讲到子网划分(Subnetting),以前我总是靠死记硬背记住那些255.255.x.x的掩码,但这本书里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IP地址想象成一个带编号的社区,然后用实际的地址段来演示如何分配,瞬间就明白了CIDR的精髓。当然,光有理论是不够的,我希望它能提供更多贴近实际工程环境的案例,比如在企业网络故障排查时,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析,不过这本笔记更偏向于考试和理论体系的梳理,这可以理解,毕竟名字里带着“高分”。整体来看,它在巩固核心理论知识方面,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武器,能帮助你把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是一个偏向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者,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总是在寻找能够与实验环境联系起来的内容。这本笔记在理论的深度上做得很出色,但如果非要说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它更侧重于“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如何让它实现”。举个例子,在讲到局域网的ARP缓存机制时,它详细解释了邻居解析的过程,但对于如何使用抓包工具(比如Wireshark)来实际观察这些广播和响应报文的细节,这本书的内容相对较少。我希望它能增加一些“动手实验”的提示,比如“尝试在你的虚拟机环境中,手动配置静态路由,并观察路由表的变化”,这样的引导会更贴合我这种边学边练的风格。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本侧重于知识体系梳理的“笔记”,它成功地把那些分散在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种统一的逻辑框架重新组织起来。比如,它将数据链路层中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放在一起比较,将不同层次的流量控制策略也进行了横向的对比,这种重构性的归纳,使得知识的记忆和调用变得更加高效。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扫清知识盲区,为接下来的专业考试做最后的冲刺。当我翻阅到关于路由协议的部分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价值。OSPF和BGP,这两个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得不够深入的领域,在这本书里被剥开了一层层复杂的面纱。特别是对于OSPF的LSA类型,它没有只是简单地列出1到7类,而是结合网络拓扑图,详细解释了每种LSA在特定区域类型中扮演的角色,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区域间路由选择的机制。另外,这本书对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的覆盖也相当到位,像IPSec和SSL/TLS的握手流程,它不仅画出了流程图,还用文字说明了加密和认证的关键步骤,这对于理解HTTPS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的难度定位似乎精准地卡在了“掌握基础,迈向精通”的门槛上,它假定读者已经对计算机基础有所了解,所以它不浪费时间去解释最基本的概念,而是直接切入那些容易混淆、容易丢分的关键点。如果你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网络是怎么回事,这本书可能有点“硬核”了,但如果你带着明确的目标,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它的针对性极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叙述,这对于需要快速吸收大量信息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点。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提炼的备忘录,而不是一本娓娓道来的教程。我最喜欢它在总结部分的处理方式,每讲完一个大的知识模块(比如TCP/IP的各个层次),它都会用一个表格或列表的形式,列出该模块的核心术语、关键公式/参数以及易混淆点。这种结构化的输出,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复习负担,我不需要自己重新制作卡片或思维导图,它已经帮我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例如,在讲解网络地址转换(NAT)时,它清晰地区分了静态NAT、动态NAT和PAT(端口地址转换)的适用场景和原理差异,而且特别标注了PAT是如何通过端口号实现多对一映射的,这个细节非常关键。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非常底层的硬件实现细节,比如交换机如何处理MAC地址表项的 vieillissement(老化),它只是提及了原理,但没有深入到硬件层面,这可能与本书的定位有关,毕竟要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炼和结构化的能力,它将复杂的高等网络知识,转化成了易于消化和回顾的“高分”要素集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