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

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马鼻疽
  • 动物疫病
  • 中国畜牧业
  • 疾病防控
  • 公共卫生
  • 农业科技
  • 历史研究
  • 医学研究
  • 精装本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3645
商品编码:2930474545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

定价:98.00元

作者: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1623645

字数:

页码:35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云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鼻疽防治工作的大量材料,收录了60多年来广大兽医工作者防控马鼻疽的轨迹,总结了我国在防控、消灭马鼻疽工作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全书集科学性、指导性和资料性于一体,可供畜牧兽医工作者、科技人员学习、参考,并能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事业提供一些启示。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马鼻疽流行概况、组织领导与战略部署、马鼻疽防治技术研究、消灭马鼻疽进程和消灭马鼻疽成就与经验启示;下篇包括各原疫区省份消灭马鼻疽工作情况及部分专家回忆录等。附件包含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农业部出台的各项防制马鼻疽文件、规范等以及部分马鼻疽研究报告。附表中包含了各马鼻疽原疫区通过农业部考核验收时间表、1949年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马鼻疽防治情况表及2006—201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马鼻疽监测情况表等。

目录


上篇 消灭马鼻疽的历程与成就
章 马鼻疽流行概况
节 流行史
第二节 流行规律
第三节 流行原因
第四节 危害
第二章 组织领导与战略部署
节 政策与措施的制定
第二节 防治机构建设
第三节 综合防治策略
第四节 马鼻疽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五节 其他保障措施
第三章 马鼻疽防治技术研究
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
第二节 防治技术的研究
第三节 防制措施的研究
第四章 消灭马鼻疽进程
节 流行期
第二节 控制期
第三节 稳定控制期
第四节 消灭期
第五节 巩固期
第五章 消灭马鼻疽的成就与经验启示
节 消灭马鼻疽的成就
第二节 经验与启示
下篇 疫区省份消灭马鼻疽情况及专家回忆录
第六章 疫区省份消灭马鼻疽情况
节 北京市
第二节 天津市
第三节 河北省
第四节 山西省
第五节 内蒙古自治区
第六节 辽宁省
第七节 吉林省
第八节 黑龙江省
第九节 江苏省
第十节 安徽省
第十一节 山东省
第十二节 河南省
第十三节 四川省
第十四节 贵州省
第十五节 云南省
第十六节 西藏自治区
第十七节 陕西省
第十八节 甘肃省
第十九节 青海省
第二十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十一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十二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七章 专家回忆录
陕西兽医史上的辉煌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防制马鼻疽的苦乐回忆
安徽省消灭马鼻疽工作情况
消灭马鼻疽30年工作回顾
消灭马鼻疽的片段回忆
忘不了那匹叫艾坦的马
我见证了:中国消灭马鼻疽
附件
附件一 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
附件二 1996—2000年全国消灭马鼻疽规划
附件三 2001—2005年全国马鼻疽防治规划
附件四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附件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附件六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附件七 关于苏联马鼻疽补体结合反应中抗原与抗体反应域之研究
附件八 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在马鼻疽诊断上的应用
附件九 马鼻疽免疫对流电泳和琼脂双扩散试验
附件十 马鼻疽诊断方法的研究
附件十一 鼻疽免疫研究工作初步总结
附件十二 鼻疽菌定向变异及免疫研究
附件十三 重铬酸钾对鼻疽菌变异影响的研究
附件十四 链霉素对鼻疽菌毒力的影响
附件十五 马鼻疽弱毒菌苗对马体的免疫试验
附件十六 鼻疽菌通过牛继代和对牛胸腔感染试验
附件十七 鼻疽菌在液体培养基内生长的研究
附件十八 鼻疽免疫机理的研究
附件十九 磺胺-鼻疽菌素疗法治疗马鼻疽的试验
附件二十 磺胺噻唑配合中药对于急性活动性鼻疽马的治疗
附件二十一 中草药对鼻疽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附件二十二 试验动物试验性鼻疽治疗的研究
附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 引言 马鼻疽,一种由鼻疽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曾给全球畜牧业和人类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威胁。它主要侵袭马、驴、骡等马属动物,并可经由直接接触、吸入或食入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给人类,成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在过去,马鼻疽的流行不仅导致大量牲畜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时常引发人间疫情,给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带来严峻挑战。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的进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中国,正是凭借着坚定不移的决心、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全体动员的执行力,成功地将马鼻疽这一曾经的“顽疾”彻底根除,谱写了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本书《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便是对这一伟大成就的全面梳理与深刻解读,它不仅仅是一部回顾历史的著作,更是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科学防控体系建设以及中华民族智慧与韧性的生动写照。 第一部分:历史的阴影——马鼻疽在中国(1949年前) 在20世纪中叶以前,马鼻疽在中国并非罕见。广袤的国土、大量的马匹作为重要的交通和生产工具,为马鼻疽的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温床。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以及科学认知,关于马鼻疽的防控措施十分有限,且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 疾病的传播与影响: 历史记载显示,马鼻疽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和畜牧业发达的省份。一旦暴发,不仅大量马匹死亡,还可能造成区域性经济的衰退,影响农业生产和军事运输。人间病例的出现,更是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和痛苦。 早期防控的困境: 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准确的诊断技术以及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使得早期的防控措施往往滞后且效果不彰。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区,影响了科学处置的及时性。 第二部分:黎明前的曙光——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探索(1949年-19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面对曾经肆虐的马鼻疽,国家迅速采取行动,将消灭此病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和畜牧兽医事业的重点目标。 战略决策与组织动员: 国家开始组织力量,对马鼻疽进行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疾病的分布、发生规律和潜在风险。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科研攻关团队。 科学研究的启蒙: 国内科研机构开始对马鼻疽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基础研究尚不完善,但初步的探索为后续的防控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早期防控的实践: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积极推广隔离、扑杀、消毒等传统防控手段,并逐步开展对马匹的检疫工作,试图控制疫情的蔓延。 第三部分:决战的号角——全国性消灭马鼻疽的伟大实践(1950年代末-1960年代)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为根除马鼻疽而奋力拼搏的辉煌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全国性的、史无前例的消灭马鼻疽运动拉开了帷幕。 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明确了消灭马鼻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健全的动员和组织体系确保了各项防控措施能够层层落实。 科技攻关的突破: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家们在马鼻疽的诊断、血清学检测、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制出的诊断试剂和疫苗,为大规模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内防输出,外防输入”的策略: 针对马鼻疽的传播特点,国家实施了严格的口岸检疫和边境防控措施,防止境外疫情传入。同时,在国内也建立了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迅速扑灭。 “扑、消、免、疫”的综合防控体系: 扑(扑灭): 对于发现的病畜,坚决执行扑杀政策,防止疫情扩散。 消(消毒): 对疫点、病畜接触过的场所、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免(免疫): 开展对健康马匹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其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疫(检疫): 加强对马匹的检疫,严防病畜流入市场和生产区域。 全民动员与基层落实: 这场斗争并非仅限于专家和政府层面,而是动员了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层级的力量。广大农民、兽医、基层干部积极投身其中,形成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村村户户、街头巷尾都成为防控的前哨。 艰苦卓绝的实践: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科研人员、基层防疫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跋山涉水,深入疫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一点点地蚕食着马鼻疽的生存空间。 成功的标志: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畜牧业和公共卫生领域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1963年,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交消灭马鼻疽的报告,并获得认可,标志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消灭了马鼻疽。 第四部分:辉煌的成果——消灭马鼻疽的深远意义 中国消灭马鼻疽的伟大成就,绝不仅仅是一项畜牧业卫生工作的胜利,它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马鼻疽是人畜共患病,其根除不仅保护了数以百万计的马属动物,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疫源。在那个年代,这一成就直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免受了疾病的痛苦。 畜牧业的复苏与发展: 马鼻疽的消失,为中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扫清了最大的障碍。马匹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乃至国防力量。消灭马鼻疽,为畜牧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共卫生体系的典范: 中国消灭马鼻疽的实践,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科学、依靠人民,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战胜任何顽疾。这一成功经验,为后续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科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本次消灭行动,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力量。从疾病的认知、诊断、疫苗研发到防控策略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同时,它也是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实践,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实际防控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民族精神的闪耀: 在消灭马鼻疽的战斗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国际贡献与影响力: 作为最早成功消灭马鼻疽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验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这不仅是中国对世界公共卫生事业的贡献,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第五部分:经验的传承——面向未来的启示 《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一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宝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为我们面向未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 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和高效的动员机制,是中国取得胜利的关键。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根本保证。 强化科技支撑,勇攀科学高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生物安全、动物疫病防控、新发传染病研究等领域的投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筑牢疫情“防火墙”: 建立覆盖全面、反应迅速的疫情监测预警体系,是防范重大动物疫情和人畜共患病的基础。要不断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和预测的准确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协同防控网络: 动物疫病防控和人类健康安全需要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的协同合作。要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 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提高公众对动物疫病风险的认识,普及科学的防控知识,是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传染病无国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息息相关。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分享防控经验,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中国消灭马鼻疽60年(精装)》一书,是对中国人民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的颂歌,是对科学防控力量的生动证明。它记录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回望60年前的艰辛历程,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展望未来的挑战,我们更应汲取经验,坚定信心,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不懈奋斗。这本书,是历史的珍贵印记,更是未来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扑灭,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在消灭马鼻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也看到了生态环境的演变。书中提及了在某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养殖方式的改变,马匹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变化,这又对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将生物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结合起来的论述,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生物医学领域。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业,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给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关于公共卫生、科学精神以及社会协同的启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基层工作者事迹的着重描写,他们的平凡却伟大。例如,一位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兽医,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如何与一匹因马鼻疽而痛苦的马建立情感连接,并尽力去挽救它。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鲜活,让抽象的防控目标变得具体。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论述。在消灭马鼻疽的漫长过程中,中国并非孤军奋战。书中详细介绍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动物卫生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防控理念和技术。这种开放的态度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对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分享中国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成就,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也从中看到了中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轨迹,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进步。

评分

书中对于马鼻疽的科学防控策略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当年采取了哪些措施,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措施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或技术的发展,这些策略是如何演变和完善的。比如,对早期诊断技术的描述,以及后来引入的更先进的检测方法,它们如何一步步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我还特别留意到,书中对疫苗研发和推广的篇幅,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引进、仿制,到后来的自主研发,再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当年新闻报道中,关于某地爆发疫情时,兽医们穿梭于马厩的身影。这本书将那些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并提供了更为详尽和专业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珍贵的经验总结。书中对于防控策略的失误与纠正的坦诚描述,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和探索精神。比如,在某个阶段,曾经尝试过某种方法,但效果不佳,后来通过反思和实验,才找到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修正的态度,是科学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也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多维度性。它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大量的访谈、文献梳理,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全景图。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当年在条件艰苦的野外考察的科研人员,他们如何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着精密的实验;也看到了那些常年奔波于乡间的兽医,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土地,为每一匹可能感染的马儿进行检查。书中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一位老兽医回忆起当年为了给马儿注射疫苗,自己是如何克服恐惧,甚至冒着被踢伤的危险,来完成工作的。这些片段,虽然微小,却如同珍珠般串联起中国消灭马鼻疽的宏大篇章,让这段历史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厚重而充满力量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疾病被征服的故事,更是在呈现一个民族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坚韧。六十年,足以让一个时代过去,也足以让一个深刻的印记被铭刻。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健康亦是如此。我想,未来在回顾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时,这段消灭马鼻疽的历程,一定会是一个闪亮的注脚,而这本书,则是这个注脚最忠实的记录者。

评分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到了马鼻疽在文化层面的影响。虽然篇幅不多,但其中关于这种疾病对古代交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的简要提及,让我对马匹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也从中窥见了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类疾病的,这种对比更能凸显出当代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在与疾病抗争中取得的巨大胜利。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阅读的著作,其厚重的精装本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庄重与典藏的意味。书中关于中国消灭马鼻疽六十年的历程,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部浓缩了无数科研人员、基层兽医、养殖户以及政府部门协同努力的奋斗史诗。我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被文字记载下来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背后默默付出的个体。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某个偏远地区的疫情爆发,当时物资匮乏,技术条件有限,但当地的兽医团队如何不眠不休,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隔离、治疗和扑灭。这种不畏艰险、守护生命的职业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关于书中对“消灭”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也让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马鼻疽作为一种传染病,其“消灭”并非意味着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而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使其不再对公共卫生和经济造成威胁。书中对这个过程的细致阐述,以及如何长期保持警惕和监测,让我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生物安全方面所做的长期努力。这是一种对生命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