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
定价:49.80元
作者:叶朝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60965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主要收录了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等文章。本书由叶朝辉主编。
内容提要
本书为《武汉光电论坛系列文集》第2辑,主要收录了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等文章。本书由叶朝辉主编。
目录
第27期 半导体结构中的慢光快光:物理机制及应用
第28期 基于锗硅芯片的光电子学前景与挑战
第29期 适用于超短脉冲产生和开关的InGaAs量子点器件
第30期 用光学方法解释线粒体功能:总结与展望
第31期 高速光子信号的相干操控研究
第32期 杂化材料在能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
第33期 太赫兹射线——新的射线
第34期 表面等离子体和人工电磁介质纳米光子器件
第35期 微环谐振器
第36期 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电子加速、轨道操控与阿秒脉冲产生
第37期 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38期 电磁斗蓬理论与黎曼几何、压缩测量新理论
第39期 聚合物纳米线制作和纳米光子器件组装
第40期 飞秒激光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41期 新一代先进光源和新型光阴极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研究
第42期 自旋转移矩:纳米尺度的自旋电子学
第43期 有机光电转换器件的研究进展
第44期 新波段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
第45期 变革型纳米光子学
第46期 光设施:使命与挑战
第47期 高保真图像/视频处理技术
第48期 光开关纳米材料: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
第49期 从电动力学到量子电动力学:纳米光电子器件
第50期 强激光场驱动下原子动力学和相干辐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51期 自由曲面光学系统设计及其应用
第53期 强场原子物理
第54期 分子医学:加快药物研发市场化和图像引导治疗的新范式
第55期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在功能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第56期 金属聚炔烃和金属磷光类化合物:新型多功能材料在光学器件中的应用
第57期 微纳结构中的量子光辐射和固态腔QED
第58期 纳米技术,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在能源、保健、环境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59期 周期量级长波长光源、非线性光学以及阿秒科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文集,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的,毕竟“光电”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了科技感与前沿性。然而,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而非具体的科技操作指南。作者(叶朝辉)在其中探讨的问题,很多都触及了光电领域最核心、最根本的哲学思考。比如,他对“光”的本质的追溯,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学的定义,更是延展到信息传输、能源转化等多个维度,试图揭示其在现代科技中的深层意义。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光电技术发展的脉络,也让我意识到,技术进步背后,往往是基础理论的不断突破与概念的革新。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某个具体技术应用的详细步骤,但它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息”与“物质”相互转化的论述,这让我联想到量子计算、光通信等前沿领域,仿佛看到了未来科技发展的隐形丝线。对于真正希望深入理解光电领域本质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引导你跳出具体的“术”,去领略“道”的深邃。
评分我尝试着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理解这套文集,坦白说,初读之下,有些章节确实让我感到些许晦涩。毕竟,“光电”这个领域本身就充满了复杂的理论和精密的公式。但当我坚持下去,并时不时地回溯前面的内容时,我开始捕捉到作者(叶朝辉)想要传递的逻辑链条。这本书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从最基础的物理定律开始讲解,而是直接切入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议题。这让我有点像是在迷雾中探索,但每当我解读出一个新的概念,或者理解了一个看似孤立的论点是如何与整体联系起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比美妙的。我发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运用了类比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这一点我非常感激。例如,在讨论光波的衍射时,他用到了水波的例子,这让原本枯燥的物理现象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虽然有些时候我可能还需要查阅一些额外的资料来补充背景知识,但这恰恰激发了我主动学习的兴趣。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指引你前往一个宏伟的知识殿堂,但具体的路径,还需要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丈量。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光电领域的一些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读完之后,我感觉收获比预期的还要多。作者(叶朝辉)在书中对于“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提升和新型探测器的研发,有着非常深入的阐述。他分析了各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并且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材料科学和器件设计来克服现有的局限性。这一点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光电器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的讨论,也让我对未来的电子产品有了新的认识。他强调了将光电功能集成到微纳尺度的重要性,以及这对于实现更高效、更紧凑的电子系统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兼顾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使得他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虽然有些章节的讨论比较专业,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整体而言,这套文集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光电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窗口,并且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上,给了我不少启发。
评分我是一个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心的人,这套文集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作者(叶朝辉)在书中描绘了一些我对光电技术未来发展的设想,这些设想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乏浪漫的想象力。比如,他对“全息存储”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数据存储方式革命的可能性。他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概念,而是详细分析了实现这一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光电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光计算”和“量子通信”的讨论,这些都是当前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窥见了未来世界的一角,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似乎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虽然书中可能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产品设计,但它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这些设想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评分这套文集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听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作者(叶朝辉)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每一个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并有充分的论据支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效应”的探讨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效应,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机理,并联系了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等实际应用。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实验室,亲眼见证着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和严密的计算,去揭示自然界那些微妙而强大的力量。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这表明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就已经广泛涉猎了相关的学术成果,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对于我这种在学术界摸索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文集简直是一份宝藏。它不仅提供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宝贵的财富。虽然其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但整体而言,它所传达的思想深度和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