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与设计:敏捷迭代方法(原书第6版)

系统分析与设计:敏捷迭代方法(原书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 W. 萨茨辛格 著
图书标签:
  • 系统分析与设计
  • 敏捷开发
  • 迭代开发
  • 软件工程
  • 需求分析
  • 系统建模
  • UML
  •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 项目管理
  • 信息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411
商品编码:2941628852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系统分析与设计:敏捷迭代方法(原书第6版)

定价:79.00元

作者:约翰 W. 萨茨辛格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11556411

字数:310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入门教材,以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为主线,以贯穿系统开发始终的完整案例为引导,全面涵盖面向对象方法和UML,强调系统结构、用户界面和系统界面。在此基础上,还重点讲解了项目计划和项目管理方法。书中知识点巧妙融于实际案例,内容由浅入深,并配有大量习题,十分易于教学。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系统开发或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目 录Introduction to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An Agile, Iterative Approach, Sixth Edition出版者的话译者序前言部分 系统开发导论章 从始至终——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 21.1 软件开发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 21.2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41.3 落基山运动用品(RMO)介绍 41.4 迭发 61.5 RMO贸易展览系统的开发 71.5.1 项目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71.5.2 天的工作活动 81.5.3 第二天的工作活动 111.5.4 第三天的工作活动 131.5.5 第四天的工作活动 151.5.6 第五天的工作活动 191.5.7 第六天的工作活动 191.5.8 次迭代回顾 211.6 后续内容导读 211.6.1 部分:系统开发导论 211.6.2 第二部分:系统分析活动 221.6.3 第三部分:系统设计的要点 221.6.4 第四部分:项目和项目管理 221.6.5 第五部分:高级设计和部署概念 22本章小结 23复习题 23第二部分 系统分析活动第2章 系统需求调查 262.1 引言 272.2 RMO综合销售和市场营销系统项目 272.2.1 现有的RMO信息系统与架构 272.2.2 新综合销售和市场营销系统 282.3 系统分析活动 302.3.1 收集细节信息 302.3.2 定义需求 312.3.3 需求的优先级划分 312.3.4 开发用户界面对话框 312.3.5 与用户一起评估需求 312.4 什么是需求 322.5 模型和建模 332.6 利益相关者 352.7 信息收集技术 382.7.1 与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 382.7.2 分发和收集调查问卷 412.7.3 检查输入、输出和流程 422.7.4 观察和记录业务流程 432.7.5 研究供应商的解决方案 442.7.6 收集活跃的用户评论和建议 442.8 用活动图记录工作流 44本章小结 47复习题 48问题和练习 48扩展资源 49第3章 用例 503.1 引言 513.2 用例和用户目标 513.3 用例和事件分解 523.3.1 事件分解技术 533.3.2 事件类型 543.3.3 定义事件 553.3.4 使用事件分解技术 573.4 用例和CRUD 583.5 RMO案例中的用例 593.6 用例图 603.6.1 用例、参与者和符号 613.6.2 开发用例图 63本章小结 64复习题 65问题和练习 66扩展资源 67第4章 域建模 684.1 引言 684.2 问题域中的“事物” 694.2.1 头脑风暴法 694.2.2 名词技术 704.2.3 事物的属性 714.2.4 事物间的关系 724.3 实体-联系图 734.4 域模型类图 764.4.1 域模型类图符号 764.4.2 有关对象类的更复杂的问题 794.4.3 RMO案例的域模型类图 81本章小结 86复习题 86问题和练习 87扩展资源 88第5章 需求模型的延伸 895.1 引言 905.2 用例描述 905.2.1 简单的用例描述 915.2.2 完全展开的用例描述 915.3 用例活动图 935.4 系统顺序图——确定输入和输出 945.4.1 系统顺序图符号 945.4.2 开发系统顺序图 975.5 状态机图——确定对象行为 1005.5.1 复合状态和并发性 1015.5.2 开发状态机图的规则 1035.5.3 开发RMO状态机图 1045.6 需求模型的集成 107本章小结 108复习题 108问题和练习 109扩展资源 111第三部分 系统设计的要点第6章 设计与设计活动的基本要素 1146.1 引言 1156.2 设计要素 1156.2.1 什么是系统设计 1166.2.2 设计的主要组件和层次 1166.3 系统设计的输入和输出 1186.4 设计活动 1206.4.1 设计环境 1216.4.2 设计应用程序结构和软件 1226.4.3 设计用户界面 1226.4.4 设计系统界面 1236.4.5 设计数据库 1246.4.6 设计安全和系统控制 1256.5 如何设计环境 1256.5.1 设计内部部署 1266.5.2 设计外部部署 1286.5.3 设计远程和分散的环境 1346.5.4 RMO的企业技术结构 135本章小结 136复习题 137问题和练习 137扩展资源 138第7章 设计用户界面和系统界面 1397.1 引言 1407.2 用户界面和系统界面 1407.3 理解用户界面 1417.4 用户界面的设计概念 1447.4.1 提示性与可视性 1447.4.2 一致性 1457.4.3 快捷方式 1467.4.4 反馈 1467.4.5 完整的对话 1467.4.6 错误处理 1467.4.7 撤销动作 1477.4.8 减轻短期记忆负担 1477.5 从分析到用户界面设计的转换 1477.5.1 用例和菜单层次 1487.5.2 对话和故事板 1507.6 用户界面设计 1527.6.1 设计窗体和格式的指导原则 1527.6.2 网页用户界面的附加指导原则 1547.6.3 手持设备的附加指导原则 1577.7 确定系统界面 1587.8 设计系统输入 1607.8.1 自动化输入设备 1607.8.2 定义系统输入的细节 1607.9 设计系统输出 161本章小结 167复习题 167问题和练习 168扩展资源 168第四部分 项目和项目管理第8章 系统开发方法 1708.1 引言 1718.2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1718.

作者介绍


John Satzinger  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学院教授,他同时拥有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MBA学位和克莱蒙研究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具有15年以上的CIS和MIS大学课程教学和研究经验,他的研究兴趣和专长包括:系统分析与设计、图形用户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开发、数据库和客户-服务器系统开发。Robert Jackson  美国杨百翰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之后在该校信息系统学院任教多年,现在已退休。他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面向对象系统开发、电子商务、WEB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教育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目前,他自己开创了几个新的电子商务业务,并将积累的分析、设计和商业实践经验融入他编写的教材中。Stephen Burd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副教授,从1984年开始在此校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数据库、硬件/软件课程的教学。他分别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普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文摘


序言



《系统分析与设计:敏捷迭代方法(原书第6版)》是一本深度剖析现代软件系统开发核心理念与实践的权威著作。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敏捷迭代的思维和方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高效、高质量地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它并非仅仅罗列技术栈或工具,而是旨在构建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和“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核心理念:敏捷与迭代的深度融合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和商业浪潮中,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已显捉襟见肘。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敏捷”和“迭代”的深刻理解与践行。它阐述了敏捷宣言的精神,不仅仅是速度,更是适应性、协作和以人为本。通过对“迭代”这一概念的精妙运用,本书将复杂的系统开发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管理、可交付的小周期。每一次迭代都包含计划、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等关键环节,从而使得团队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不断调整方向,降低风险,确保最终交付的系统真正契合业务目标。 本书强调,敏捷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开发模式,而是一种有纪律、有方向的演进过程。它要求开发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持续、透明的沟通,鼓励跨职能团队的协作,并尊重个体价值。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指导读者如何组建高效团队,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沟通,以及如何构建能够适应变化的系统架构。 系统分析的精髓:洞察需求,洞察业务 本书将系统分析置于整个开发流程的基石位置,但其视角远超传统的“收集需求列表”。它指导读者如何深入理解业务的本质,识别真正的痛点和机遇。这涉及到: 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 学习如何绘制清晰的业务流程图(如BPMN),识别现有流程中的瓶颈、冗余和低效环节。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才能设计出真正优化业务的系统。 用户故事与用例驱动: 采用用户故事(User Stories)作为需求描述的主要方式,强调从用户视角出发,聚焦于价值交付。本书会详细讲解如何撰写高质量的用户故事,如何进行用户故事的优先级排序,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开发任务。同时,也探讨了用例(Use Cases)在更复杂的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与用户故事结合使用。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思考: 虽然本书不局限于DDD,但其核心思想,如“聚合”、“限界上下文”等,对理解复杂业务领域并将其映射到系统设计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业务的核心领域,以及如何围绕这些领域构建内聚的软件模型。 非功能性需求的考量: 除了核心业务功能,本书同样重视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非功能性需求。它指导读者如何在敏捷迭代的早期就充分考虑这些非功能性需求,并将其融入设计决策中,避免在后期造成巨大的返工成本。 系统设计的智慧:构建可演进、可扩展的架构 在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提供了构建高质量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出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灵活适应未来变化的系统。 模块化与解耦: 学习如何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可替换的模块。这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并允许团队并行开发。本书会探讨各种模块化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清晰的接口实现模块间的解耦。 面向对象设计(OOD)的精髓: 深入理解面向对象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封装、继承、多态、抽象),以及SOLID原则(单一职责、开闭、里氏替换、接口隔离、依赖倒置)。这些原则是构建弹性、易于扩展和维护的面向对象系统的基石。 设计模式的应用: 书中会引导读者学习和应用各种经典的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单例模式、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等),理解它们在解决常见设计问题时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恰当选择和运用。 服务化架构与微服务理念的探索: 随着分布式系统的普及,本书会探讨如何将系统设计为更加松耦合的服务,以及微服务架构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势与挑战。读者将学习如何进行服务的划分、接口定义以及服务间的通信。 数据建模与数据库设计: 扎实的数据库设计是任何系统成功的关键。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的设计,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适用场景,以及如何在敏捷迭代中演进数据库设计。 用户界面(UI)与用户体验(UX)的设计: 系统的最终价值在于其能否被用户有效使用。本书会强调在系统设计初期就应融入用户体验的考量,如何进行界面原型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用户反馈来迭代优化UI/UX。 敏捷迭代实践的落地:从理论到行动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敏捷迭代方法论的详细阐述和实践指导。 Scrum与Kanban的深入解析: 详细介绍Scrum框架中的角色(产品负责人、开发团队、Scrum Master)、事件(Sprint计划会议、每日站会、Sprint评审会议、Sprint回顾会议)和工件(产品待办事项列表、Sprint待办事项列表、增量)。同时,也会探讨Kanban方法,理解其可视化流程、限制在制品、关注流动等核心原则,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和组合使用这些方法。 持续集成(CI)与持续交付(CD): 强调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构建和自动化部署的重要性。本书会解释CI/CD如何支持敏捷迭代,如何快速、可靠地将软件交付给用户,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来缩短反馈周期。 测试驱动开发(TDD)与行为驱动开发(BDD): 介绍TDD的“红-绿-重构”循环,以及BDD如何通过描述用户行为来驱动开发。这些方法有助于确保代码质量,并使开发过程与业务需求紧密对齐。 敏捷项目管理与度量: 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敏捷项目的规划、跟踪和度量。例如,如何使用燃尽图(Burndown Charts)、燃起图(Burnup Charts)来可视化项目进展,以及如何通过迭代目标、速度(Velocity)等指标来评估团队的生产力。 应对变更与风险管理: 敏捷的核心在于拥抱变化。本书会教导读者如何在迭代过程中有效地管理需求变更,如何识别和应对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频繁的集成和反馈来降低风险。 面向的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 软件开发者与工程师: 想要提升系统设计能力,理解敏捷开发流程,构建高质量、可维护软件的开发者。 系统分析师与业务分析师: 希望掌握更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更好地理解业务并将其转化为系统解决方案的分析师。 项目经理与团队领导者: 寻求理解和实践敏捷方法,提高团队效率和项目成功率的管理者。 IT架构师: 希望学习如何设计面向未来的、可演进的系统架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 作为学习现代软件工程实践的优质教材,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 《系统分析与设计:敏捷迭代方法(原书第6版)》是一本系统性、实践性与前瞻性兼备的著作。它不仅提供了构建现代软件系统的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读者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对敏捷思维、迭代方法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各个环节的精细打磨,本书将助力读者在日益复杂的软件开发领域取得成功,交付真正有价值的、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系统。它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而是一份引领读者在软件工程之道上不断探索与精进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武功秘籍”,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能让你在技术和业务的十字路口站稳脚跟。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敏捷”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非常诚实地展示了在迭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灰色地带”和权衡取舍。比如,如何在保持快速迭代的同时,确保系统的长期可维护性?书中给出的答案既实际又富有洞察力。我发现自己在使用它提供的模型和工具时,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团队之间的沟通障碍也减少了。以前我们经常因为对最终产品的愿景不一致而争吵不休,但通过书中描述的持续反馈机制,我们现在总能确保每一步的产出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软件开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协作和实现愿景的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敏捷”这个词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它听起来太虚了,不够“硬核”。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起整个敏捷框架,让我明白敏捷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一套有章法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工程实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规模团队和不同项目复杂度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你不会觉得它是一本“一刀切”的指南,而是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敏捷实践组合。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宏观的战略规划到微观的技术实现,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对于资深人士,它也能提供很多启发和反思的空间。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从传统开发模式中解放出来,拥抱更高效、更人性化开发流程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评分

我是一名刚转型做产品经理的新人,面对复杂的系统需求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市面上的产品书籍大多偏重于“做什么”,而这本书则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做”——如何将一个模糊的商业目标,通过一系列可控的、增量的步骤,转化为一个功能完善的软件系统。它的讲解方式极其系统化,从最初的需求发现到最终的部署和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对应了相应的敏捷技术和实践。我尤其喜欢它对“迭代计划”和“范围管理”部分的论述,这让我终于明白,敏捷的精髓在于管理变化,而不是消除变化。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更专业地与开发团队对话,如何更有效地向利益相关者展示进度和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让你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不再感到慌乱,而是胸有成竹地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评分

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老兵,我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敏捷”书籍已经感到厌倦了。它们总是在鼓吹敏捷的口号,却很少触及到实际操作中的痛点。然而,这本著作完全不同,它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了在真实商业环境下实施迭代方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我特别欣赏它对“业务价值驱动”这一核心理念的强调,这让整个开发过程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北极星。书中对系统架构的讨论也非常到位,它没有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技术栈,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讲解了如何设计出能够支持持续交付和快速反馈的系统。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总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他不仅指出了陷阱在哪里,还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避开它们。我发现,这本书里的很多案例,都让我联想到了我过去失败的项目,如果当初能有这样的指导,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在我最近接手的这个复杂项目里。我以前总是陷在那种瀑布模型的泥潭里无法自拔,需求不断变化,每次迭代都像一场灾难。但自从开始接触敏捷开发后,我就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书。这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把复杂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让人能清晰地看到敏捷的迭代过程是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系统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论,比如如何高效地进行用户故事的梳理,如何设计出既灵活又可扩展的系统架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僵硬地按照流程走,而是学会了如何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特别是关于风险管理和质量保障的那几个章节,对我帮助极大,让我明白了敏捷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草率行事,而是在快速变化中保持对质量的苛刻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