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運動解剖學實驗
定價:15.80元
作者:李楊昌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040217865
字數:220000
頁碼:18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概述,介紹運動解剖學實驗方法與技術、實驗類型和實驗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內容,是本教材的主體部分,共選擇瞭21個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綜閤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三大類;第三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器械與儀器簡介;第四部分為運動解剖學實驗報告的內容與要求。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實驗教材,亦適用於體育學其他專業學生的實驗教材和其他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工作者的學習參考書。
目錄
第1部分 運動解剖學實驗概述
一、運動解剖學實驗方法與技術簡介
二、運動解剖學實驗類型
三、運動解剖學實驗守則
第2部分 運動解剖學實驗內容
一、驗證性實驗
實驗一 細胞和組織的顯微結構觀察
實驗二 運動器官一般形態結構觀察
實驗三 全身骨性標誌識彆
實驗四 常用體錶標誌識彆與測量
實驗五 肌肉力量練習的實踐
實驗六 肌肉伸展性練習的實踐
實驗七 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觀察
實驗八 泌尿器官和生殖器官觀察
實驗九 心與血管觀察
實驗十 腦與腦神經觀察
實驗十一 脊髓與脊神經觀察
實驗十二 神經傳導路觀察
實驗十三 感覺器官觀察
二、綜閤性實驗
實驗十四 上肢運動的綜閤分析
實驗十五 下肢運動的綜閤分析
實驗十六 軀乾和頭運動的綜閤分析
實驗十七 人體動作的綜閤分析
三、設計性實驗
實驗十八 肌肉力量練習的實驗研究
實驗十九 肌肉伸展性練習的實驗研究
實驗二十 體育運動動作分析的實驗研究
實驗二十一 運動對機體器官組織影響的實驗研究
第3部分 運動解剖學實驗器械與儀器簡介
一、常用手術器械的種類及使用
二、生物顯微鏡及其使用
三、組織切片機及其使用
四、顯微圖像分析係統及其使用
五、關節角度測量儀及其使用
六、動作的攝像和解析係統及其使用
第4部分 運動解剖學實驗報告的內容與要求
一、驗證性實驗報告的內容與要求
二、綜閤性實驗報告的內容與要求
三、設計性實驗報告的內容與要求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偏重基礎理論而忽略瞭實際應用,畢竟“實驗”這個詞常常意味著枯燥的步驟和復雜的數學模型。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巧妙地避開瞭這一點。它總能將復雜的生物力學概念,通過一個簡單直觀的“類比實驗”來落地。舉個例子,在解釋關節的滾動與滑動運動時,它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物理公式,而是讓讀者想象用手指按壓一塊橡皮泥的邊緣進行小幅度推動,然後觀察其形變,這種生活化的比喻立刻就點亮瞭我的理解。此外,書中對常見運動誤區的糾正,也都是基於實驗數據的迴溯分析,讓你明白為什麼某些“流行”的訓練方法其實效率低下,甚至是適得其反的。它不是在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讓你擁有瞭批判性地評估任何運動理論的能力。這本書培養的是一種科學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點,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評分說實話,我對教材的期待通常是“能用就行”,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本實驗手冊和理論深度解析的完美結閤體。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復雜解剖結構時的細膩程度,很多教科書為瞭簡化會把一些關鍵的關聯性描述得很模糊,但這本書裏,關於肩胛骨周圍肌群在投擲運動中的離心收縮與嚮心收縮的交替作用,描述得極其到位。我拿來對比瞭我過去參加過的一個運動康復課程的資料,發現這本書在解釋損傷預防機製時,邏輯鏈條更完整,也更具有實操性。例如,它不隻是告訴你“要加強核心”,而是詳細展示瞭在深蹲過程中,核心肌群如何通過增加腹內壓來穩定脊柱,以及這種穩定性如何影響下肢力量的傳遞效率。我甚至開始嘗試用它裏麵的某些實驗設計來給我的業餘運動夥伴做基礎的運動評估,雖然是“野路子”,但基於這些科學原理的指導,效果明顯比以前瞎猜要好得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你搭建起瞭一個從基礎生理學到高級運動錶現的完整知識橋梁。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實驗設計”部分的獨到之處,這纔是它區彆於其他同類書籍的核心競爭力。很多解剖學書籍停留在對靜態結構的描述,但運動是動態的,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恰恰在於“實驗”二字。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獲取知識的方法”。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疲勞閾值測試”的設計方案,它細緻到告訴你需要什麼樣的傳感器、采集頻率應該設定在多少赫茲,以及如何排除環境噪音乾擾。這對於那些想要進行小型、非專業、但具備科學嚴謹性的個人研究或者團隊訓練優化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寶藏。我利用書中的一個基礎平衡測試模型,重新評估瞭我那群籃球運動員的本體感受能力,結果發現我們之前一直忽略瞭足弓支撐在急停急轉中的作用,這促使我們立即修改瞭訓練計劃,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教會我的不是“是什麼”,而是“如何去證明”。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手部精細動作訓練有著執著追求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光靠感覺去練習那些復雜的指法和手部協調性動作是遠遠不夠的,總感覺缺少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來指導我的練習方嚮。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動作,而是深入剖析瞭運動過程中肌肉群的激活順序、關節的受力角度,甚至連微小的肌肉縴維收縮模式都有詳盡的圖解和數據支持。我記得有一次我嘗試一個高難度的球類技巧,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穩定性和爆發力,後來翻閱書中關於“手腕鏇轉動力學”的章節,我纔明白問題齣在鏇前肌和鏇後肌的協同發力不平衡上。書裏提供的實驗設計思路非常清晰,讓我可以自己搭建簡單的測試環境來驗證理論,那種從“我感覺”到“我驗證”的轉變,是無可替代的學習體驗。它讓我對“科學訓練”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盲目地重復動作,而是帶著目的去精準雕琢每一個細節。如果你也想把你的運動錶現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本書絕對是你工具箱裏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我是一個視覺學習者,如果一本書裏充斥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晦澀難懂的綫條圖,我基本上是直接放棄的。但這本《運動解剖學實驗》做到瞭難得的平衡。它的每一張解剖圖,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色彩的運用層次分明,關鍵結構點的標注清晰銳利,讓你一眼就能抓住重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環節無縫銜接起來。比如,在講解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協同發力模式時,書上不僅有詳細的肌電圖(EMG)數據圖錶,還配上瞭高清晰度的慢動作視頻截圖,告訴你“在蹬踏的哪個瞬間,哪根肌腱受到的張力最大”。這種多維度信息的整閤,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枯燥感,更像是在看一本高水平的科學紀錄片,每翻一頁都有新的發現和“原來如此”的頓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