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解剖学实验
定价:15.80元
作者:李杨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040217865
字数:220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概述,介绍运动解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实验类型和实验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为运动解剖学实验内容,是本教材的主体部分,共选择了21个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第三部分为运动解剖学实验器械与仪器简介;第四部分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材,亦适用于体育学其他专业学生的实验教材和其他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1部分 运动解剖学实验概述
一、运动解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二、运动解剖学实验类型
三、运动解剖学实验守则
第2部分 运动解剖学实验内容
一、验证性实验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
实验二 运动器官一般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三 全身骨性标志识别
实验四 常用体表标志识别与测量
实验五 肌肉力量练习的实践
实验六 肌肉伸展性练习的实践
实验七 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观察
实验八 泌尿器官和生殖器官观察
实验九 心与血管观察
实验十 脑与脑神经观察
实验十一 脊髓与脊神经观察
实验十二 神经传导路观察
实验十三 感觉器官观察
二、综合性实验
实验十四 上肢运动的综合分析
实验十五 下肢运动的综合分析
实验十六 躯干和头运动的综合分析
实验十七 人体动作的综合分析
三、设计性实验
实验十八 肌肉力量练习的实验研究
实验十九 肌肉伸展性练习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十 体育运动动作分析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十一 运动对机体器官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3部分 运动解剖学实验器械与仪器简介
一、常用手术器械的种类及使用
二、生物显微镜及其使用
三、组织切片机及其使用
四、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及其使用
五、关节角度测量仪及其使用
六、动作的摄像和解析系统及其使用
第4部分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一、验证性实验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二、综合性实验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三、设计性实验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实验设计”部分的独到之处,这才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核心竞争力。很多解剖学书籍停留在对静态结构的描述,但运动是动态的,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实验”二字。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疲劳阈值测试”的设计方案,它细致到告诉你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采集频率应该设定在多少赫兹,以及如何排除环境噪音干扰。这对于那些想要进行小型、非专业、但具备科学严谨性的个人研究或者团队训练优化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利用书中的一个基础平衡测试模型,重新评估了我那群篮球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结果发现我们之前一直忽略了足弓支撑在急停急转中的作用,这促使我们立即修改了训练计划,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如何去证明”。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重基础理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毕竟“实验”这个词常常意味着枯燥的步骤和复杂的数学模型。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它总能将复杂的生物力学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的“类比实验”来落地。举个例子,在解释关节的滚动与滑动运动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物理公式,而是让读者想象用手指按压一块橡皮泥的边缘进行小幅度推动,然后观察其形变,这种生活化的比喻立刻就点亮了我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常见运动误区的纠正,也都是基于实验数据的回溯分析,让你明白为什么某些“流行”的训练方法其实效率低下,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它不是在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拥有了批判性地评估任何运动理论的能力。这本书培养的是一种科学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如果一本书里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晦涩难懂的线条图,我基本上是直接放弃的。但这本《运动解剖学实验》做到了难得的平衡。它的每一张解剖图,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色彩的运用层次分明,关键结构点的标注清晰锐利,让你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环节无缝衔接起来。比如,在讲解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协同发力模式时,书上不仅有详细的肌电图(EMG)数据图表,还配上了高清晰度的慢动作视频截图,告诉你“在蹬踏的哪个瞬间,哪根肌腱受到的张力最大”。这种多维度信息的整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感,更像是在看一本高水平的科学纪录片,每翻一页都有新的发现和“原来如此”的顿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有着执着追求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光靠感觉去练习那些复杂的指法和手部协调性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总感觉缺少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指导我的练习方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动作,而是深入剖析了运动过程中肌肉群的激活顺序、关节的受力角度,甚至连微小的肌肉纤维收缩模式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数据支持。我记得有一次我尝试一个高难度的球类技巧,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稳定性和爆发力,后来翻阅书中关于“手腕旋转动力学”的章节,我才明白问题出在旋前肌和旋后肌的协同发力不平衡上。书里提供的实验设计思路非常清晰,让我可以自己搭建简单的测试环境来验证理论,那种从“我感觉”到“我验证”的转变,是无可替代的学习体验。它让我对“科学训练”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地重复动作,而是带着目的去精准雕琢每一个细节。如果你也想把你的运动表现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这本书绝对是你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评分说实话,我对教材的期待通常是“能用就行”,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实验手册和理论深度解析的完美结合体。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解剖结构时的细腻程度,很多教科书为了简化会把一些关键的关联性描述得很模糊,但这本书里,关于肩胛骨周围肌群在投掷运动中的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的交替作用,描述得极其到位。我拿来对比了我过去参加过的一个运动康复课程的资料,发现这本书在解释损伤预防机制时,逻辑链条更完整,也更具有实操性。例如,它不只是告诉你“要加强核心”,而是详细展示了在深蹲过程中,核心肌群如何通过增加腹内压来稳定脊柱,以及这种稳定性如何影响下肢力量的传递效率。我甚至开始尝试用它里面的某些实验设计来给我的业余运动伙伴做基础的运动评估,虽然是“野路子”,但基于这些科学原理的指导,效果明显比以前瞎猜要好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你搭建起了一个从基础生理学到高级运动表现的完整知识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