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定要看名医吗-一线医生教你看病要领
定价:25.00元
作者:张之申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45900804
字数:116000
页码:1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一本让名医看了汗颜的书!一本让患者触目惊心的书!一本让出版人等了三十年的书!
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何飞鹏、中华中医药学会系统性狼疮研究组组长关大庆、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秀传医疗体系中部院区总院长曾渊如、历史学家张之宇良心推荐。
内容提要
在人们的心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生病了一定要找名气大的医生和医院,非名医不看:医疗事故完全是医生的过错;名医的诊断不容置疑:名医是病人后的依靠。可是,名医就一定可靠吗看病一定要看名医吗?
医学博士张之申提供看待名医的另类视角,告诉你名医背后的真相,并就如何与名医打交道,如何找对医生等,为你提供求医治病的要领。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之申,台湾大学医学博士,现为美州大学医学院肿瘤内科副教授、旧金山青少年妇女医疗中心医务主任、加州亚裔乳癌防治委员会发起人。 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学。为人谦虚,淡泊名利,热心助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行医数十年,一直坚持“医学即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读起来非常放松,仿佛是邻家学识渊博的大哥在给你讲他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医学常识时,总能结合一些具体的、甚至带点幽默感的案例来佐证,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灰色地带”问题时的坦诚。比如,关于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的讨论,书中直接点明了其中的商业驱动因素,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坦诚让人感到作者的真诚,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在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行为上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读完几章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里报道的医疗事件时,视角也变得更加理性、客观了。不再是单纯的盲目恐慌或指责,而是能从流程和机制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种成熟的视角,是这本书通过潜移默化灌输给读者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反而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这一点我很欣赏。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纸张质量也对得起这个价位,翻阅起来手感不错,没有那种廉价书的刺鼻气味,说明出版社在制作上还是下了功夫的。装帧的工艺看起来也比较结实,即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当,阅读起来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认真研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本书是正正经经做出来的,没有太多营销噱头,更注重内容的呈现质量。光是这份对细节的把控,就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材实料的东西,而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文字。希望作者在内容编排上也能保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能够顺畅地吸收知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读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健康和医疗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但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诊断某种疾病,而是着重于建立一个正确的“就医观”和“信息筛选机制”。书中对于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看病总是很紧张,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很多关键问题问不出来,或者医生讲的术语我一知半解。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语言,拆解了病患与医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比如,教会我们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哪些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远比简单罗列病症要高明得多。它不是一本药典,而更像是一本“医疗世界的生存指南”,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参与到自己健康管理中的合作者。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觉得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如果要说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作者在强调“个体差异性”方面所花的心思。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网上搜索一个症状,然后自动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患的就是某种“标准疾病”。这本书反复提醒读者,人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是医疗决策中绕不开的前提。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医学知识不能完全“标准化复制”,以及为什么“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述一些看似矛盾的病例,展示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甚至心理状态来进行综合判断。这种对医学严谨性的尊重,以及对患者个体的关怀,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教会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需要保持一份谨慎的敬畏,并且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和提问,因为我们才是自己健康旅程中最重要的“项目经理”。这本书,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从最基础的“认识身体的正常信号”开始,逐步过渡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再到“在诊疗过程中如何提问和记录”,最后落脚于“如何评估治疗方案和进行长期康复管理”。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保证了即便是医学小白也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健康决策体系。我个人认为,对于很多慢性病患者或者长期需要与医疗系统打交道的家庭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我甚至已经开始在笔记App里,根据书中的建议,整理出一份我的家庭“就医清单”和“必备提问列表”,准备下次看医生时就用上。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导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