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看名医吗-一线医生教你看病要领 9787545900804 鹭江出版社

一定要看名医吗-一线医生教你看病要领 9787545900804 鹭江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之申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科普
  • 医学常识
  • 疾病预防
  • 就医指南
  • 家庭医学
  • 健康生活
  • 医疗保健
  • 鹭江出版社
  • 名医经验
  • 自我诊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00804
商品编码:294248465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一定要看名医吗-一线医生教你看病要领

定价:25.00元

作者:张之申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45900804

字数:116000

页码:1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一本让名医看了汗颜的书!一本让患者触目惊心的书!一本让出版人等了三十年的书!
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何飞鹏、中华中医药学会系统性狼疮研究组组长关大庆、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秀传医疗体系中部院区总院长曾渊如、历史学家张之宇良心推荐。

内容提要


在人们的心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生病了一定要找名气大的医生和医院,非名医不看:医疗事故完全是医生的过错;名医的诊断不容置疑:名医是病人后的依靠。可是,名医就一定可靠吗看病一定要看名医吗?
医学博士张之申提供看待名医的另类视角,告诉你名医背后的真相,并就如何与名医打交道,如何找对医生等,为你提供求医治病的要领。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之申,台湾大学医学博士,现为美州大学医学院肿瘤内科副教授、旧金山青少年妇女医疗中心医务主任、加州亚裔乳癌防治委员会发起人。 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学。为人谦虚,淡泊名利,热心助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行医数十年,一直坚持“医学即艺

文摘


序言



《医海拾遗:一份关于健康与求医的思考》 在浩瀚的医学知识海洋中,普通人犹如一叶孤舟,面对疾病的突袭,常感茫然无措。究竟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守护自身健康,又如何在求医问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获得最精准的诊疗?《医海拾遗》并非一本告诉你“必须看名医”的指南,也非罗列了一线医生全部看病秘诀的详尽手册。它更像是一位温厚长者,静静地与你一同探讨关于“看病”这件事的方方面面,分享一些有助于我们建立健康认知、理性看待医疗、并能在就医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思考与经验。 本书的出发点,是希望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为清晰、更为主动的健康管理意识。我们认识到,健康并非仅仅是身体没有出现不适,更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一种能够适应生活压力、实现个人潜能、并能充分享受生命的态度。因此,《医海拾遗》将首先引导读者认识到,理解自身的身体信号是多么重要。我们的身体是沟通的桥梁,很多时候,它会用细微的症状向我们传递信息。学习辨识这些信息,了解不同症状可能代表的含义,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医学专家,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警惕,在症状萌芽之时便引起重视,而非等到病情严重才追悔莫及。 书中会探讨一些基础的健康常识,例如如何保持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充足的睡眠,这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生活习惯,构筑了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析为什么这些习惯如此重要,它们与我们身体的哪些功能息息相关,以及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将其融入日常。这部分内容,旨在让读者认识到,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之前,自我关怀与基础的健康管理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医海拾遗》也将关注疾病的预防。我们深知,“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因此,书中会提及一些常见的疾病,并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 predispositions 等多个角度,阐述可能导致这些疾病的风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建议。这并非鼓励读者过度焦虑,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的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如何降低患病风险,从而更从容地面对潜在的健康挑战。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我们会讨论饮食、运动、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常见的癌症,我们会介绍筛查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行的生活方式调整。 当疾病真正来临时,如何做出明智的医疗决策,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课题。《医海拾遗》不会直接告诉你“必须找谁”,而是会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不同的健康状况时,应该如何评估就医的紧迫性,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科室。我们将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医学信息的真伪,避免被虚假或夸大的宣传所误导。书中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在就医前做好准备,例如,如何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如何准备好相关的病史信息,以及在就诊时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 与医生沟通是求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海拾遗》将花篇幅探讨如何建立一种良性的医患关系。这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听从医嘱”,更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我们将提供一些在与医生交流时可以使用的策略,比如如何提出质疑,如何寻求第二诊疗意见,以及如何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本书强调,患者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拥有了解病情、参与治疗决策的权利,而清晰、有效的沟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医疗费用的常识性探讨,以及如何理解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就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医海拾遗》并非提供具体的理财建议,而是希望帮助读者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在面对医疗支出时,能够更清晰地规划和管理。 此外,本书也会触及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议题。我们深知,疾病不仅影响身体,更可能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医海拾遗》会探讨如何在疾病面前保持积极心态,如何应对焦虑、恐惧等情绪,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寻求心理支持。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健康视角,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医海拾遗》更希望传递的是一种“赋权”的理念。它不是让你去“看”什么特定的医生,而是希望通过提供知识、启发思考、分享经验,让你更有能力去“管理”自己的健康,更有智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途径。这本书不提供包治百病的秘方,也非权威的医学教科书,它只是一次真诚的分享,一次关于如何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找寻清晰方向的陪伴。我们相信,当读者具备了更多的健康认知和理性思考能力,无论面对怎样的健康挑战,都能更从容、更有效地应对,最终,实现对自身健康更美好的掌控。 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将力求语言平实,深入浅出,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使广大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诊断”的书,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治病”的书,而是希望引导你成为一个更懂健康、更懂如何就医的“知情者”和“参与者”。从认识身体信号,到了解疾病预防,再到掌握与医生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理性面对医疗决策,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我们对读者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怀。希望《医海拾遗》能成为你健康旅途中的一位友善的伙伴,在你探索医学奥秘、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读起来非常放松,仿佛是邻家学识渊博的大哥在给你讲他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医学常识时,总能结合一些具体的、甚至带点幽默感的案例来佐证,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灰色地带”问题时的坦诚。比如,关于过度检查和过度用药的讨论,书中直接点明了其中的商业驱动因素,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坦诚让人感到作者的真诚,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在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行为上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读完几章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里报道的医疗事件时,视角也变得更加理性、客观了。不再是单纯的盲目恐慌或指责,而是能从流程和机制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种成熟的视角,是这本书通过潜移默化灌输给读者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反而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这一点我很欣赏。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纸张质量也对得起这个价位,翻阅起来手感不错,没有那种廉价书的刺鼻气味,说明出版社在制作上还是下了功夫的。装帧的工艺看起来也比较结实,即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当,阅读起来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认真研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本书是正正经经做出来的,没有太多营销噱头,更注重内容的呈现质量。光是这份对细节的把控,就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材实料的东西,而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文字。希望作者在内容编排上也能保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能够顺畅地吸收知识。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读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健康和医疗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但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诊断某种疾病,而是着重于建立一个正确的“就医观”和“信息筛选机制”。书中对于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看病总是很紧张,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很多关键问题问不出来,或者医生讲的术语我一知半解。这本书用生活化的语言,拆解了病患与医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比如,教会我们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哪些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这种“授人以渔”的思路,远比简单罗列病症要高明得多。它不是一本药典,而更像是一本“医疗世界的生存指南”,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参与到自己健康管理中的合作者。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觉得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如果要说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作者在强调“个体差异性”方面所花的心思。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网上搜索一个症状,然后自动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患的就是某种“标准疾病”。这本书反复提醒读者,人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是医疗决策中绕不开的前提。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医学知识不能完全“标准化复制”,以及为什么“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述一些看似矛盾的病例,展示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甚至心理状态来进行综合判断。这种对医学严谨性的尊重,以及对患者个体的关怀,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教会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需要保持一份谨慎的敬畏,并且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和提问,因为我们才是自己健康旅程中最重要的“项目经理”。这本书,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从最基础的“认识身体的正常信号”开始,逐步过渡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再到“在诊疗过程中如何提问和记录”,最后落脚于“如何评估治疗方案和进行长期康复管理”。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保证了即便是医学小白也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健康决策体系。我个人认为,对于很多慢性病患者或者长期需要与医疗系统打交道的家庭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我甚至已经开始在笔记App里,根据书中的建议,整理出一份我的家庭“就医清单”和“必备提问列表”,准备下次看医生时就用上。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导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