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天士醫案三傢注 | ||
| 定價 | 65.00 | |
| 齣版社 | 人民衛生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5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李成文主編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386 | |
| 字數 | 422000 | |
| ISBN編碼 | 9787117257268 | |
這部書在學術傳承和現代應用之間的平衡把握得相當到位。它保留瞭原著那份古樸典雅的韻味,行文風格帶著一股子老先生的沉穩和氣度,讀起來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讓人心神安定。但同時,編者在導讀和注釋部分又加入瞭大量的現代醫學概念的對照和解釋,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現代中醫體係下成長起來的醫者來說,是極其友好的。它不僅僅是曆史文獻的簡單復刻,更像是一座連接古典智慧與現代臨床實踐的橋梁。舉個例子,當書中討論到一個古代用藥偏方時,編者會附帶分析其現代藥理學上的可能作用機製,這種無縫銜接使得那些看似玄奧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也增強瞭我們對傳統方劑信心的基礎。
評分從臨床思維構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篇幅來衡量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熏陶。通過細緻研讀這些精心挑選齣來的醫案,我開始意識到,中醫的精髓並不在於記憶多少個方子,而在於如何像這些大傢一樣去構建一個動態的、流動的病理認識體係。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嘗試在腦海中模擬當時的情境:患者的體質如何,氣候如何變化,醫者又是如何根據當下微妙的變化調整處方的力度和方嚮的。這種代入式的學習,極大地培養瞭我的“辨證之眼”。它教會瞭我,每一個細節——比如服藥的時間、食物的忌口、乃至患者的情緒變化——都可能是影響病程轉歸的關鍵點,這種對全局的掌控感,是單純的教科書學習難以提供的深度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挺下功夫的,封麵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上燙金的字體,很有老中醫館裏那種厚重的年代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分量十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這可不是什麼輕鬆讀物,而是真材實料的乾貨。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不是那種亮得刺眼的銅版紙,而是偏嚮啞光的米白色,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這對於需要對照學習的內容來說簡直是個福音。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沒得挑,無論是正文的楷體還是那些引用的古籍原文,都印得字口清晰,沒有齣現墨點擴散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況,這體現瞭齣版社在細節上的專業度。而且,書脊的處理也很巧妙,即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鬆動或者書頁脫落的現象,可見裝訂工藝的紮實。總的來說,從觸感和視覺的第一印象來看,這本書的物理質感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載的學術重量,讓人從翻開它之前就對其內容充滿瞭敬意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堪稱一流,這是我閱讀醫學典籍時非常看重的一點。它采用瞭清晰的三欄或多欄對比結構,將原文、注釋、醫案解析分門彆類地放置在不同的區域,閱讀過程中,視綫不需要頻繁跳躍,就能快速捕捉到關鍵信息。尤其是一些涉及復雜脈象描述或舌象圖譜的章節,配圖和文字說明的對應關係處理得非常直觀。我尤其欣賞它對引文的處理——不同來源的引用都有明確的標記和字體區分,這避免瞭閱讀時産生混淆,也體現瞭編者在資料校勘上的嚴謹態度。整個版麵設計給人的感覺是高效、專注,完全是為瞭服務於專業學習而精心設計的,不會有那種被大量不必要裝飾分散注意力的感覺,真正做到瞭“內容為王,形式服務於內容”。
評分我個人對這類經典醫案的整理和注釋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這次閱讀的體驗,尤其是在理解復雜病機傳變方麵,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書中對於每一個案例的剖析,都不是簡單地羅列癥狀和藥方,而是深入到對“氣機升降、陰陽消長”這些核心概念的闡釋上。比如某個久治不愈的痼疾,書中會引用不同學派對病根的認識,然後層層剝開,最終聚焦到特定醫傢獨特的見解上,這種多維度的比較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同一病癥在不同曆史背景下認識的深度。特彆是針對一些罕見證候的處理,原注與三傢注的對照閱讀,就像是跟幾位老前輩圍坐在一起討論病情,每個人的思維路徑和用藥邏輯都清晰可見,這比單純背誦方歌要有效得多,因為它教會我“為什麼這麼用”,而不是“應該用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