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糖尿病您得自己治
5个小测试帮您“摸底”糖尿病
饮食疗法的12条“清规戒律”
运动增敏胰岛素,易瘦体质是目标
应对感染的“八项注意”
降糖药的“门派”及“独门绝技”
帖心医生来支招
·饮食治疗,无论胖瘦
·您一天需要多少热量
·别漏下零食和调料中的热量
·一日三餐的热量这样分配
·如何享受甜食
·该剩饭时就要剩
·食用保健品前要做的事儿
·手指也可以做计量工具
·减少油、盐用量的小妙招
·只要功夫深,油炸食品也能减少热量
·这样做可以获得“饱食感”
·用好你的刷牙工具
·宴会前后“软着陆”
·您一天需要运动多久?
·没时间锻炼怎么办
·何时何地都可以“快步走”
·鞋要这么选,脚要这样护
·这样检查您的运动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简易小体操
·低血糖了这样办
·胰岛素是不是用了就不能停
·用药后要留意体重的变化
·糖尿病不能用针灸治
·中断治疗太可怕
·让职场压力走开
·留心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家人要做的事儿
医生不说,病人不懂;只讲有用的,不说无效的;花些时间看看本书作者是怎么说糖尿病的,给点儿耐心和毅力照书中说的去做,您会发现糖尿病真的看这本就够了!
开篇 糖尿病,是您自己治好的
生活的细节决定治疗的成败
糖尿病是一辈子都治不好的病吗
主动参与,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血糖值正常
糖尿病治疗中要注意定期随诊
如何确实有效地开展治疗
被诊断糖尿病后要立即行动起来
全方位了解治疗方法
对糖尿病要有起码的知识
认真履行医生的建议
第一章 甜蜜杀手掀起你的盖头来
看清糖尿病的本质——胰岛素的作用不足
健康人能够控制血糖的波动
什么叫血糖值?
正常的血糖值是怎样维持的?
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不良生活习惯
糖尿病的常见病因
自身免疫
生活习惯
妊娠
其他
让我们做个小测试吧!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致病因素
我会得糖尿病吗 ——中国人容易患糖尿病
三个数字,触目惊心
糖尿病为什么“眷顾”中国人?
关注我们的下一代
能感觉得了糖尿病的时候,病情已经恶化了
糖尿病的病情轻时是没有主观不适的
糖尿病进展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主观不适
高血糖引起的不适
并发症引起的不适
让我们做个小测试吧!
检查有没有得糖尿病 ——我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呢?
尿糖检查——初步筛查推测血糖值的高低
血糖测定——确诊糖尿病的必备项目
随机血糖测试
空腹血糖测试
糖耐量试验(OGTT)
被诊断糖尿病了,我还要做哪些检查?
用于了解血糖平均状态的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查
15-脱水葡萄糖醇检查
用于诊断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检查
用于筛查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
糖尿病不好好治疗会怎么样?
高血糖状态是引发众多并发症的根源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
……
第二章 饮食的改善是治疗的基础
第三章 养成运动习惯,控制血糖值
第四章 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第五章 药物疗法,何时出手
第六章 预防和治疗可怕的并发症
附录一 算算您每天需要多少热量
附录二 常见食物中所含的热量
陈罡,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医生,潜心临床,罕有的业余时间用来写科普书,曾著有《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痛风看这本就够了》、《高血压看这本就够了》。
翻开这本书,最先冲击我的是它那略显过时的排版和设计风格,仿佛是从上个世纪的医学教材里直接搬出来的。大量的纯文字段落堆砌在一起,中间偶尔穿插着几张质量粗糙、对比度极低的图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枯燥感。我试图寻找一些可以让我放松心情、进行快速检索的图示或流程图,但几乎没有。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持久的耐力赛,眼睛需要不断地在密集的文字中搜寻关键词。特别是当它涉及到药物治疗的部分时,简直是灾难性的。它列举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已上市和已淘汰的降糖药物,详细描述了它们的作用靶点、副作用谱,甚至追溯到了最初的临床试验数据。这本该是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的内容,却被一股脑地塞给了普通读者。我需要的不是一篇学术综述,而是一个清晰的导航图——“如果你是二型患者,刚确诊,医生给了你A药,你该注意什么?”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这种层级分明的引导。它更像是一个想把所有已知信息都塞进一个封面的“知识的黑洞”,结果就是信息过载,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号称“看这本就够了”的糖尿病指南,我本来满怀期待地捧起它,心想终于能找到一本全面又易懂的救星了。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家五金店,期待找到精美的家具,结果却被各种规格不一的螺丝钉和扳手淹没了。书的编排实在令人费解,前言部分似乎还在试图建立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用一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医学术语试图奠定其专业地位,但很快,这种严肃感就土崩瓦解了。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详述各种复杂的生化通路和信号转导机制,似乎是想取悦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生物化学知识的读者。对于我这样一个急需了解“我该怎么吃?”“什么时候该测血糖?”的普通患者来说,这些信息如同天书,看得我头昏脑胀。更糟糕的是,在讲解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之后,它提供的实用建议却显得极其简略和模糊,像是匆匆盖了个章完事。比如关于饮食控制,它罗列了一堆食物的升糖指数(GI)表格,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数据融入日常三餐的实际操作,却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可执行的范例或者生活化的指导。读完感觉自己虽然“了解”了糖尿病的原理,但对于如何与这个疾病共存,我依然一头雾水,丝毫没有获得“掌控感”。
评分作为一本声称面向大众的“图解”系列,它在“图解”这件事上的表现令人啼笑皆非。所谓的图解,大多是些教科书式的结构图,比如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示意图,或者一个肾脏病变过程的显微镜放大图——这些图非常“图解”,但对日常生活指导几乎零帮助。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漏斗图来解释不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或者用一个生活化的时间轴来展示一天中血糖波动的规律,再配上简单的食物图片进行对比。然而,这些真正能帮助患者“看懂”自己病情的视觉辅助工具,在这本书里凤毛麟角。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和图示完全脱节,文字里提到一个概念,图示却展示了完全不相关的其他内容,像是编辑在校对时完全没有核对图文的一致性。这极大地削弱了“图解”系列本应具备的直观性和易读性,让它变成了一本披着“图解”外衣的传统医学专著,而且是比较过时的那种。
评分这本书在提供最新研究进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它采用了一种非常保守的、滞后的立场。当我翻到关于新型降糖药物和技术的部分时,感觉时间瞬间倒退了至少五年。比如,对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介绍,仅仅停留在基础疗效层面,对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联合用药方案、心肾保护证据的更新,介绍得非常简略且缺乏深度分析。更让我不满的是,它对于现代糖尿病管理工具——如连续血糖监测(CGM)系统的介绍,也显得非常敷衍,更多地是在探讨传统指测的精确度问题,而没有着重展示CGM如何赋能患者进行实时生活方式调整。一个声称“看这本就够了”的指南,理应反映当前医学界的主流和前沿趋势,引导患者走向更高效、更少痛苦的管理方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存档”,而非一个实用的“向导”,它将我留在了对疾病的旧有认知里,错失了跟上时代治疗进步的良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其逻辑跳跃性极强,仿佛是不同专家在不同时间点随意拼凑起来的章节合集。前一章还在慷慨激昂地强调运动的重要性,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描述跑步如何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恨不得让你立刻穿上跑鞋出门;可到了下一章,画风突变,开始用非常保守甚至略带恐吓的口吻描述足部护理和低血糖风险,字里行间充满了“千万不要冒险”的告诫。这种极端的摇摆不定让读者无所适从。我完全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可信赖的健康管理框架。而且,书中在讨论并发症的部分,其笔触异常沉重且缺乏积极的预防措施指导。它详细描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的恐怖后果,读完后产生的更多是焦虑而不是行动力。一个真正好的健康指南,应该在告知风险的同时,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积极的、循序渐进的防御策略,而不是仅仅把最坏的结果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面对恐惧。这种撰写手法,在我看来,是极不负责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