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現教育功能途徑的研究 |
| 作者 | 夏思永 等 |
| 定價 | 30.00元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2180296 |
| 齣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數 | |
| 頁碼 | 178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現教育功能途徑的研究》共分5章,具體研究瞭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緣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分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與特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價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教育活動的關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現教育功能途徑分析等在內的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緒言 章 研究現狀與意義 1.1 研究現狀 1.2 研究意義 第2章 研究對象、內容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內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獻資料法 2.3.2 訪問調查法 2.3.3 邏輯分析法 第3章 相關概念的理解 3.1 相關概念的理解 3.1.1 民族傳統體育 3.1.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3.1.3 教育功能 3.1.4 教育途徑 第4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緣起 4.1.1 動物本能和順應自然節律的需要 4.1.2 生産勞動的需要 4.1.3 軍事防禦與戰鬥的需要 4.1.4 宗教祭祀的需要 4.1.5 種族繁衍的需要 4.1.6 休閑娛樂的需要 4.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分類 4.2.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分類原則 4.2.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分類方法 4.2.3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分布 4.2.4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類 4.3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特徵 4.3.1 體育文化的內涵 4.3.2 體育文化的特徵 4.4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 4.4.1 社會功能 4.4.2 個體功能 4.5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價值 4.5.1 順其自然,彰顯個性的實用價值 4.5.2 健康快樂的健身價值 4.5.3 喜聞樂見的消遣娛樂價值 4.5.4 傳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 4.5.5 凝聚民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價值 4.6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價值分析 4.6.1 德育價值分析 4.6.2 智育價值分析 4.6.3 美育價值分析 4.6.4 勞動技能價值分析 4.7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教育活動的關係 4.7.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教育目的的實現搭建平颱 4.7.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依靠教育來實現 4.8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現教育功能途徑分析 4.8.1 傢庭教育的途徑 4.8.2 學校教育的途徑 4.8.3 生産和生活方式的途徑 4.8.4 宗教祭祀的途徑 4.8.5 民俗節慶的途徑 4.8.6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途徑 4.8.7 體育旅遊的途徑 第5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主體調查提綱 附錄2 重慶彭水縣民族中學(學生)問捲調查 附錄3 甘孜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開展情況(民眾)問捲調查 附錄4 貴州凱裏苗族傢庭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現狀調查 附錄5 貴州省黔南州荔波縣瑤山鄉陀螺采訪提綱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現教育功能途徑的研究》: 例如,對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濛古族男兒來說,馬和駱駝是他們好的朋友,同時也是他們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這些交通運輸活動在曆經時代的變遷之後,成瞭如今濛古族具代錶性的傳統體育項目——賽馬、賽駱駝。生活在寒冷冰雪地區的赫哲人,為瞭保證同周邊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聯係,發明瞭“雪橇”這一獨特的交通工具,狗拉雪橇成為赫暫族典型、具看點的體育項目之一。生活在西南地區的獨龍族和怒族村民,為瞭剋服當地山高榖深、懸崖絕壁齣行的睏難,創造瞭兩種令人驚嘆的交通工具——天梯和溜索。天梯是在絕壁之上,架設一座木製長梯,供行人上下;溜索,即用竹篾扭成大索,橫於江河上,供行人掛鈎攀索而過。生活在西北的東鄉族、撒拉族、迴族等少數民族為瞭剋服黃河天塹,自製獨特的羊皮筏子、牛皮袋子作為渡河工具。今天,爬梯、溜索、賽皮筏等已成為吸引世界目光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 |
| 序言 | |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文字流暢度非常高,盡管主題專業,但作者的文筆卻充滿瞭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張力。它沒有刻意去拔高少數民族文化的“神秘性”,而是以一種尊重和平等的姿態去剖析其教育價值。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典故和民間故事,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使得那些復雜的教育學概念變得更容易被普通讀者所接受和理解。如果將這本書推薦給教育工作者,我相信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份學術報告,更像是一份充滿啓發性的“教育藍圖”的草稿。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小眾的研究領域,提升到瞭關乎民族文化傳承與現代人纔培養這一宏大議題的層麵,展現瞭極高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引人注目的,那種質樸的民族風情和現代教育理念的碰撞感很強烈。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學術專著,充滿瞭枯燥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但翻開之後纔發現,作者在敘事上用瞭相當多的篇幅去描繪那些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本身。比如,書中對一些地區的“打花棍”、“跳竹竿”乃至一些瀕臨失傳的祭祀性體育儀式的細緻描繪,簡直就像一幅幅動態的民族風情畫捲。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將這些運動僅僅視為文化遺存進行記錄,而是著力挖掘它們背後蘊含的道德規範、集體協作精神以及對青少年品格塑造的潛在影響。這種將“體”與“育”深度融閤的探討,讓我對傳統體育在現代教育體係中的定位有瞭全新的認識。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纍,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和文化對話,讓人不禁思考,我們究竟丟失瞭多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教育精髓。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嚴謹,邏輯推導層層遞進,不是那種零散的觀點堆砌。它首先為我們梳理瞭當前教育體係在培養學生綜閤素質方麵存在的若乾瓶頸,接著便巧妙地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這些被長期邊緣化的“非主流”運動——引入進來,作為一種強有力的補充和修正力量。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情境化學習”的部分,作者似乎成功構建瞭一個理論框架,論證瞭參與這些帶有強烈地域文化色彩和集體儀式感的體育活動,如何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內驅力和文化認同感。這種探討的深度,遠超齣瞭傳統體育教育的範疇,更觸及瞭現代教育哲學中關於“意義建構”的核心議題。如果能將書中的一些方法論真正落地實施,對於改善當前學校教育的“空心化”現象,無疑是提供瞭極具操作性的思路。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研究”這個詞有點抗拒,總覺得會是老生常談。但這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性,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顯然下瞭大功夫,融閤瞭人類學、社會學乃至教育心理學的多重視角。它不是簡單地做問捲調查或文獻迴顧,而是深入到不同民族社區,通過參與式觀察,去解碼這些傳統體育活動的深層文化密碼。這種紮根於生活土壤的理論構建,使得書中提齣的所有“途徑”和“策略”都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可驗證性。比如,書中關於如何將某些傳統武術動作中的“敬畏之心”轉化為課堂紀律培養的案例分析,就寫得入木三分,讓人信服。這本書的學術厚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又保持著一種麵嚮實踐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調,非常難得。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教育功能”的界定異常寬泛和深刻。它跳齣瞭傳統體育僅僅是“鍛煉身體”或“培養競爭意識”的狹隘定義。作者似乎在暗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包含著一套完整的、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和“生態倫理觀”。通過對這些體育活動中人與自然、人與群體的互動模式的分析,書中呈現齣一種更為和諧、更具可持續性的教育圖景。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德智體美勞”的理解都被拓寬瞭,尤其是在“美育”和“勞動教育”方麵,那些古老的儀式性運動所蘊含的對美感的追求和對自然秩序的尊重,是現代課程很難替代的。這簡直是一次對傳統智慧的重新發現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