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途径的研究 | 
| 作者 | 夏思永 等 | 
| 定价 | 30.00元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180296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17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途径的研究》共分5章,具体研究了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缘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活动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途径分析等在内的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绪言 章 研究现状与意义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访问调查法 2.3.3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相关概念的理解 3.1 相关概念的理解 3.1.1 民族传统体育 3.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1.3 教育功能 3.1.4 教育途径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缘起 4.1.1 动物本能和顺应自然节律的需要 4.1.2 生产劳动的需要 4.1.3 军事防御与战斗的需要 4.1.4 宗教祭祀的需要 4.1.5 种族繁衍的需要 4.1.6 休闲娱乐的需要 4.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4.2.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类原则 4.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方法 4.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布 4.2.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 4.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特征 4.3.1 体育文化的内涵 4.3.2 体育文化的特征 4.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 4.4.1 社会功能 4.4.2 个体功能 4.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 4.5.1 顺其自然,彰显个性的实用价值 4.5.2 健康快乐的健身价值 4.5.3 喜闻乐见的消遣娱乐价值 4.5.4 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 4.5.5 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 4.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分析 4.6.1 德育价值分析 4.6.2 智育价值分析 4.6.3 美育价值分析 4.6.4 劳动技能价值分析 4.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4.7.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搭建平台 4.7.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依靠教育来实现 4.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途径分析 4.8.1 家庭教育的途径 4.8.2 学校教育的途径 4.8.3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途径 4.8.4 宗教祭祀的途径 4.8.5 民俗节庆的途径 4.8.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途径 4.8.7 体育旅游的途径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体调查提纲 附录2 重庆彭水县民族中学(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3 甘孜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民众)问卷调查 附录4 贵州凯里苗族家庭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调查 附录5 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山乡陀螺采访提纲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教育功能途径的研究》: 例如,对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男儿来说,马和骆驼是他们好的朋友,同时也是他们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些交通运输活动在历经时代的变迁之后,成了如今蒙古族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赛马、赛骆驼。生活在寒冷冰雪地区的赫哲人,为了保证同周边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发明了“雪橇”这一独特的交通工具,狗拉雪橇成为赫暂族典型、具看点的体育项目之一。生活在西南地区的独龙族和怒族村民,为了克服当地山高谷深、悬崖绝壁出行的困难,创造了两种令人惊叹的交通工具——天梯和溜索。天梯是在绝壁之上,架设一座木制长梯,供行人上下;溜索,即用竹篾扭成大索,横于江河上,供行人挂钩攀索而过。生活在西北的东乡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为了克服黄河天堑,自制独特的羊皮筏子、牛皮袋子作为渡河工具。今天,爬梯、溜索、赛皮筏等已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引人注目的,那种质朴的民族风情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感很强烈。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充满了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在叙事上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描绘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比如,书中对一些地区的“打花棍”、“跳竹竿”乃至一些濒临失传的祭祀性体育仪式的细致描绘,简直就像一幅幅动态的民族风情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将这些运动仅仅视为文化遗存进行记录,而是着力挖掘它们背后蕴含的道德规范、集体协作精神以及对青少年品格塑造的潜在影响。这种将“体”与“育”深度融合的探讨,让我对传统体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和文化对话,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丢失了多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教育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逻辑推导层层递进,不是那种零散的观点堆砌。它首先为我们梳理了当前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若干瓶颈,接着便巧妙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些被长期边缘化的“非主流”运动——引入进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和修正力量。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情境化学习”的部分,作者似乎成功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论证了参与这些带有强烈地域文化色彩和集体仪式感的体育活动,如何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和文化认同感。这种探讨的深度,远超出了传统体育教育的范畴,更触及了现代教育哲学中关于“意义建构”的核心议题。如果能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论真正落地实施,对于改善当前学校教育的“空心化”现象,无疑是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思路。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研究”这个词有点抗拒,总觉得会是老生常谈。但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教育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做问卷调查或文献回顾,而是深入到不同民族社区,通过参与式观察,去解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深层文化密码。这种扎根于生活土壤的理论构建,使得书中提出的所有“途径”和“策略”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可验证性。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将某些传统武术动作中的“敬畏之心”转化为课堂纪律培养的案例分析,就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信服。这本书的学术厚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面向实践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教育功能”的界定异常宽泛和深刻。它跳出了传统体育仅仅是“锻炼身体”或“培养竞争意识”的狭隘定义。作者似乎在暗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和“生态伦理观”。通过对这些体育活动中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的互动模式的分析,书中呈现出一种更为和谐、更具可持续性的教育图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德智体美劳”的理解都被拓宽了,尤其是在“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那些古老的仪式性运动所蕴含的对美感的追求和对自然秩序的尊重,是现代课程很难替代的。这简直是一次对传统智慧的重新发现之旅。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流畅度非常高,尽管主题专业,但作者的文笔却充满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张力。它没有刻意去拔高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性”,而是以一种尊重和平等的姿态去剖析其教育价值。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使得那些复杂的教育学概念变得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如果将这本书推荐给教育工作者,我相信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份充满启发性的“教育蓝图”的草稿。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小众的研究领域,提升到了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才培养这一宏大议题的层面,展现了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