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定价:48.0元
作者:潘谨勤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1502005
字数:19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不是几位球星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从1996年到2015年,19年,NBA融入了中国人的体育世界。1996年入选NBA的黄金一代——科比·布莱恩特、阿伦·艾弗森、史蒂夫·纳什、斯蒂芬·马布里、雷·阿伦……成为无数中国球迷的偶像。这是好的时代,但它正走向尾声;他们是受球迷喜爱的球星,怀着对篮球的热爱还在坚守着后阵地。内容提要
这不是几位球星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从1996年到2015年,19年,NBA融入中国人的体育世界,1996年入选NBA的黄金一代,科比·布莱恩特、阿伦·艾弗森、斯蒂夫·纳什、斯蒂芬·马布里、雷·阿伦……成为无数中国球迷的偶像。他们推动了NBA在美国、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好的时代,正走向尾声,受球迷喜爱的球星,坚守着后阵地。
当中国的电视、网络开始直播NBA,正是96黄金一代成长,走向辉煌的黄金时刻。
时势造英雄,英雄推时势。过去的19年,你和我,无数的中国球迷,我们是见证者。我们看现场直播,是96黄金一代的精彩表演;我们看体育报道,是96黄金一代的悲欢离合;我们在夏天迎接球星的中国行,是96黄金一代的巡礼;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侧影,然后,变成我们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
这不是枯燥的比赛描述,这是真实且不为人知的内幕揭秘。
球迷喜爱96黄金一代,因为他们用不同道路走向成功,他们中的每一个球员,都有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
他们有NBA历史好的得分手之一科比·布莱恩特,他象征着;有NBA历史上矮的得分王阿伦·艾弗森,他象征着突破;有在NBA辉煌,又走向衰落,来到CBA焕发第二春的斯蒂芬·马布里;有身体天赋一般却连续两个赛季拿到常规赛MVP,掀起跑轰旋风的斯蒂夫·纳什;有投篮优雅,主宰三分线的雷·阿伦;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本·华莱士、有如彗星般崛起,又如彗星般滑落的杰梅因·奥尼尔。
他们走向人生,赢得无数球迷欢心,贡献了精美绝伦的比赛,当他们组合在一起,就造就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属于他们的往事,这本书会娓娓道来。
这不是简单的段子累积,这是神话与人性的结合。
96黄金一代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辉煌,也因为他们有着其他球员不具备的个性。
他们是神,几乎主宰了NBA过去的19年,不是一两个球员的辉煌,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疯狂,他们有三位球员拿到常规赛MVP,有八名球员入选全明星,而且不止一次。他们中有美国本土球星,也有来自欧洲的传奇,他们创造了NBA好的一段历史。
他们个性鲜明,并不,改变的不只是篮球,还有文化。
我们书写了一代球星的喜怒哀乐,我们描绘了好时代的一幕全景。
目录
作者介绍
潘谨勤,曾任《篮球先锋报》编辑部主任。负责NBA专题、美国大学篮球(NCAA)以及NBA选秀内容策划。
通过长达十年的篮球报道,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经验,其中包括对NBA赛事、人物的积累,尤其擅长从人性角度剖析球员。
文摘
艾弗森的第二场比赛面对的就是公牛,在芝加哥联航中心,他失去分寸,26 分钟内 13 投 4 中,只拿到 15 分,还有 5 次失误,而乔丹在场上待了 30 分钟就轰下了全场高的 27 分。公牛队的替补后卫兰迪·布朗说:“迈克尔几乎把阿伦·艾弗森吞掉了。”
赛后面对媒体,艾弗森没有屈服,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应该尊重芝加哥公牛队吗?”
艾弗森冷冷地回了一句:“不。”
12 月 21 日,艾弗森与乔丹又碰面了,而这一次是在费城的国民银行中心球场,艾弗森的地盘。
如精灵般,艾弗森不断地穿梭在球场的两端,他一次次地突入篮下,杰里·斯塔克豪斯,76 人的得分后卫,乔丹的北卡校友,冲着艾弗森大喊:“阿伦,你疯了吗?”因为就在一分钟前,艾弗森与乔丹对喷了垃圾话。
乔丹挑起了话头:“你不尊重我们?”
艾弗森无所畏惧:“对,你听到的都是真的。”
“当时我有很强烈地想教训他的欲望,哪怕你不尊重联盟中的任何人,你也必须尊重我们,”乔丹说,“他又一次告诉我,他没必要尊重任何人。”
这场比赛中,乔丹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斯塔克豪斯对位,但艾弗森却孜孜不倦地寻找与他单打的机会,还剩 2 分 33 秒,艾弗森终于找到了机会,一个人面对乔丹,全场的 76 人球迷起立,开始欢呼,但裁判的哨声响了,公牛队被吹了防守犯规,嘘声四起。
也就在第四节,乔丹开始将目光投向艾弗森,他制造了艾弗森 4 次失误,包括还剩 2 分 20 秒时抢断艾弗森,助攻斯蒂夫·科尔投中“改变比赛局势”的三分球。111 比 105,公牛队客场击败了 76 人队。
只看数据,乔丹输了,他拿到31 分,而艾弗森则比他多得1 分,拿到了 32 分。但后一节,艾弗森没有给急需得分的 76 人更多帮助,他只得到了 2 分。
比赛结束之后,乔丹一反常态,对艾弗森不吝赞美之词,他说:“阿伦·艾弗森有极强的自信,速度很快,而且现在他还在学习如何做一名组织后卫—何时变得有侵略性,何时又不应该过于有侵略性,他的失误是一个问题,但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球员。”
过了一会儿,乔丹又说:“不管怎样,他还是应该尊重我们。”
不尊重公牛的不只是艾弗森,还有特拉维斯·奈特,他在1996 年选秀时被认为是接近总冠军的新秀—在第 29 位被上届冠军公牛队选中,但 7 月 12 日,为了避免球队的薪金超标,还
没有正式在 NBA 亮相的奈特就被公牛队裁掉了,直到赛季初,他才找到了下家—与洛杉矶湖人签约。
乔丹在与艾弗森碰面之前,已经从 1996 届新秀那儿看到了仇恨。公牛在一场加时赛中以 129 比 123 险胜湖人,替补出场的奈特虽然只打了6 分钟,得到了1 分,但他在场上仍不断地挑衅公牛球员。他说:“我现在不那么痛恨他们了,我和杰里·克劳斯(公牛队总经理)谈过,为了省钱,他希望我去欧洲打球,当时我真想干掉他。”
乔丹在洛杉矶感受到的也不只是满满的恶意,他也得到了同样来自 1996 届新秀的尊重,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他的疯狂球迷。儿时的科比跟随父亲乔·布莱恩特去了意大利,他经常会托亲戚朋友给他邮寄 NBA 录像带,大部分是公牛的比赛。
“我想很多人看迈克尔·乔丹的集锦的原因,都是看他的扣篮和后仰跳投,但我看到的要比其他人多得多,”科比说,“我主要是观察他在这之前的动作,他的脚步,他如何利用挡拆拉开空间。这就是我和很多孩子的区别,他们只看迈克尔的集锦,而我则是探索集锦之前的故事。”
新秀赛季,刚刚度过 18 岁生日的科比开始只能坐在板凳席上,“那让我能更好地观察队友,也更期待上场打球”。湖人主场加时不敌公牛的这场球,科比只打了10 分钟,5 投2 中拿到5 分,但他与乔丹有一次对位,尽管过程并不。
“我还记得他在底角背打,然后转身直接把我过了,”科比说,“我知道他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之前在录像里我也多次看到过他做出相同的动作,但现实中他给我的感觉要比在电视里看的快得多。”
科比在湖人队并不讨所有人喜欢,队友都承认他“训练刻苦”,但包括沙奎尔·奥尼尔在内的湖人球员,都认为科比太喜欢模仿乔丹了。“他说话的口气都和迈克尔很像,”奥尼尔说,“在场上总是试图像迈克尔那样打球,但是他只有18 岁,他还是个孩子。”只有与科比同时进入 NBA 的德里克·费舍尔,才会和他在场下聊天。科比说:“德里克帮助我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
输了比赛,科比跑到客队更衣室,向乔丹请教。“我想问问他怎么做出那些动作,而且为什么会在底角选择做那个动作。”科比说。
就在 1996 年 12 月份,除了湖人球迷,没有人在意科比到底是谁的球迷,快船队总经理埃尔金·贝勒说:“也许再过几年,我们才会谈论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
序言
序:我的1996
1996,对我个人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那一年我次踏上NBA球场。
我在1994年次到央视解说NBA,火箭和纽约的总决赛,那一年才26岁。第二年,我尝试去美国采访全明星赛。那时候NBA在整个亚洲只有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号称“NBA亚洲有限公司”在香港,其实只有一个人,他叫汤姆福克斯,另一个是在东京的分部,却有不少人——那个年代,NBA喜欢日本多过中国,因为日本人那时候真有钱,每隔两年,NBA会在东京安排两场常规赛。
福克斯收到我的传真,替我安排了全明星赛的采访证和现场座位,但我没去。当时在中国体育报,不可能为一个“美国的比赛”提供经费,而我又没找到赞助,要知道那是一个满世界都在找赞助的年代。没有去就算了,但汤姆给我打来电话说,你为什么没来?没来也说一声啊,要知道全明星赛的座位非常珍贵,你的座位就空着。从此以后我就知道了,NBA比赛申请可以,如果要取消,必须提前72小时通知。否则,下一次你就再也去不了啦。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次尝试,在1996年。尝试去做一件事非常重要,而不是停留在计划和打算,生活是“计算”不来的。后来我经常跟同学们说,就像追女朋友,你想跟她表白,你的选择是“表白”或者“不表白”,如果你试着“表白”,成功的机会是50%,否则就是0%,到底是50大呢,还是0大?很多同学回答让我很吃惊:如果表白了而又被拒绝,那不是连普通朋友都没得做了?
幸好NBA不是女朋友,我在1996年成功地来到圣安东尼奥全明星赛,在那里次见到心中的偶像乔丹,并写下了《我与乔丹远隔天涯》。见过乔丹之后,我完成了一个球迷向职业记者蜕变的过程,从此采访任何球星——包括非常钦佩的偶像如科比——我都不再像见乔丹那样“过电”。
1996年我还次现场看了NBA常规赛,老鹰对黄蜂,如今那支黄蜂队已经改名“鹈鹕”。
1996年的重要性,其实对整个篮球世界都不言而喻,只是要等到20年后才能盖棺定论。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活一辈子,100岁算是满福满寿,篮球明星的运动青春,20年顶了天,所以人的寿命和运动寿命是5:1的关系。20年时间,能剩下多少篮球明星?科比还没有退役,到2014-15是他的9个赛季,到2015-16正好20年。在美国职业篮坛,能打上NBA的以每队15人计算,总共450人,每年新增40名新秀(30名首轮 10名次轮),也意味着40人离开这个舞台。事实上,在NBA打球的人平均时间为四五年,换算成人的寿命,多25岁,也就是说,NBA这个残酷的丛林世界平均寿命始终处于原始社会的野蛮年代。能扛到100岁,那不是人,是仙。
在2015年,科比的运动年龄换算过来已经95岁,吉诺比利已经100岁,他到NBA打球时已经“35岁”,然后在马刺队度过了“65年”。
1996年的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年诞生了整整一批“寿星老儿”,他们不仅运动寿命长,而且颇有成就,堪比之年只有1984。潘谨勤的这本《1996黄金时代》讲的就是这些人。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能坚持看NBA20年的是少数,其难度不亚于人活到100岁。横跨这20年的,属于中国的NBA球迷“第二代”,代追的是乔丹(像电影明星刘烨,他就在高中时逃课看公牛队总决赛),乔丹是1984年的代表,到1996年复出个赛季时,运动年龄已经60岁,但大多数乔丹迷并没有看全他的职业生涯,因为央视转播NBA真正开始的年份是1994年。“第二代”当中的的偶像包括艾弗森、科比、麦迪、加内特、纳什、邓肯、雷阿伦、卡特等等,其中很多出自1996年。就是在2015年,纳什宣布退役,雷阿伦千呼万唤没出来,科比再次伤停,但因为他肯定会在第20年复出,我们有机会见到NBA的“百岁老人”打球。
20年,对中国“第二代”NBA迷来而言,等于横跨了他们的青春岁月。我常常跟同学们说,男人在30岁以前不要做“大决定”,因为30岁才是男人真正懂得生活本质的年龄,在此之前的所有决定都有的风险。从16岁到30岁,不过14年,似乎涵盖了一个少年到成熟男人的完整蜕变阶段,可对于一个人漫长的一生来说,这14年太短了,30岁是一个男人刚刚张开眼睛的年龄,他只是才学会不轻易下结论,不贸然做选择,从两面看问题,不冒失做决定。可是往后还有太长的路,是他无法预知和判断的,那是40岁甚至50岁以后的事。你要什么,必须放弃什么,会遇到什么?
篮球或者NBA,它的奇妙之处在于,5:1的比例浓缩了人一生的起承转合,它比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传记更细致地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因为它的跨度不长不短,短得让你足以了解,长得让你刻骨铭心。一个球迷一辈子可能只迷恋一个球星,但一个球星足矣,只要他的运动寿命够长,足以承载够多的内容,比如科比、艾弗森、纳什或者马布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提前为你描绘人生的的奇幻,那些喜怒哀乐与你普通的生活无异。
我经常和球迷通过微博的私信交流,他们年龄都不大,但思考的问题往往超出他们年龄的层次,这就是篮球和NBA带来的。一个普通学生,天天生活在象牙塔,不可能经受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可NBA每年戏剧般的过程让他们茶饭不思,仿佛提前进入了社会。我总是认为,NBA这些球星带给他们的生活感悟,必然帮助他们在未来走进社会这个“滚筒洗衣机”之后,有更强的承受力,他们即将见到的、经历的,在NBA球场上都上演过,而那些的球星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智慧,必给他们带来难以替代的人生经验。
而这些人生经验,往前、往后,都还不完整,惟有1996这一代,已经从头到尾,并且栩栩如生。
《篮球先锋报》总编辑
篮球评论员
苏群
这本《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真是一本能勾起人无数回忆的书。我拿到它的时候,脑子里立刻闪过了90年代那些模糊却又鲜活的画面。那时候,互联网还没像现在这样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远不及今日,但人们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却丝毫不减。书名中的“黄金时代”并非空穴来风,它精确地捕捉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脉搏。潘谨勤先生作为作者,似乎拥有一双能穿透时光的眼睛,将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社会变迁,以及隐藏在经济增长背后的点滴细节,都如同工笔画般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在那个大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迷茫,都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或者身边那些熟悉的面孔,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是如何摸索着前进,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宏大叙事的记录,更是对时代中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深刻关照,这种视角让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得以完美结合,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的诸多思考。
评分翻开《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朝气与变革的年代。潘谨勤先生的文字,具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早已模糊的画面再次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事件,更是在捕捉一种精神。1996年,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充满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书中对当时社会上涌现出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困惑,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它让我看到,那个时代,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更多的是一种向上、向前、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是支撑一个时代走向“黄金”的基石。
评分我必须说,当我第一次看到《1996黄金时代》这本书的封面时,我就被它所吸引了。那种设计,那种配色,都隐约透露出一种年代感,一种属于90年代特有的质感。而打开书页后,潘谨勤先生的文字更是没有让我失望。他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1996年的时代画卷。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关注了大的事件和宏观的趋势,更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书中有一些关于普通家庭、关于普通人工作和生活的片段,它们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动人。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着朴素却眼神坚毅的面孔,听到他们在为生计奔波时发出的叹息,感受到他们在新事物面前的兴奋与好奇。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鲜活、立体的1996年。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由伟人谱写,更多的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努力与选择所构成。
评分《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重新审视了那段被许多人怀念,又或被一些人遗忘的时光。潘谨勤先生的笔触,并没有刻意去歌颂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细致描绘。1996年,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一些改革的阵痛也显而易见。 作者在书中对于这些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回避那些不那么光鲜的侧面,比如贫富差距的出现,一些传统观念的冲击,以及人们在快速变化中产生的困惑。正是这种真实而全面的记录,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不仅仅是一本怀旧的书,更是一本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社会研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1996黄金时代》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黄金时代”这个词在很多叙事中都显得有些泛滥,容易流于表面。但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书中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震撼。作者潘谨勤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记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1996年那个特定年份的社会图景徐徐展开。我惊叹于他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时代最细微的气息——比如街头巷尾的谈资,人们对新兴事物的反应,甚至是某些难以言说的社会心态。 书中的许多段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某个场景之中。我能想象到当时的电视机里播放着怎样的节目,收音机里传来的又是怎样的流行歌曲,人们在讨论着什么话题,又对未来怀抱着怎样的憧憬。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历史书籍所难以给予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这些事实的解读,展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内核。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变革与希望的中国,一个正在从过去迈向未来的关键节点。
评分《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确实是让我耳目一新。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捕捉到如此生动而真实的细节的。潘谨勤先生的叙述方式,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架子,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时代变迁的小故事深深吸引。这些故事,或是发生在街头巷尾,或是发生在寻常百姓家,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肌理。例如,书中对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娱乐方式,甚至是一些口头禅的记录,都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时代,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生活本身。
评分坦白说,阅读《1996黄金时代》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体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找到一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书变得越来越难。而潘谨勤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沉浸其中,慢慢体会。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深挖。1996年,是一个充满变革的节点,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在那一年才刚刚萌芽。书中对这些萌芽期的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演变轨迹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时代的“黄金”背后,都蕴藏着无数次的探索、尝试和转型。这种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评分《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佳作。潘谨勤先生的写作,没有那种刻意追求的华丽,而是以一种朴实而真诚的笔触,勾勒出1996年的时代轮廓。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描绘。在那个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构成,以及社会身份的认知,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作者在书中对这些社会层面的观察和记录,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 dynamics 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必然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而这些印记,都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息息相关。
评分《1996黄金时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潘谨勤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一段早已远去的岁月,重新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之所以说它“真实记录”,是因为书中没有夸张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一样。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描写。9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期,各种新的观念、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作者在书中对这些现象的梳理和分析,不仅让我回顾了那段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活跃和多元。它让我明白,一个时代的“黄金”,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更体现在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盛。
评分这本《1996黄金时代》真的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当我开始阅读它的时候,仿佛就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潘谨勤先生的文字,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1996年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之所以觉得它“真实记录”,是因为书中充满了那些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当时科技发展的初步影响,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改变,对社会新兴事物的种种反应,都描绘得非常生动。它让我回忆起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氛围,那种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