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體育藍皮書: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2013)
定價:79.00元
作者:戴健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97547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瞭我國全麵深化改革的大幕,《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職能和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等戰略部署必將對國傢體育事業和體育産業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公共體育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的關鍵著力點。有效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加快公共體育服務與産品供給的製度創新,對於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體育事業與體育産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全麵審視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現狀,梳理中外理論的發展脈絡,分析其中蘊含的經驗與啓示,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是部全麵反映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現狀,深刻揭示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建設內在規律,係統梳理和藉鑒西方發達國傢公共體育服務理論與實踐的年度學術報告。《報告》是2011年度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係研究——基於服務型和體育強國建設”(11&ZD060;)的階段性成果。以服務型和體育強國建設為背景,緊扣我國的國情和時代發展脈搏,重視對公共體育服務基本現狀的客觀描述,突齣對外公共服務發展的比較與經驗藉鑒。
戴健主編的《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2013版)》由總報告和若乾專題報告組成,重點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背景、現狀和外公共服務發展的成功經驗等進行瞭深入分析和係統總結。《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2013版)》從西方公共服務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背景及其變遷、服務型理念下我國公共服務的價值訴求、體育強國目標下我國體育發展方式的轉型等視角,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時代背景進行瞭闡述,對當前研究的薄弱環節等進行瞭客觀的評述和分析,以翔實的數據資料和深入的理論分析為基礎,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現狀進行瞭客觀描述和分析,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未來發展作瞭展望。《報告》還針對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現狀進行瞭專題研究,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構建的經驗進行瞭係統揭示,解析瞭相關成功經驗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建設的藉鑒意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發達國傢公共體育服務建設起步較早,經過長期的積纍與發展,形成瞭許多可供參考的經驗和做法。《報告》通過對英國、美國、芬蘭與日本四個國傢公共體育服務的深入研究,對西方國傢公共體育服務的內涵、特徵及主要做法進行瞭總結,對其運行機製進行瞭歸納與提煉,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基於我國國情的對策建議。
目錄
Ⅰ 總報告
1 2013年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戴健】
一 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係的著力點
二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背景
三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現狀
四 外公共服務發展的藉鑒
五 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展望
Ⅱ 背景篇
2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時代背景【陸小聰】
3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研究背景【鄭傢鯤】
Ⅲ 現狀篇
4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鄭傢鯤 劉 煒】
5 我國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現狀與分析【郇昌店】
Ⅳ 藉鑒篇
6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構建的經驗及啓示【劉琴 曹可強】
7 英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姚芹】
8 美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李海】
9 芬蘭公共體育服務研究【劉兵】
10 日本公共體育服務研究【陳周業】
11 發達國傢公共體育服務的經驗與啓示【劉東鋒】
Ⅴ 調查指標統計錶
12 調查指標統計錶
作者介紹
戴健,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上海體育學院黨委書記。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傢,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理事,國際體育計算機科學學會理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計算機應用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信息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長江三角洲競技體育資源一體化開發的模式與機製研究”和省部級項目6項。其中,“長三角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獲“十一五”國傢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江、浙、滬地區高水平競技體育後備人纔培養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獲“十五”時期國傢體育總局社會科學成果奬三等奬,“新農村建設中長三角地區農村體育活動現狀及對策”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論文類三等奬。曾在《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體育報》及核心期刊等發錶論文4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份報告帶給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公共體育服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係統工程,它牽扯到規劃、財政、教育、醫療等多個部門的協同作戰,遠非簡單的場館建設可以概括。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書中提齣的那些挑戰性問題:如何科學界定“公共服務”的邊界?如何建立一個既能激勵社會資本又能保證普惠性的激勵機製?報告並沒有給齣所有完美的答案,但它齣色地呈現瞭問題本身的復雜性,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迫使讀者從一個更具係統思維的角度去看待體育事業的發展——它不僅關乎我們跑得有多快,更關乎我們社會是否足夠包容、服務是否真正抵達瞭需要它的人手中。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中國社會發展脈絡中“體育公共性”主題的深刻探究,留給讀者的,是無盡的思考空間和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審慎期待。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那個沉甸甸的標題《體育藍皮書: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2013)》,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它背後的學術分量和信息密度。我原本以為,作為一本聚焦於“公共服務”的報告,它可能會充斥著枯燥的統計數據和官方術語,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塊硬邦邦的乾糧。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嘗試著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體育如何被視為一種社會基礎設施而非單純的競技活動時,我的看法徹底轉變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有沒有”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好不好”、“夠不夠”的問題。它用翔實的數據勾勒齣瞭2013年中國城鄉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在體育設施、人員配備、服務可及性上的巨大鴻溝。讀到其中關於基層社區體育指導員的睏境時,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在寒風中等待參與活動的居民,以及那些懷抱熱情卻資源匱乏的指導員的無奈。它不是一份簡單的成績單,更像是一份診斷書,精準地指齣瞭當時中國體育公共服務體係在精細化管理和普惠性落實上的癥結所在,那種深入骨髓的現實感,遠超一般的政策解讀文章。
評分說實話,第一次拿到手,我有點擔心自己能否消化得瞭如此密集的專業分析。畢竟,“藍皮書”這個詞自帶一種學術壁壘。但這本書的編撰團隊顯然考慮到瞭這一點,他們在數據可視化和圖錶呈現上做得相當齣色。許多復雜的比例變化和區域對比,通過精心設計的圖錶,瞬間變得直觀明瞭,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我個人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弱勢群體”體育服務供給的部分,例如殘疾人或留守兒童的體育權利保障。報告並沒有僅僅將他們視為需要“幫扶”的對象,而是深入剖析瞭在現有服務體係中,他們麵臨的結構性障礙。這種將“公平性”置於核心地位的分析視角,顯示齣報告編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它不再是冷冰冰地描述現狀,而是帶著一種“如何做得更好”的期許,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社會資源的更優化配置,讓體育的陽光能夠真正灑嚮每一個角落,而不是隻照亮最容易觸及的地方。
評分初次接觸這種年度報告式的齣版物,往往容易産生一種疏離感,仿佛在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觀察社會現象。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尤其是在分析區域發展差異時,卻展現齣一種令人意外的細膩和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羅列瞭A省的場館數量和B市的人均體育場地麵積,更著墨於這些硬指標背後,普通老百姓的真實體驗。比如,它可能在某一部分詳細分析瞭學校體育場館在非工作日嚮社會開放的政策落地情況,並對比瞭不同城市在執行中的阻力和成效。這種從宏觀數據到微觀場景的切換,使得整個報告的閱讀體驗變得立體起來。我尤其欣賞它對“服務質量”的探討,這比單純追求“數量”要深刻得多。一個能容納上萬人的體育場館固然重要,但一個在傢門口、能滿足老年人日常活動的簡易健身角,在公共服務價值的衡量上,可能更具現實意義。這種對“服務效率”和“公平性”的深刻反思,讓這份“藍皮書”散發齣一種超越時效性的價值光芒,它提齣的問題,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變遷非常敏感的讀者,因此,我更傾嚮於將這份2013年的報告視為一個重要的時間切片。站在今天的角度迴望那個時間點,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對“健康中國”理念的初步構建,以及體育作為基本公共服務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的早期探索。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記錄瞭從“有”到“優”的轉摺期所經曆的陣痛與努力。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嚴謹,從宏觀政策環境的梳理,到中觀的服務體係構建,再到微觀的服務供給與需求匹配,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精密儀器。書中對於“政府投入”與“社會力量參與”之間關係的探討尤其引人注目,它敏銳地捕捉到瞭當時社會資本正開始尋求進入公共體育服務領域的信號,同時也揭示瞭在市場化機製引入過程中,如何避免公共利益受損的治理難題。閱讀它,就像是翻閱一份重要的工程藍圖,雖然部分細節可能已經隨著時間推移而更新迭代,但其奠定的基本框架和暴露齣的早期挑戰,是理解後續發展的關鍵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