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千心理 医务工作者动机访谈——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
定价:36.00元
作者:(英)罗尔尼克(Rollnick, S.) ;洪霞,魏镜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84064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医患关系畅销书,美国健康风险评估类图书****!
本书自出版一来,收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赞誉。不但得到了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大学等学府的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众多医学专业杂志的鼎立推荐。现已翻译成了法、德、日、韩、荷等种语言。
本书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牙医、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等医务领域从业者介绍了一种实用、高效、易于掌握的医患沟通方法,全面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和改变动机,让会诊过程从此变得充满人文关怀、顺畅高效、事半功倍!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洪霞和魏镜教授倾情翻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于欣教授诚意推荐!
内容提要
动机访谈是一种通过激发患者自身行为改变的动机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的医患沟通方式。在医学领域中,它特别适用于加强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并做出有利于其健康的决定(例如,、锻炼、戒烟及遵从医嘱服药等)。这就打破了医生极力劝说而患者依然止步不前、没有行动的无效循环,从而真正提升治疗效率,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这种方法已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牙科疾病、物质成瘾以及公共健康教育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书专为医生、护士、营养学家等医务工作者所著。它从临床上会遇到的典型困惑与问题入手,结合丰富的临床对话与治疗案例,一步步地详细介绍了动机访谈的核心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目录
部分 行为改变和动机访谈
章 动机访谈:原则与证据
第2章 动机访谈如何融入医疗卫生机构的实践
第二部分 动机访谈的核心技术
第3章 实践动机访谈
第4章 询问
第5章 倾听
第6章 告知
第三部分 将一切汇集在一起
第7章 技术的整合
第8章 有关引导方式的案例
第9章 在引导中做得更好
0章 咨询之外
后记 指导你的地图
附录A 进一步学习动机访谈
附录B 关于动机访谈研究的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Stephen Rollnick 哲学博士,英国威尔士加的夫大学初级医疗与公共卫生系临床心理学家与医疗卫生沟通教授。他在一个初级诊所工作了16年,然后成为一名沟通课程的教师与研究者。Rollnick博士已经出版了多本关于动机访谈与健康行为改变的书,对健康与社会保健中困难的咨询有特别的兴趣。他的论文大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并指导了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和培训师。
William R. Miller 哲学博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杰出的荣誉退休教授。他于1976年在新墨西哥大学加入教职,是新墨西哥大学美国心理学协会认证的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临床培训负责人,新墨西哥大学酒精、物质滥用与成瘾中心副主任。Miller博士的出版物包括35本书、400余篇文章和章节。他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动机访谈的概念。科学信息研究所确认他是世界上文章被引用多的科学家之一。
Christopher C. Butler 医学博士,英国加的夫大学初级医疗与公共卫生系主任、初级医学教授。他在开普敦大学接受医学培训,在多伦多大学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培训。在Stephen Rollnick的指导下,他在博士期间发展、评估了行为改变咨询,并就患者对临床医生建议戒烟的看法进行了定性研究。Bultler博士发表了70余篇文章,主要涉及健康行为改变与普通感染。他曾在南威尔士的一个前煤矿镇的普通内科执业。
哲学博士,英国威尔士加的夫大学初级医疗与公共卫生系临床心理学家与医疗卫生沟通教授。他在一个初级诊所工作了年,然后成为一名沟通课程的教师与研究者。博士已经出版了多本关于动机访谈与健康行为改变的书,对健康与社会保健中困难的咨询有特别的兴趣。他的论文大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并指导了全世界多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和培训师。
哲学博士,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杰出的荣誉退休教授。他于年在新墨西哥大学加入教职,是新墨西哥大学美国心理学协会认证的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临床培训负责人,新墨西哥大学酒精、物质滥用与成瘾中心副主任。博士的出版物包括本书、余篇文章和章节。他在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动机访谈的概念。科学信息研究所确认他是世界上文章被引用多的科学家之一。
医学博士,英国加的夫大学初级医疗与公共卫生系主任、初级医学教授。他在开普敦大学接受医学培训,在多伦多大学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培训。在的指导下,他在博士期间发展、评估了行为改变咨询,并就患者对临床医生建议戒烟的看法进行了定性研究。博士发表了余篇文章,主要涉及健康行为改变与普通感染。他曾在南威尔士的一个前煤矿镇的普通内科执业。
译者简介
洪霞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委。
魏镜 临床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四届编委,《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届编委。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在临床实践中,除了专业技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样至关重要,但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总觉得有些迷茫。这本书《万千心理:医务工作者动机访谈——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向这条更有效的沟通之路。它并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对话脚本,而是教会我如何灵活运用提问、倾听、总结等技巧,去触及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四种回应风格”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境下,哪种回应方式是真正有效和具有建设性的。书中还强调了“看见”患者的努力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改变,这对于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动机非常有益。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患者的真实需求和潜在的可能性,不再仅仅是围绕着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而是真正关注到“人”的完整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启发,让我对医务工作的理解和实践都有了全新的维度。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很高,总觉得“动机访谈”这类听起来有些“软”的沟通技巧,对于我们这些每天面对生病、痛苦、甚至生死离别的医务人员来说,是不是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然而,当我翻开它,很快就被其深刻的理论内核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所吸引。它并没有回避医学的复杂性和患者情绪的波动性,而是将动机访谈的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医疗场景中,提供了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操作性的指导。书中的很多观点,比如“改变的两个方向”、“准备度模型”等,都让我豁然开朗。我曾困惑于为何有些患者似乎“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但就是做不到,这本书解释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性话语”以及如何应对。最让我触动的是,它不仅仅关注“如何说服”,更关注“如何让患者自己想说服自己”。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可持续的。它让我们医务人员从“推销员”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赋能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技术,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自我修炼,对医患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老实说,很多时候,面对那些“屡教不改”的患者,我内心深处是有些无奈甚至疲惫的。我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改变,我也努力地去告知、去劝导,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万千心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工作中的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它并没有把患者描绘成“抗拒改变”的敌人,而是将他们的犹豫、矛盾,甚至偶尔的“对抗”,视为改变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如何识别这些现象,以及如何以一种尊重和不评判的态度去回应,从而避免激化矛盾,反而促进合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探索性问题”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患者自己去思考改变的利弊,从而找到内心的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赋能”的视角,让我们医务人员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者,而是成为帮助患者自我赋能的引导者。这不仅仅是对患者的帮助,对我个人在职业发展上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重新找回了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
评分这本《万千心理:医务工作者动机访谈——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我深知“说服”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难度,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过去工作中存在的盲区。它没有流于表面地教导“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患者难以改变”,并且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充满人性关怀的方法论。读完之后,我仿佛被“点醒”了一般,原来很多时候我的沟通方式是无效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书中关于“如何倾听”、“如何共情”、“如何激发患者内在动力”的讲解,都非常生动具体,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快速理解并尝试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强调的“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与我们过去那种“医生是权威,患者必须听从”的模式截然不同,它将患者视为改变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沟通技巧的提升,更是思维模式的革新,它让我更加尊重患者的自主性,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新的热情和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真正的健康转变。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慢性病患者打交道的医务工作者,我一直苦于如何在有限的门诊时间里,有效地促进患者的长期健康行为改变。市面上关于健康教育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是知识的灌输,缺乏对患者心理层面的深入挖掘。《万千心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并没有用枯燥的心理学名词来堆砌,而是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阐述了动机访谈的核心理念和技巧。书中对于如何识别患者的“阻抗”,以及如何用非对抗性的方式来化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经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感到沮丧,甚至有些抱怨,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动机访谈强调的“同理心倾听”和“支持性回应”,让我明白,我们需要的不是去“纠正”患者,而是去“理解”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改变的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套方法,更是在重塑我们作为医务人员的“助人”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