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虎太极拳
定价:42.00元
作者:马希平,马锴果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417758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龙虎太极拳》用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龙虎太极拳发展史上历代宗师级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龙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用丰富清晰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全面演绎了龙虎太极拳的功架及功法,重点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向读者勾画出了一支流传于我国民间四百多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代代秘传密练的太极拳流派。
《龙虎太极拳》分为七章。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十三势滑拳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三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一百单八式长拳(马)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四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六十六式转裆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五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推手的练法及要领;第六章龙虎太极拳百题知识问答,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一般常识、主要功法及学习练习时的注意事项;第七章为附录部分。
《龙虎太极拳》文化内含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历史故事真切动人,‘力图为读者打开一个全面认识太极拳的崭新视野。《龙虎太极拳》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既可以作为广大习练者或爱好者学习和研究龙虎太极拳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为喜爱武术的人们提供科普读物,还可以为史学界提供一段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极其珍贵的明清历史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龙虎太极拳》:
三、独特的身法
龙虎太极拳在外貌特征上要求:“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滑步”;在身法上要求“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也;反侧者,反身顾左,侧身顾右也;收纵者,收如猫行纵如虎也。在保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的前提下,或起或伏、或进或退、或打或防、或躲或闪运动自如。犹如猫扑鼠、鹰扑兔、猛虎下山,神气逼人。
四、独特的步法
龙虎太极拳在步法上除了使用常见的五种步法(如马步、弓步、虚步、仆步、歇步)外,还采用了:寸步、过步、套步、跌步、践步、快步、三角步、穿荡步、六合步、穿梭步等灵活多变的步法。如二三尺远则过步可到。过步者,进前脚急过后脚;如四五尺远则垫一步,仍上前脚;如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驰,实马奔虎剪之意也。总而言之,如能在步法上练到圆、整、活、轻、快的时候,与对方交手,绝占优势。该拳步法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使用了“鸡腿滑步”,即有腿必跟,而且跟得快、跟得准、跟得稳、跟得轻,虚实分明。古拳谱曰:“头打去意随脚走,起而未起貼中央,脚人中门夺他地,就是神仙亦难防。”
五、独特的推手
在比较早一点的龙虎太极拳中没有“推手”二字。现在的“推手”过去叫“打手”或“炮打五行”,古《拳谱》中有《打手歌》为凭。随着近代各太极拳流派普遍的叫法和国家规范的名称,改革开放以来龙虎太极拳中的“打手”也改称“推手”了。
推手是一种双人或多人徒手进行技击技巧技法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是从拳架训练过渡到实用性训练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练习和提高技击技巧。龙虎太极拳中的推手始终坚持着“拳不接手”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炮打五行(即散手)中这一基本原则体现的更加充分。
推手训练一般分为三步或三种练习方法,即沾粘推手练习法、活步推手练习法、炮打五行(即散手)练习法。尤其是跑打五行练习法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传统的方法。它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可变化的拳式组成,也称五大势。每一势都是一个起、承、转、合,攻、防、进、收独立的训练和实用单元体,演练起来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无穷。同时,对于练习者来说,既可以个人单练,又可以甲乙双方对练,还可以数人群练。如果练习者有时间或有体力的话,可以无止境地打下去。
关于推手训练问题,将在推手部分作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
序言
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讲解极为细腻,尤其是在基础桩功的描述上,简直是字斟句酌,精确到每一个关节的微调和呼吸的配合。他没有急于展示那些花哨的套路,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沉稳”和“松柔”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讲解“松肩坠肘”时,作者用了好几个不同的比喻来形容那种恰到好处的放松状态,每一个比喻都精准到位,让我一下子就能在身体上找到那种感觉。很多其他武术书籍里含糊其辞的地方,在这里都被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完全是手把手地在教导。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提示调整自己的站姿,仅仅是微小的变化,就感觉身体的重心一下子稳住了,那种“脚下生根”的感觉,以前只是听说,现在终于切身体会到了。这种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明白武术的根基是多么重要,也佩服作者深厚的内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图解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我以前学拳时,最头疼的就是那些模糊不清的动作照片,光靠看图根本摸不着门道。但这本书的插图,线条流畅、比例精准,每一个关节的角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简直就像是请了一位武术大师站在旁边手把手地为你演示。更绝的是,作者在关键动作的转折点处,还特别加入了“意念导引”,告诉你在做这个动作时,脑子里应该想象什么,这对于理解招式背后的“劲力”至关重要。我试着对照图解练习了一个“野马分鬃”的过渡,发现以前自己总是用蛮力去推,而按照书中的提示,改成意念引导后,动作变得顺畅无比,而且感觉发力更连绵了。这种图文结合、动静相宜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弥补了自学者的不足,让原本枯燥的模仿练习变得充满了乐趣和启发性,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的教学目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配上遒劲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中。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纸张的厚实和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疏密有致,注释和图解的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武术精神的阐述,那段话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对即将开始的习练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踏实的气息,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教学手册,而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它不仅仅是教你招式,更像是在引导你进入一种传统文化的深层领域,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知道我淘到宝了。这种精心制作的实体书,在现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更显得珍贵和有分量,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拿出来把玩一番。
评分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武术教程。作者在穿插讲解每一个招式时,都会引用古代的经典理论,比如《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或者是道家的阴阳辩证思想。他不仅仅是在教授“术”,更是在弘扬“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动作难做,而是因为被作者对传统智慧的深刻理解所折服。他将太极的刚柔相济、虚实转换,与人生的起伏进退联系起来,让人在练拳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宏大的叙事背景,让原本看似简单的拳架,瞬间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我这种既热爱武术又对传统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难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身体的运动和精神的修炼,是一种全方位的滋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也令人赞叹。它没有采用那种零散的章节安排,而是按照一个非常科学的渐进流程来构建整个学习体系。从最基础的气沉丹田,到中间的套路拆解,再到最后的高阶劲力运用,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练习目标和检验标准。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章来讨论“习练中的常见误区与调整方法”,这简直是为所有自学者量身定做的“避坑指南”。我对照里面描述的几种状态,发现自己确实在某个环节上存在类似的问题,作者提供的纠正建议非常具体且有效,让我立刻找到了改进的方向。这种考虑周全、结构严谨的编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全天候陪伴在身边的私人教练,让人可以自信满满地踏上长期的习练之路,不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