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王宗岳太极拳论 |
| 作者 | 李亦畬著,二水居士校注 |
| 定价 | 5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1684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王宗岳太极拳论》,也就是在太极拳界备受瞩目的“老三本”太极拳谱,是太极拳文献史上的里程碑。本次出版以“老三本”中流传广、影响*的“郝和珍藏本”为基础,参合央视《寻宝》节目中的民间国宝“启轩藏本”及坊间流传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详细的校注和说明。 |
| 作者简介 | |
| 江澜,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等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在《武魂》《太极》《精武》《武术家》等杂志刊登十数篇文章,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等著作。 |
| 目录 | |
| 原版影印 / 001王宗岳太极拳论 / 041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042十三势架/ 052身法/ 054刀法/ 056枪法(原文误作“抢法”) / 058十三势/ 059十三势行工歌诀/ 069打手要言/ 073解曰/ 075又曰/ 082又曰/ 083又曰/ 084打手歌/ 087打手撒放/ 093太极拳小序/ 094五字诀/ 099撒放密诀/ 103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104附录一/ 107附录二/ 117 |
| 编辑推荐 | |
| ○李亦畬手抄本○太极拳“元”理论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初翻这本书的目录,我就被它严谨的逻辑结构所吸引。它不是零散地堆砌招式口诀,而是清晰地划分了理论基础、内功心法和实际应用的层次。这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对太极拳了解不多的门外汉,也能通过系统化的阅读,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从章节标题的命名来看,就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那种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与传承的努力是跃然纸上的。我期待着内容能像它的结构一样,层层递进,不仅教我“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为何如此”,将太极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身体的实践中去,这才是真正的高境界。这本书的整体气势,已经为一次深入的武学探索定下了基调。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且充满敬意”。它没有追求花哨的噱头或过度的商业化包装,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文本本身的价值上。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太极拳这一中华瑰宝的尊重。它传递出一种信息: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带着谦卑和探索精神去研读的资料。阅读过程本身,似乎就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精神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步入一个更加幽深的武学殿堂。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习武道路上,一个可靠、深刻的精神向导,不仅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心性的磨砺。
评分作为一本经典武学著作的校注版本,我非常看重其注释和校对的严谨性。从书脊上印着的“校注”二字,就能感受到背后付出的心血。我希望这份校注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订正,更能在关键的疑难点上提供富有洞察力的现代解读或历史背景补充,以帮助现代读者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古人的智慧。好的校注,能让晦涩难懂的古文焕发新的生命力,让那些看似玄乎的描述变得具体可感。如果它能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针对现代人身体特点的体会说明,那就更臻完美了。一本好的注释本,才是真正对得起“经典”二字的传承方式,它承载着过去,也照亮着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着一股沉稳和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像有些廉价印刷品那样涩手,翻阅起来很顺畅。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略带水墨晕染的风格,仿佛能从中窥见太极拳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意境。虽然我还没深入研读内容,但光是初步的“仪式感”就到位了。这让我对出版社的用心程度有了个很好的初步印象。有时候,一本好书的阅读体验,从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武术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读者来说,这个外在的呈现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让人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对于阅读理解的流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内页的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段落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特别是那些涉及术语和口诀的部分,出版社似乎采用了特殊的加粗或斜体处理,使得关键信息一目了然,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注意到有些章节的旁边还做了页边批注的预留空间,这体现了设计者对读者互动性的考虑,鼓励我们将自己的体悟和理解记录下来,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活的”学习笔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引导你一步步深入理解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