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昌镐实战心得--死活把控 |
| 作者 | 李昌镐 |
| 定价 | 29.00元 |
| 出版社 | 成都时代出版社 |
| ISBN | 9787546415086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章精选了与格言相关的死活题,并进行了解析。第2章则是将45个不同类型的死活题汇集在一起,进行了比较分析。第3章由40个死活测试题及妙手解析组成,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战攻防中,其实质就是围绕死棋和活棋展开的。 |
| 作者简介 | |
| 李昌镐,男,40岁,出生于1975年,韩国人。小学五年级时,即1986年成为职业棋手,14岁时在韩国KBS围棋王战中首获冠军,成为世界上年轻的围棋冠军,1996年经韩国棋院特别批准升为九段。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专业的气息,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能让人联想到棋盘上棋子落下的那种深思熟虑。拿在手里,分量感适中,纸张的质地摸上去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略带磨砂的质感,阅读体验显然是有经过考量的。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毕竟这是实战心得类的书籍,清晰度是王道。初翻几页,发现图例的线条绘制得非常精细,黑白分明,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局部战斗场景,那些箭头和标记的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捕捉到重点。这种注重细节的排版,对于需要反复推敲棋谱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希望后续的章节内容,在图解和文字说明之间,能保持这样高水准的协调性,让理论和实战的结合更加紧密,而不是为了凑字数而堆砌那些空泛的理论陈述。总的来说,从外在到初步的内在观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是那种能让人安心坐下来,花时间去钻研的类型,这对于围棋学习资料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感觉内容量应该很足,但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密度”。我个人非常反感那种为了填充篇幅,而大量引用一些与主题关联不大的旧局或者过于平淡的对局。我更希望每一页、每一个例题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视角转换。例如,如果能对某一特定形状的“劫”的处理,提供不止一个角度的思考,或者从“气”的角度而非单纯的“眼位”来重新审视一些经典的死活题,那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的最终目标,对我而言,是希望能显著提高我在对局中那种“应该这么下”的确定感,而不是在落子后仍然惴惴不安。如果读完之后,我能带着更清晰的判断标准去迎接下一盘棋,并能从容应对那些昔日令我头疼的复杂局面,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作者对时间管理的看法,虽然书名似乎聚焦于“死活把控”,但围棋的胜负往往不仅仅取决于棋盘上的黑白,还关乎对全局时间的分配和精神力的维持。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实战压力下的心理调适融入到棋局的解析中去的。比如,在进行一个极其复杂的计算时,作者是如何平衡计算深度和时间消耗的?他是否会设定一个“心理截止点”,即在这个点之后,即使没有找到绝对最优解,也要果断落子以避免时间恐慌?这种对“不完美决策”的管理,是实战中更为常见也更为棘手的部分。如果书中只是展示了完美的收官和计算,那就略显单薄了。真正的“心得”一定包含着对失误的规避和对劣势下的调整策略,那种在劣势中寻找一丝转机的韧劲,才是高手与普通棋手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宣称能“速成”或者“一招鲜吃遍天”的围棋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围棋这门艺术的精髓在于漫长的积累和对局势的宏观把握,而非几条技巧的堆砌。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把控”这个词的强调,这暗示着它可能更侧重于棋手的思维方式的训练,而非单纯的招法记忆。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中盘转换阶段的分析,那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解构为几个可理解的核心原则。如果它只是罗列了很多历史名局的精妙着法,但没有深入剖析作者本人在面对压力时是如何做出选择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如果当时我没有下出那一步,转而下了另一手,后续的局势会如何恶化”的深度反思,这种对“风险管理”的探讨,才是真正的高手心得的价值所在。那种棋手在下出妙手时,内心波澜不惊的沉着冷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对于很多顶尖棋手的对局复盘,我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距离感,感觉那些棋谱里的变化对我而言太过遥远,就像是看奥运冠军的训练一样,虽然佩服,但难以模仿。我希望这本实战心得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而非仅仅是“展示高超”。好的实战心得,应该能帮助读者在自己的实战中,找到一个可以参照的“锚点”。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定式变化之后,作者是如何预判对手可能采取的至少三条路线,并针对性地准备好自己的应对方案的。这种前瞻性的训练,比单纯看一个定式的最佳解要有用得多。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将那些高手的直觉,用逻辑清晰的方式转化为普通棋手可以学习和内化的步骤,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本棋谱集,而是一本实战思维的教科书了。希望作者的讲解能有一种平易近人的魔力,把复杂的棋理讲得像日常对话一样自然流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