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古琴实用教程-修订版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01 |
| 作者:李祥霆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38.00 | 页数: | 印次: 9 |
| ISBN号:978755230071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我必须承认,市面上关于古琴的入门资料汗牛充栋,很多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而缺乏实操指导,要么就是指法标注得稀疏潦草,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这本教材的“修订版”标签,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教学内容持续打磨的决心。相较于一些早期版本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性或者印刷限制,这次修订无疑是在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优化。我特意去查阅了书中标注的某些现代演奏技法和音律校准,发现其内容与最新的学术研究和一线演奏实践保持了高度同步。比如,对于一些特定调式下泛音的按法,新版本中的标注更加精确和现代化,这对于追求高标准音色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既保留了传统古琴艺术的精髓,又积极吸纳了现代教育学的成果,使得整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专业沉淀和对学习者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这本琴谱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静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古典韵味和专业感。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楷体和宋体的结合,既保证了美观,又让那些复杂的古琴符号清晰可辨。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的好,厚实且不反光,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每一首曲子的标题、定弦法、指法注释都分毫不乱地排列在合适的位置。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曲谱下方的那些简要的文字说明,比如某段旋律的情绪把握或者节奏上的细微变化提示,这些虽然不是核心的指法教学,但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音乐内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指法转换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标注了指位,还配上了非常精炼的意境描述,这让枯燥的练习瞬间有了画面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使用者带来了非常舒适且专业的体验,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自己拿到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我之前学过一段吉他,所以对系统化的教程有着较高的期待,而这本书的章节逻辑设置,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思维习惯。它不是简单地把曲目堆砌起来,而是采取了一种渐进式的“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的教学结构。初期的基础练习部分,内容设计得极其扎实,从最基础的“大撮”、“抹挑”这些单指动作开始,每一个指法都配有专门的慢速分解练习,并且反复强调了正确的坐姿和持拨的力度控制,这一点对于零基础的新手至关重要,避免了将来形成难以改正的坏习惯。更绝妙的是,在每完成一个小阶段的学习后,教材都会穿插一些非常短小精悍的“小歌仔”或者乐曲片段进行实战检验,这种即学即用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让我不会因为长期的基础训练而感到枯燥和迷茫。而且,这些过渡曲目的难度坡度设置得非常平缓,就像是攀登一座精心规划的台阶,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让人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充满信心。这种严谨的、注重基础打磨的编排方式,真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初学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在曲目选择上的独到眼光,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它没有一上来就挑战那些宏大叙事或者技法复杂的名曲,而是从一些意境悠远、旋律优美且技巧相对集中的入门曲目入手。我发现它选取的很多曲目,比如一些清雅的小品,它们虽然流传度不如《流水》或者《广陵散》那么广为人知,但恰恰是这些“小品”,最能帮助学习者沉淀心性,体会古琴“清微淡远”的审美旨趣。更让我欣赏的是,每首曲子的学习单元中,作者都会穿插一些关于该曲背后的历史典故或者文化背景的简短介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情感的连接。当我了解到某一首曲子创作时的心境,我在弹奏时便能更好地代入情感,让手指下的声音不再是机械的振动,而是一种与古人精神的对话。这种将技术学习与人文素养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让我对古琴这项传统艺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乐器技能”来掌握。
评分作为一个自学者,我最大的困惑往往是“我是否真的做对了?” 当我遇到一个听起来很模糊的指法或者节奏时,我找不到一个权威的参照物来校准自己的动作。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的帮助是颠覆性的。它并非只是一本“死”的乐谱,它更像是一个“活的”老师。虽然我无法直接看到李祥霆老师本人的演示,但书中所附带的那些极其细致的文字描述和图示,几乎是手把手地在“描绘”演奏的细节。比如,对于“上”、“下”、“进”、“退”这些需要听觉和触觉协同控制的技巧,作者不仅说明了手指的运动轨迹,还详细描述了指腹与琴弦接触的角度,甚至是按弦的“轻重缓急”应该如何体现在听感上。我记得有一次我怎么也弹不出那种“如泣如诉”的韵味,后来对照书里关于“进退”的段落,才意识到自己用力方向的偏差。这种对演奏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明白,古琴的学习远不止于“弹响”音符,而在于“赋予”情感。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学习的当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这种深度解析,是自学路上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