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定价:40.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0.8元,折扣73
作者:吕慧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4423513
字数: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机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是《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根本出发点;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对中小学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析与探讨是《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落脚点。
目录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体育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2同关系的辨析
2.1 社会发展需求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2.2 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
3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新《课标》价值取向
3.1 后工业社会的变迁特征——新《课标》的社会发展背景
3.2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偏离
3.3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
4 新《课标》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4.1 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
4.2 新《课标》对学生的神化与成人化
4.3 试图在课程中还原社会、还原生活
4.4 片面夸大课程的整体效应
5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新《课标》改革策略
5.1 新《课标》应是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化阶段
5.2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目标的改革策略
5.3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内容的改革策略
5.4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实施的改革策略
5.5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评价的改革策略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学校体育课程所发生的变化,需要通过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历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辨析研究,方可明确。而关于新《课标》的社会化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产生的背景、依据的课程理念、持有的课程观念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在程度上是对新《课标》的社会学解读,因此,也就成了新《课标》的社会化研究范式。那么在此基础上,关于新《课标》的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站在一个具有前瞻意义上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就是经济结构转型期的社会发展特征;而后工业社会的特征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
具体到体育课程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教育的发展特征是什么?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课程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学生“群落”的生存状态与需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结合体育课程自身的功能特点来讨论新《课标》的发展问题,就不至于陷入二元对立的局面中,更不会脱离我国的现实,自然也就构成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研究范式。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简约又不失深沉,那种灰调的配色和略显抽象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反而有一种学术研究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立刻被那种质感吸引了,纸张的触感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经过了精心打磨的作品。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光是这外部包装,就已经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严肃探讨的氛围,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番洞见,才能配得上这样的外在呈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体育教育体系,而不是那种陈词滥调的“强身健体”口号。封面传递出的信号是:这不仅仅是关于运动的指南,更是一次对社会结构和教育哲学的深刻反思。
评分拿到书后,我先翻阅了目录和致谢部分,那种精细的章节划分和对前人研究的严谨引用,立刻建立起一种专业可信的印象。目录结构看起来层次分明,从理论溯源到具体案例分析,再到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布局严谨,显示出作者在构建论述体系上的精心布局。致谢部分也透露出作者的研究路径可能涉及了多个学术共同体的支持,这通常意味着观点的多维性和论证的全面性。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与其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读物,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那些对教育本质和社会发展路径有深刻关切的专业人士进行一场深入的智力对话。它似乎拒绝了肤浅的共鸣,而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严肃讨论。
评分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排列来看,我能推测这本书的学术定位应该是非常明确和前沿的。它将“后工业社会”这一宏大的社会学概念与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本身就极具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细致入微地映射到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设计上的?这需要极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现实观察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触及数字化、自动化对身体观和健康观的重塑,以及传统体育在去工业化进程中的角色危机等问题。如果能成功建立起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那它无疑将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文献,至少从标题的野心来看,它绝非等闲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对文本内容的高度自信,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花哨设计,而是选择了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表达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价值在于文字本身,而非外在的装饰。我尤其欣赏这种克制的美学,它避免了将复杂的议题简单化、视觉化的倾向,反而鼓励读者带着更专注的心态去啃食那些可能比较晦涩但极富洞察力的论述。这种“重内容、轻包装”的姿态,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力,同时也承诺会给予相应的智力回报,这让我对作者的论证逻辑和思想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是“冷静的批判”与“建设性的探索”并存。它不像一些批判性著作那样止步于指出现有问题,而是试图在理论的框架下,为现行标准体系的未来走向提供一种可能的参照系。这种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往往比单纯的批评更具难度,因为它要求作者不仅要理解“现在是什么”,还要有能力想象“未来应该是什么样”。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思维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度抽象的概念层面。从排版来看,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沉稳的气息,没有多余的留白或夸张的字体设计,这强化了其作为一份严肃研究成果的特质,让人感觉到作者是用一种近乎于匠人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复杂的社会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