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右横车
定价:35.00元
作者:黄少龙,段雅丽,杜彬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9636404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右横车是象棋谱丛书51种布局中的经典布局之一,《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右横车》通过一百多局实战案例演绎了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右横车阵势的历史沿革和特点,特别是现代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右横车的攻守特点,从而帮助棋手在实战中赢得胜利。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少龙,中国象棋大师,南开大学教授。1984年创办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历任天津市棋类运动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高等院校棋牌协会主席、中国大学生象棋协会秘书长等职。 1977年获全国象棋个人赛第3名,以后参加中国对菲律宾象棋赛及中国对法国象棋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获香港奥林匹克金奖。1990年获伦敦举办的世界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铜奖。1997年参加象棋个人国际邀请赛,获组冠军。2008年应邀赴新加坡担任亚洲象棋赛棋局讲评。
段雅丽,女,1961年生,天津市人。自幼喜好象棋,获得少儿象棋赛奖。20世纪80年代,多次蝉联天津市成年女子象棋冠军,达到一级棋士标准。曾获全国女子象棋赛3名以及棋友杯全国业余女子赛冠军。多年来,热心投身象棋教育工作,曾任天津市松生棋牌艺术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天津市高等棋友联谊会秘书长等职。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很注重书籍触感的人,拿到手里感觉纸张的厚度和纹理都恰到好处,翻页时发出的那种细微的“沙沙”声,简直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美好享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内页的排版极其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也处理得非常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作者在章节标题的处理上也很有心思,用了一种略带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让整体感觉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装订的工艺也相当扎实,书脊的粘合度很高,感觉这本书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不会轻易散架。整体来说,光是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厚重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它内部蕴含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肃性和文学的可读性。作者的文字功底显然非常深厚,遣词造句精准且富有表现力,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擅长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文字的魔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经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不是因为内容难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写得实在太精妙了,需要细细品味其间的韵味和力量。这种文字的张力和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我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文字的盛宴。对于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带来极大的满足。
评分我个人对这类深度剖析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深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智慧和策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逻辑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缜密心思,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有据可依,层层递进,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思路非常清晰,仿佛有一盏明灯照亮了原本晦涩难懂的部分。更棒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分析,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画面感,让我不仅仅是在“读”书,更像是在“经历”那些时代背景下的风云变幻。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回味其中的精妙之处,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读起来都像是在应付差事,内容浮于表面,难以触及核心。然而,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挖掘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和微妙的关联。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个观点时,会引用多方资料进行交叉印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比如在探讨某种技巧的演变时,他不仅描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这种对事物内在驱动力的探究,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解读。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即便是对于我这样自认为已经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也屡屡有“醍醐灌顶”之感。它迫使你跳出原有的认知定势,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表现出的那种宏大的视野和清晰的脉络。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知识地图。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学习路径”,总能在我感到疑惑或疲惫之前,及时地给出清晰的总结和引导,让我知道自己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下一步应该走向何方。这种结构化的处理,使得庞杂的信息变得井井有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和理解的门槛。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作者的引导下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重新梳理和强化了,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提升,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收获,非常实用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