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拿到这本《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古筝(一级~九级)》的时候,我真是又兴奋又有点不知所措。毕竟,古筝这玩意儿,我是从零开始的“小白”,对乐理一窍不通,指法更是摸不着头脑。不过,翻开第一页,那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一下子就让我安心了不少。教材的排版清晰明了,每个音符、每个指法图示都标注得非常细致,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看懂个七七八八。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部分对“弹奏姿势”和“音色控制”的强调,这可比光盯着五线谱死记硬背要实用多了。老师说,姿势不对,后面再怎么练都是白费劲。教材里那些小小的“温馨提示”,简直就是把老师的经验浓缩在了纸面上。我试着按照一级的内容弹奏了一首简单的曲子,虽然弹得磕磕巴巴,但至少能听出个调子来了,成就感蹭蹭往上涨。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怎么弹,更像是手把手地带着你入门,那种循序渐进的感觉,对于想坚持下去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考级固然是一个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每个级别开始之前,都会穿插一些关于曲目的背景介绍,甚至是乐曲所反映的时代风貌或民族情感。比如学到某个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乐曲时,书里会简单介绍一下那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和演奏习惯。这一下子就把冰冷的指法练习赋予了灵魂。我不再是单纯地在“按弦”和“拨弦”,而是开始思考,这个“勾、剔、抹、托”组合在一起时,想要表达的是高山流水,还是塞外风光。这种文化层面的渗透,让我的练习不再枯燥乏味,每一次练习都更像是一次与古老文化的心灵对话。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美的鉴赏和对历史的尊重。
评分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这套教材的实用性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为考级而生的,更是为“持续学习”而设计的。我目前已经坚持学习了三年,从一级一直用到快要接触到八级的内容了。我发现,教材中关于“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的穿插讲解,越来越深入,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逻辑性。比如,在八级涉及到更复杂的揉弦和大幅度的滑音时,教材会回溯到一级时对“手腕放松”的强调,并用更专业的术语和案例进行深化解释。这种前后呼应、不断加深的教学设计,让我每次翻回前面的章节都能有新的领悟,仿佛一本旧书在不同阶段阅读,总能发现新的宝藏。它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确保了知识体系的稳固和知识点的不断升华,是真正能陪伴一个琴童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有一个同事,她学筝比我早,但学了两年还在一个级别徘徊,主要原因是她用的教材太偏向于纯理论或某种特定流派的风格,导致她技术面很窄,遇到不同类型的曲子就抓瞎。我们对比了一下,这本“全国通用教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兼容性。它的曲目选择非常多元化,涵盖了传统曲艺、地方色彩浓郁的乐曲,以及一些为了适应现代考级体系而改编的曲目。这意味着,如果你用这套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以后想深究某个流派,还是想参加更高水平的比赛,你都能找到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应对。它就像是一个宽阔的平台,为你未来的专业发展铺设了多条路径,而不是把你限定在某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这种全方位的训练,确保了学习者在技术和艺术理解上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评分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学东西容易图快,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但学古筝这件事,明显是行不通的。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难度梯度设置得恰到好处。当我努力攻克了三级的曲目后,再回头看二级的内容,简直感觉像是昨天的事情。它不是那种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塞给你的“填鸭式”教材,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每走一步都会确保你站稳了脚跟,才引导你走向下一个更高难度的山坡。我记得有一次练习一个需要双手配合快速轮指的段落,练了好几天都出不来那种连贯感,都快想放弃了。结果翻到教材后面的“常见问题解析”部分,里面专门针对这个技术难点给出了几种不同的练习方法和力度控制建议,简直是雪中送炭。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技术指导,让我在瓶颈期找到了突破口。它不仅仅是曲谱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实战经验宝典,每个阶段的技巧难点都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