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奥运校
定价:48.00元
作者:王永祥,王爱光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11025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百年奥运,中国圆梦,追根溯源,东北大学与中国奥运紧密相连。
2007年岁末,我们几个年过半百的“年轻人”,在东大校园里说体育、话奥运,侃到兴致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奥运人刘长春在东北大学里成长成才,他是东北大学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在2008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身为东大人,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告知世人。为此体育部永祥主任提议写一本书,完整记录东北大学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过程。在建设和发展东北大学体育的重大历史责任的感召下,《中国奥运校》在2008年春天开篇起笔。
我们在东大历史中徜徉,在时空中与先辈对话,张学良、刘长春、张伯苓、张学铭、宁恩承、郝更生、步起和宋君复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书中、走进东大,簇拥着他们在幽静的校园里引颈寻觅,竟是满眼的文章、遍地的诗歌。这里人杰地灵,数不尽的人物,讲不完的故事,令人感悟顿生、流连忘返。
本书采纳了刘长春四子刘鸿图先生的建议,以《中国奥运校》为书名。本书包括八部分内容:开篇;章,中国奥运人;第二章,刘长春出征第十一届奥运会;第三章,刘长春在东北大学培养下脱颖而出;第四章,东北大学田径队屡拔头筹;第五章,张学良与中国近代体育;第六章,东北大学重要历史事件回眸;第七章,新奥运 新东大 新体育。
本书力求图文并茂,详略相宜。书中有关刘长春童年故事、东北大学培养刘长春过程、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奥运日记、宋君复奥运评点,以及三百多幅照片等均与以前有所不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是完美融合的。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学校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成绩背后的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以及如何将“奥运精神”真正融入到大学的日常教育和学生价值观塑造之中。书中引用的数据详实可靠,参考文献的标注也非常规范,显示出作者团队严谨的治学态度。但最打动我的是,他们探讨了“失败”的价值。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去分析那些错失奖牌、未能实现预期的运动员和团队,他们的失利如何转化为下一阶段的动力,以及学校如何提供心理和职业上的支持。这种对挫折的坦诚记录,赋予了这本书更深层次的人文厚度,它告诉我们,体育的真谛不仅在于胜利的辉煌,更在于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拔。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本书的深度远超同类题材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纸张的选择上就能感受到出版社的诚意,纸张的厚度适中,不反光,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的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眼神不太好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图文的排版进行了精心的区域划分。有些地方用大面积留白来突出关键的文字论述,增强了文字的冲击力;而另一些篇章,则巧妙地将文字信息与当年的比赛照片、手绘草图或者奖杯特写穿插在一起,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话。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辅助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我发现自己不用刻意去记某个关键数据或事件,仅仅是看到那个特定的版式和图片组合,相关的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这完全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或纪念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几乎没有生硬的跳跃感。从早期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到与国际接轨的快速发展期,再到如今的全面高质量发展阶段,作者们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让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穿梭自如,毫无违和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历史性的突破瞬间时,作者的文字节奏感极强,时而舒缓娓娓道来,描绘赛前紧张的气氛;时而陡然加速,用短促有力的句子勾勒出决定性的瞬间。我特别留意了王永祥和王爱光两位作者的文风差异,虽然是合著,但两位作者的笔触各有侧重,一位可能更擅长宏观的历史梳理,另一位则可能更精于微观的细节捕捉,这种互补使得全书的叙事口感层次丰富,绝不单调。读完合集,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色彩的搭配和整体的布局,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很学术、很枯燥的读物,毕竟名字里带着“中国奥运校”这样的字样,总觉得会是一堆数据的堆砌。可翻开目录后,才发现作者们对材料的取舍非常讲究,引人入胜的章节标题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比如,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大学体育精神的传承,从老一辈运动员的艰苦奋斗写到如今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赛场上的呐喊与荣耀。而且,书中插图的质量也令人惊喜,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对比现在的现代化场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真的非常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学校的成就记录,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国体育精神编年史,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力量和启发。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历史的敬畏,都渗透在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画面的选择之中,足以见得出版方和作者们的用心良苦。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会和我在大学里读过的那些官方历史文献没什么两样,充斥着宏大叙事和程式化的语言。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巧妙地避开了这种窠臼。它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精彩人物访谈录和深度案例分析的集合。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那些“幕后英雄”的故事,比如默默无闻的教练团队如何运用创新训练方法,突破技术瓶颈;或者后勤保障人员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确保运动员的饮食和休息。这些细节,往往是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却恰恰是构成一个伟大运动体系的基石。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我看到了“中国奥运校”这个集体背后的无数个“小我”是如何汇聚成磅礴力量的。文字的张力十足,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有几次我差点因为过于投入而忽略了周围的环境,这种沉浸感在严肃题材的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它让“伟大”变得可触可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