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指導
定價:19.8元
作者:趙瑞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366924
字數:141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159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指導包括醫學蠕蟲、原蟲、節肢動物的基本形態結構和實踐技能的內容。1~9章主要闡述寄生蟲各期形態結構特徵和病原學診斷的操作方法,為瞭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每一節後增加病例資料和思考題,供學生自學和相互討論。第10章為實踐技能,設有綜閤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掌握人體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的課題設計等內容,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本'實驗指導'即注重'三基'訓練,又具有科學性、啓發性和實用性的特點。為配閤雙語教學的需要,該'實驗指導'增加瞭寄生蟲卵、滋養體、包囊以及與緻病有關蟲體形態結構的英語錶述。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序言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像我這樣偶爾需要進行跨學科知識查詢的讀者來說,它的索引係統和術語錶顯得尤為關鍵。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對照著書後麵的附錄去理解正文中的某些縮寫或特定的分類學標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實驗指導本身,更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它不像市麵上流行的科普讀物那樣追求故事性和易讀性,而是直接將學科的“骨架”呈現給你。對於一個想要建立係統性認知的人來說,這種結構化的深度是極其寶貴的。它迫使你從最基礎的分類學開始,一步步理解寄生蟲的形態發生、生理代謝,直至最終的流行病學意義。翻閱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要真正掌握一個領域,繞不過去這種基礎的、需要付齣巨大精力的係統學習,這本書無疑是搭建這樣一座知識殿堂的堅實地基。
評分我最近對旅行醫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熱帶地區的疾病防控,所以無意中接觸到瞭這本書的某個部分——關於傳播媒介的研究。這本書對於病媒生物學的闡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羅列“蚊子傳播瘧疾”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蚊蟲唾液腺的結構、吸血行為的生態學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追蹤它們的種群動態。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寄生蟲地理分布的分析,那些關於水文地質條件和季節性氣候變化的圖示,清晰地揭示瞭人與環境、人與病原體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這種多學科交叉的視角,讓我意識到防治寄生蟲病絕不僅僅是藥理學的問題,更是生態學、公共衛生政策乃至社會經濟狀況的綜閤體現。它不僅僅是教會你如何“看蟲子”,更是教你如何“看世界”——一個被看不見的微小生物深刻影響的世界。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對那些在偏遠地區工作的疾控人員充滿瞭敬意,他們麵對的挑戰遠比書本上描述的要復雜和艱巨得多。
評分我不是專業的科研人員,隻是一個對自然曆史充滿好奇心的業餘愛好者,所以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精神探險。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那些關於寄生蟲“進化策略”的討論。書中對某些寄生蟲如何能在宿主體內逃避免疫監視、如何精準調控宿主行為以利於傳播的論述,簡直是生物學上的“高級騙術”。比如,某些縧蟲如何通過僞裝自身抗原,讓宿主誤以為它們是自身組織的一部分,這種精妙的“身份盜用”策略,讀起來比任何科幻小說都要震撼。這促使我思考,我們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到底進化齣瞭多少針對這些看不見敵人的防禦機製,而這些機製又是如何被一次次的感染所挑戰和重塑的。這本書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細節,比如對組織損傷的描述,但它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客觀的科學態度,將這些生物現象置於宏大的生命演化背景下去審視,讓人在恐懼之餘,生齣對生命復雜性的無限敬畏。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桌上,光是封麵就透著一股嚴謹勁兒,那種老派的教科書質感,讓人瞬間迴想起大學時代在實驗室裏度過的無數個夜晚。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圖錶和復雜的拉丁文名字給震懾住瞭。雖然我本職工作和生物學八竿子打不著,但偶爾翻閱時,總能被那種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欲所吸引。書裏對每一個寄生蟲的生命周期描述得極其詳盡,從卵到成蟲,每一個階段的形態變化、宿主適應性,都像是一部微縮的史詩。尤其是那些關於切片製作和染色技術的章節,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指導,雖然我從未親自動手操作過,但光是想象在顯微鏡下看到那些結構清晰的組織切麵,就足夠讓人心潮澎湃。這本書顯然是為那些真正想鑽研這個領域的學生和研究者準備的,它不迎閤初學者的淺嘗輒止,而是要求讀者具備紮實的生物學基礎和極大的耐心去啃下這些硬骨頭。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閱讀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研讀、隨時查閱的工具手冊,每一個實驗步驟的描述都精確到毫厘,體現瞭齣版方和編撰者對科學嚴謹性的極緻追求。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風格,散發著一種濃厚的上個世紀學術著作的韻味,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復古硬核風”。全書幾乎看不到花哨的彩色渲染圖,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確到位的黑白綫條勾勒圖和組織切麵的微照相。對於習慣瞭現代高清晰度彩圖的讀者來說,這也許一開始會有些不適應,但深入閱讀後你會發現,這種傳統製圖方式的魅力所在——它強製你依靠自身的觀察力和對解剖結構的理解去“重建”圖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被過度美化或簡化的視覺信息。每一次識彆綫蟲的食道結構,或是識彆吸蟲的消化盲管走嚮,都成瞭一次智力上的小挑戰。這種“學習的摩擦力”反而加深瞭知識的記憶。而且,很多關於活體觀察和暫養條件的描述,都帶有強烈的實驗操作經驗積纍的痕跡,仿佛能聽到當年實驗室裏老師傅的叮囑聲,那種手把手的傳承感,是任何電子資料都難以替代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