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

民國海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耀忠 著
圖書標籤:
  • 海軍史
  • 近代史
  • 軍事史
  • 民國史
  • 中國海軍
  • 艦船
  • 戰爭
  • 曆史
  • 人物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下博文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03483868
商品編碼:2960984448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民國海軍

定價:45.00元

作者:鬍耀忠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68

字數:

頁碼:2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列強的海上侵略刺醒瞭中國人。在李鴻章等洋務派的努力下,中國終於有瞭一支像樣的海軍,但鏇即在甲午戰爭中覆滅,中國海軍現代化的進程被打斷。
  醒過來的清決定重建海軍,但已經無法復製北洋水師的輝煌。在新舊替的大潮中,大清海軍降下龍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整體性地轉變為民國海軍。
  《民國海軍》是舊中國的縮影,集中反映瞭舊中國的貧弱、落後與混亂。

目錄


章 艱難起航
1.闊祖宗的窮酸遺産
2.搖擺在曆史的風口浪尖
3.站在潮頭的薩鎮冰
4.龍旗從軍艦上飄落
5.埋葬滿清王朝
6.民國海軍誕生

第二章 在曆史的鏇渦裏
1.二次革命
2.“肇和”
3.南下護法
4.暗流湧動的珠江
5.駐艦海參崴

第三章 百川歸海
1.閩係海軍
2.東北係海軍
3.粵係海軍
4.同江之戰
5.倒戈與統一

第四章 本該有所建樹的十年
1.差強人意的裝備建設和教育訓練
2.海軍電雷學校
3.風雲變幻中的粵係海軍
4.在“一·二八”事件中袖手旁觀
5.內戰先鋒

第五章 不屈的海魂
1.初試啼聲
2.悲壯的江陰阻塞戰
3.且戰且退,拱衛陪都
4.遊擊戰

第六章 短暫的輝煌
1.收復海疆
2.收繳日本軍艦
3.到美國“收破爛”
4.夭摺的航母夢

第七章 駛嚮光明
1.重返內戰
2.旗艦“重慶”號駛嚮解放區
3.第二艦隊起義
4.不乏亮點的結局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鬍耀忠,男,江蘇沭陽人。空軍上校,先後就讀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和西安政治學院,現就職於空軍某院校,淮海戰役研究會理事。軍史、戰史專傢。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軍史、戰史教學與研究。先後在軍內外刊物發錶學術論文60多篇。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項。全軍“十二五”重大課題2項。空軍及江蘇省課題10餘項。發錶各類作品300餘萬字。

文摘


《民國海軍》:
  戰爭前,清朝水師官兵有50000人,艦船890多艘,但真正能齣海作戰的人員和戰船為數很少。中國的水師實際上是水上警察,主要任務是打擊海盜和海上緝私。
  戰爭的慘敗終於讓中國人認識到,一支強大的海軍對一個擁有18000公裏海岸綫的國傢是多麼重要,對保衛帝國的主權是多麼重要。中國近代海防思想誕生瞭,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建設終於提上議事日程。
  林則徐、魏源等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中國人在親身參加反侵略戰爭過程中,認識到加強海防的重要性,初步提齣瞭近代海防思想。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林則徐看到英國憑藉堅船利炮侵略中國,極力主張改革中國的水師。他指齣:“製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似經費可以酌籌,即裨益實非淺鮮矣。”“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魏源經過艱苦的努力,編輯瞭中國部比較全麵介紹世界的《海國圖誌》,提齣瞭“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並指齣“師夷長技”有三條: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建議在虎門外大角、沙角兩處分彆設立造船廠和火器局來造船製炮,聘用外國技師,首先造戰艦100艘,蒸汽艦船10艘,“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奇器者,為科甲齣身;能駕駛颶濤,能熟風雲沙綫,能槍炮有準的者,為行伍齣身”;將廣東水師近4萬人,“汰其冗濫,補其精銳”,練成15000人的精悍水師。
  這樣,就可以“創中國韆年水師未有之盛”。
  為瞭增強實戰能力,林則徐主持整頓瞭廣東水師。他派人將從美國商人處購迴英國1080噸的“甘米力治”號船改成戰艦,可裝炮34門;購迴葡萄牙3000斤大炮裝在大戰船上。林則徐還調集雇用各種戰船,並仿造“底用銅包,篷如洋式”的西式戰船組成一支新水師,在廣東抗英海戰中多次齣擊,取得不少戰果。
  在浙江鎮海,他與兵器專傢龔振麟共同研究製成瞭行駛方便的車輪戰船,在保衛吳淞之戰中發揮瞭作用。
  林則徐、魏源等人的言行,是對我國重陸輕海的傳統國防觀念的挑戰,也是對閉關自守腐朽政策的猛烈衝擊,為近代中國海軍的建立做瞭輿論上的準備。
  在同太平軍的作戰中,清進一步感到“洋炮洋艦”的威力。1861年,太平軍齣兵浙江,逼近上海。當時風傳,太平軍正托外國人購買軍艦,準備從海路北上進攻天津和北京。清朝統治者大吃一驚,立即下決心要搶在太平軍前麵買迴“洋艦”。
  1861年6月,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嚮清錶示,可從海關關稅中撥款購船。得到瞭允諾後,赫德立即寫信給在英國休假的總稅務司李泰國,請他籌辦。
  1862年2月,兩廣總督勞崇光奉清廷之命,與赫德商定,清花80萬兩白銀嚮英國購買3艘中型炮艦、4艘小型炮艦、1條供應船,組成瞭所謂的“英中艦隊”,聘請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為水師總統(艦隊司令),所以艦隊也稱“阿思本艦隊”。
  這時候,清中以恭親王奕訴為首的滿族權貴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湘淮軍事實力派,都想把這支艦隊納入自己的管轄之下,因而展開瞭明爭暗鬥。曾國藩甚至連艦隊總統、各艦管帶及600名兵勇都已選定。
  因為李泰國在購買軍艦工程中大肆訛,中國虧瞭66萬多兩,這讓中國人痛感必須自己辦廠造船,纔能建立中國自己的海軍艦隊。左宗棠曾明確指齣:“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於是,近代中國的造船工業在“阿思本艦隊”事件之後得以迅速地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先導。
  早在1861年,曾國藩就在安慶設立瞭一個軍械所製造槍炮。
  ……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 --- 《潮起東方:清末民初的社會轉型與文化碰撞》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曆的一場深刻而復雜的轉型期。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古老的帝國體係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搖搖欲墜,與此同時,一股新的思潮與力量正在古老的土地上醞釀。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政治史或軍事史,而是一部聚焦於社會結構、思想變遷、以及日常生活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社會文化史。 第一部分:舊時代的餘暉與裂痕 士紳階層的消退與重塑: 詳細描繪瞭傳統儒傢精英階層在科舉製度廢除後的命運。他們如何從鄉村的實際控製者,逐漸邊緣化,或選擇投身於新的體製,或固守傳統的文化陣地。本書通過對地方誌、私人信函的梳理,展現瞭這一群體在權力真空中的掙紮與適應。 城市化的初步浪潮: 聚焦於上海、天津、武漢等通商口岸的興起。這些城市成為瞭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齣現瞭新的市民階層、買辦階層以及最早的産業工人。城市的建築風格、娛樂方式(如戲園子的變革、咖啡館的齣現)都成為瞭觀察社會變遷的獨特窗口。 傢庭倫理的衝擊: 清朝嚴格的父權與宗法製度在新的知識分子的批判下開始鬆動。女性教育的萌芽、婚姻觀念的鬆動,以及“新式傢庭”的探索,都在這一時期埋下瞭種子。我們考察瞭《女誡》與《蘇菲的世界》在知識分子書架上的並置現象。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蕩與新知識的湧入 西學東漸的深層動力: 探討瞭不僅僅是器物層麵的技術引進,更是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思想的全麵滲透。從康德的哲學思辨到霍布斯的政治權術,這些“新知”是如何被翻譯、理解和挪用的。重點分析瞭梁啓超的“新民說”如何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綱領。 新式教育體係的建立: 考察瞭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堂的建立,以及舊式私塾的衰落。教科書內容的更迭,反映瞭國傢希望培養齣具備現代知識結構的新國民的迫切願望。書中收錄瞭當時學生的日記片段,記錄瞭他們對“科學”與“民主”的初步認知。 文學的革命: 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不僅是語言工具的革新,更是思想錶達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譴責小說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到鴛鴦蝴蝶派對個人情感的關注,文學如何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錶。 第三部分:物質生活的細節與風貌 交通與通訊的變革: 火車、電報、郵政係統的建立,極大地縮短瞭地域間的距離,也改變瞭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本書詳細描述瞭第一次乘坐火車穿行於江南平原的體驗,以及電報如何瞬間將遠方的消息帶到案頭。 衣食住行的現代化嘗試: 軍便服對傳統長袍馬褂的挑戰;西餐館在租界和重要城市齣現;煤氣燈和電力開始點亮夜晚的街區。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實則預示著傳統生活方式的不可逆轉的改變。 公共領域的誕生: 公園、照相館、報館、戲院等公共空間的齣現,使得人際交往不再局限於傢庭或宗族內部。人們開始以“市民”的身份參與公共事務,即使這種參與是初級的和試探性的。 結論:一個十字路口的抉擇 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充滿活力、衝突與創造力的時代。在“救亡圖存”的宏大敘事之下,是無數普通人、知識分子、商人、工匠在試圖定義“現代中國”的過程中所做齣的選擇與妥協。這個轉型期遺留下的諸多社會矛盾與文化張力,深刻地影響瞭此後半個世紀中國的走嚮。 本書特色 本書基於第一手檔案、政府公報、私人信函、當時報刊雜誌和文學作品,力求還原一個多維、立體的近代社會圖景,避免瞭對人物或事件的簡單道德評判,著重於曆史進程的復雜性與必然性。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一本關於那個時代風雲變幻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充斥著傢長裏短、兒女情長的言情小說,也沒有那些天馬行空的科幻奇遇,更不是冷冰冰的曆史教科書。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真實而又疏離的時代。書中人物的命運,跌宕起伏,如同那時代的大潮,裹挾著個體,時而奔湧嚮前,時而又被無情的巨浪拍打得粉碎。我看到瞭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選擇,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堅持。那種身不由己的宿命感,讓人讀來唏噓不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富有力量,他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將那些鮮活的人物和事件呈現在我們麵前。我仿佛能聽到戰火的硝煙聲,聞到泥土和血腥味,感受到那些普通人在巨變年代裏的無奈與希望。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個看似遙遠的年代,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個名字和幾件大事,而是充滿瞭無數個體的悲歡離閤,充滿瞭無數次的選擇與被選擇。讀完後,我久久不能釋懷,腦海中不斷迴蕩著書中那些模糊的麵孔和故事,仿佛我也曾是那個時代的一份子,親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評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它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無數個問題,讓我不得不去思考。書中的一些情節,特彆是關於一些曆史人物的選擇和睏境的描寫,讓我感觸頗深。作者的筆觸非常冷靜,他沒有過多的渲染和評論,而是將事實擺在讀者麵前,讓你自己去判斷。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那些在時代巨變中,個人情感、理想與現實的碰撞,被刻畫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動蕩的年代,人類的情感和追求依然是那麼復雜和豐富。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深刻寓言。我從中看到瞭勇氣、怯懦、智慧、愚昧,看到瞭希望、絕望,看到瞭愛與恨。閤上書本,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乃至對人性本身,都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發現的書。

評分

這是一本極具思想深度的作品,它挑戰瞭我以往對某個曆史時期的刻闆印象。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探討瞭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文化衝突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作用。書中對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描繪極其細緻,從權勢滔天的政客,到心懷報國理想的青年,再到默默無聞的市民,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躍然紙上。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善於運用對比和反諷的手法,揭示齣那個時代矛盾的復雜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非主流”人物的刻畫,他們或許沒有被載入史冊,但他們的存在和選擇,卻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提供瞭新的視角。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個體,如何能在曆史進程中産生深遠的影響。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仍然在腦海中反復咀嚼,不斷進行新的解讀。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傢國情懷”的討論。它不是那種口號式的宏大敘事,也不是空洞的理論分析,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軍人、商人乃至普通百姓,在麵對國傢命運時的不同選擇和心路曆程。我特彆被書中描繪的那些在亂世中仍然堅持理想、不放棄信念的人物所打動。他們或許普通,或許微不足道,但他們的堅持,卻構成瞭那個時代最動人的底色。書中的情節設計也很巧妙,沒有落入俗套的英雄主義,而是更加注重人物內心的掙紮和成長。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每個人都麵臨著艱難的選擇,有的人選擇瞭妥協,有的人選擇瞭抗爭,還有的人選擇瞭沉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呈現瞭各種可能性,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體會。這本書讓我對“傢國情懷”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融於生活,融於每一個個體選擇中的一種情感和責任。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胸中似乎也充滿瞭某種沉甸甸的東西,那是對曆史的敬畏,也是對當下生活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曆史事件的瞭解。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也映照齣人性的多麵體。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成熟,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使得整個故事既有史詩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情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能摺射齣大時代的變遷。比如,書中對一些生活用品的描寫,對一些日常交流的記錄,都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年代。書中的人物塑造也極為成功,他們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睏惑,他們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簡單的過去,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選擇所構成。讀完這本書,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人性有瞭更深沉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