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

民国海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耀忠 著
图书标签:
  • 海军史
  • 近代史
  • 军事史
  • 民国史
  • 中国海军
  • 舰船
  • 战争
  • 历史
  • 人物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3868
商品编码:296098444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海军

定价:45.00元

作者:胡耀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68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列强的海上侵略刺醒了中国人。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下,中国终于有了一支像样的海军,但旋即在甲午战争中覆灭,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醒过来的清决定重建海军,但已经无法复制北洋水师的辉煌。在新旧替的大潮中,大清海军降下龙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整体性地转变为民国海军。
  《民国海军》是旧中国的缩影,集中反映了旧中国的贫弱、落后与混乱。

目录


章 艰难起航
1.阔祖宗的穷酸遗产
2.摇摆在历史的风口浪尖
3.站在潮头的萨镇冰
4.龙旗从军舰上飘落
5.埋葬满清王朝
6.民国海军诞生

第二章 在历史的旋涡里
1.二次革命
2.“肇和”
3.南下护法
4.暗流涌动的珠江
5.驻舰海参崴

第三章 百川归海
1.闽系海军
2.东北系海军
3.粤系海军
4.同江之战
5.倒戈与统一

第四章 本该有所建树的十年
1.差强人意的装备建设和教育训练
2.海军电雷学校
3.风云变幻中的粤系海军
4.在“一·二八”事件中袖手旁观
5.内战先锋

第五章 不屈的海魂
1.初试啼声
2.悲壮的江阴阻塞战
3.且战且退,拱卫陪都
4.游击战

第六章 短暂的辉煌
1.收复海疆
2.收缴日本军舰
3.到美国“收破烂”
4.夭折的航母梦

第七章 驶向光明
1.重返内战
2.旗舰“重庆”号驶向解放区
3.第二舰队起义
4.不乏亮点的结局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胡耀忠,男,江苏沭阳人。空军上校,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现就职于空军某院校,淮海战役研究会理事。军史、战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军史、战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2项。空军及江苏省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文摘


《民国海军》:
  战争前,清朝水师官兵有50000人,舰船890多艘,但真正能出海作战的人员和战船为数很少。中国的水师实际上是水上警察,主要任务是打击海盗和海上缉私。
  战争的惨败终于让中国人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是多么重要,对保卫帝国的主权是多么重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诞生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建设终于提上议事日程。
  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在亲身参加反侵略战争过程中,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初步提出了近代海防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林则徐看到英国凭借坚船利炮侵略中国,极力主张改革中国的水师。他指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魏源经过艰苦的努力,编辑了中国部比较全面介绍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指出“师夷长技”有三条: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建议在虎门外大角、沙角两处分别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来造船制炮,聘用外国技师,首先造战舰100艘,蒸汽舰船10艘,“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将广东水师近4万人,“汰其冗滥,补其精锐”,练成15000人的精悍水师。
  这样,就可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为了增强实战能力,林则徐主持整顿了广东水师。他派人将从美国商人处购回英国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战舰,可装炮34门;购回葡萄牙3000斤大炮装在大战船上。林则徐还调集雇用各种战船,并仿造“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式战船组成一支新水师,在广东抗英海战中多次出击,取得不少战果。
  在浙江镇海,他与兵器专家龚振麟共同研究制成了行驶方便的车轮战船,在保卫吴淞之战中发挥了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言行,是对我国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闭关自守腐朽政策的猛烈冲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在同太平军的作战中,清进一步感到“洋炮洋舰”的威力。1861年,太平军出兵浙江,逼近上海。当时风传,太平军正托外国人购买军舰,准备从海路北上进攻天津和北京。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立即下决心要抢在太平军前面买回“洋舰”。
  1861年6月,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表示,可从海关关税中拨款购船。得到了允诺后,赫德立即写信给在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请他筹办。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与赫德商定,清花80万两白银向英国购买3艘中型炮舰、4艘小型炮舰、1条供应船,组成了所谓的“英中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水师总统(舰队司令),所以舰队也称“阿思本舰队”。
  这时候,清中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满族权贵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实力派,都想把这支舰队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因而展开了明争暗斗。曾国藩甚至连舰队总统、各舰管带及600名兵勇都已选定。
  因为李泰国在购买军舰工程中大肆讹,中国亏了66万多两,这让中国人痛感必须自己办厂造船,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海军舰队。左宗棠曾明确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于是,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之后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
  早在1861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了一个军械所制造枪炮。
  ……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 --- 《潮起东方: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与文化碰撞》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的一场深刻而复杂的转型期。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古老的帝国体系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与此同时,一股新的思潮与力量正在古老的土地上酝酿。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一部聚焦于社会结构、思想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社会文化史。 第一部分:旧时代的余晖与裂痕 士绅阶层的消退与重塑: 详细描绘了传统儒家精英阶层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的命运。他们如何从乡村的实际控制者,逐渐边缘化,或选择投身于新的体制,或固守传统的文化阵地。本书通过对地方志、私人信函的梳理,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权力真空中的挣扎与适应。 城市化的初步浪潮: 聚焦于上海、天津、武汉等通商口岸的兴起。这些城市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出现了新的市民阶层、买办阶层以及最早的产业工人。城市的建筑风格、娱乐方式(如戏园子的变革、咖啡馆的出现)都成为了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 家庭伦理的冲击: 清朝严格的父权与宗法制度在新的知识分子的批判下开始松动。女性教育的萌芽、婚姻观念的松动,以及“新式家庭”的探索,都在这一时期埋下了种子。我们考察了《女诫》与《苏菲的世界》在知识分子书架上的并置现象。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荡与新知识的涌入 西学东渐的深层动力: 探讨了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技术引进,更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的全面渗透。从康德的哲学思辨到霍布斯的政治权术,这些“新知”是如何被翻译、理解和挪用的。重点分析了梁启超的“新民说”如何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纲领。 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 考察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旧式私塾的衰落。教科书内容的更迭,反映了国家希望培养出具备现代知识结构的新国民的迫切愿望。书中收录了当时学生的日记片段,记录了他们对“科学”与“民主”的初步认知。 文学的革命: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思想表达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谴责小说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到鸳鸯蝴蝶派对个人情感的关注,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 第三部分:物质生活的细节与风貌 交通与通讯的变革: 火车、电报、邮政系统的建立,极大地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本书详细描述了第一次乘坐火车穿行于江南平原的体验,以及电报如何瞬间将远方的消息带到案头。 衣食住行的现代化尝试: 军便服对传统长袍马褂的挑战;西餐馆在租界和重要城市出现;煤气灯和电力开始点亮夜晚的街区。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预示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公共领域的诞生: 公园、照相馆、报馆、戏院等公共空间的出现,使得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家庭或宗族内部。人们开始以“市民”的身份参与公共事务,即使这种参与是初级的和试探性的。 结论:一个十字路口的抉择 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创造力的时代。在“救亡图存”的宏大叙事之下,是无数普通人、知识分子、商人、工匠在试图定义“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与妥协。这个转型期遗留下的诸多社会矛盾与文化张力,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半个世纪中国的走向。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第一手档案、政府公报、私人信函、当时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力求还原一个多维、立体的近代社会图景,避免了对人物或事件的简单道德评判,着重于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个问题,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书中的一些情节,特别是关于一些历史人物的选择和困境的描写,让我感触颇深。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他没有过多的渲染和评论,而是将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让你自己去判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那些在时代巨变中,个人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人类的情感和追求依然是那么复杂和丰富。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寓言。我从中看到了勇气、怯懦、智慧、愚昧,看到了希望、绝望,看到了爱与恨。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乃至对人性本身,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发现的书。

评分

读完一本关于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言情小说,也没有那些天马行空的科幻奇遇,更不是冷冰冰的历史教科书。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真实而又疏离的时代。书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如同那时代的大潮,裹挟着个体,时而奔涌向前,时而又被无情的巨浪拍打得粉碎。我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坚持。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让人读来唏嘘不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力量,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仿佛能听到战火的硝烟声,闻到泥土和血腥味,感受到那些普通人在巨变年代里的无奈与希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看似遥远的年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几个名字和几件大事,而是充满了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充满了无数次的选择与被选择。读完后,我久久不能释怀,脑海中不断回荡着书中那些模糊的面孔和故事,仿佛我也曾是那个时代的一份子,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讨论。它不是那种口号式的宏大叙事,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军人、商人乃至普通百姓,在面对国家命运时的不同选择和心路历程。我特别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在乱世中仍然坚持理想、不放弃信念的人物所打动。他们或许普通,或许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坚持,却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底色。书中的情节设计也很巧妙,没有落入俗套的英雄主义,而是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妥协,有的人选择了抗争,还有的人选择了沉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呈现了各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体会。这本书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于生活,融于每一个个体选择中的一种情感和责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胸中似乎也充满了某种沉甸甸的东西,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以往对某个历史时期的刻板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文化冲突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描绘极其细致,从权势滔天的政客,到心怀报国理想的青年,再到默默无闻的市民,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揭示出那个时代矛盾的复杂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非主流”人物的刻画,他们或许没有被载入史册,但他们的存在和选择,却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如何能在历史进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仍然在脑海中反复咀嚼,不断进行新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映照出人性的多面体。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成熟,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比如,书中对一些生活用品的描写,对一些日常交流的记录,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年代。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极为成功,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过去,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选择所构成。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沉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