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尼克劳斯高尔夫经典教程
定价:128.00元
作者: 杰克·尼克劳斯,李烨,王成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6342247
字数: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梁文冲(中地杰出的年轻球员,2007年应邀参加四大赛之一的PGA锦标赛,常年征战国际赛场,欧巡赛冠军得主)张连伟(中国职业高尔夫人,2003年应邀参加四大赛之一的美国名人赛,2006年中巡赛奖金王,欧巡赛冠军得主)作序推荐
历史上的高尔夫球员之一“金熊”杰克·尼克劳斯
驰骋高尔夫赛场几十年的经验结晶
崔京周(当今世界排名前10的杰出韩国球员)就是靠这本书开始自学打高尔夫的
至今全球畅销的高尔夫球技经典作品之一
本书据新修订版译出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曾经写过另外一本关于高尔夫教学的书。帮助打球的人提高水平,享受高尔夫,我乐此不疲。另外,我还有一本有关高尔夫的教学书籍,里边基本上都是一些教学方法,都是一些类似于“这样做”或者“试试这个方法”的内容。
打好高尔夫,并非只用一种方法,通常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试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稳定的方法。虽然如此,我还是决定把自己打球的方法详细地介绍给大家,把我从高尔夫那儿得到的东西贡献出来,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二、三章的内容主要还是讲解我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的技术层面,这和原来的版本基本没有什么改变。而第四章关于信念与心态的内容,是这次才加上的,主要是讲述了我对于一些事情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积极的心态以及要打好球不仅仅是挥杆和做球能力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竞争的信念。后,我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现在巡回赛与我那个年代巡回赛之间的不同的看法,这也许对那些现在正在打巡回赛的球员来说很有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杰克·尼克劳斯,“金熊”杰克·尼克劳斯,194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历史上的高尔夫球员之一,职业生涯共夺得了73场PGA巡回赛冠军,其中包括18场四大赛冠军——6次美国名人赛、5次美国PGA锦标赛、4次美国公开赛和3次英国公开赛。他也是历史上第四位完成职业四大赛满贯的球员。
18个大赛冠军,是现排名世界的老虎伍兹想追赶的纪录。尼克劳斯的成就也是老虎想的。
尼克劳斯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球员,还是一名出色的球场设计师。他设计的球场遍布世界,颇受欢迎。
译者简介:
李烨(David C.Lee),曾就职于美国Golf频道,并担任ESPN、卫视体育台高尔夫主播及球评。现任美国《Golf Digest》顾问,中文版《高尔夫大师》编委、技术顾问。
王成,《高尔夫大师》球技编辑,张连伟、梁文冲等球员教学内容的负责编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现潜心研究外大牌教练与球员的高尔夫教学内容。
文摘
如果我想让每次打出的球完全符合我刚才描述的做法,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当99%的球不能做到完全直飞时,我就永远不会知道它到底会飞到哪儿。有时候会飞到左边,有时候飞到右边。我也不能确定到底飞左多少,或者飞右多少。如此,在面对每个洞的时候,事实上,我都成了在猜测中打球,不疯了才怪。
要打好高尔夫就必须懂得算计和做球,也就是说,稳定地让球从左往右飞到目标,或者从右向左。有一点你也许不知道,怎样让球按着想法飞出弧线,这需要对旋转有所了解。想要打好球,如果不懂得球如何旋转,就像不懂得驾驶技术的人想要开飞机一样。即使你能将球打起来,打出的球飞行糟糕,落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不曾好好地认真地考虑过这个影响高尔夫基本的因果效应——旋转,我也记不得自己曾正式地去研究过它;应该是在我10多岁的时候,随着经验的累积,在打球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吸收到的。如今,我已经运用自如,想都不用想它。我本来没想过要在这本书中讲到这个,直到我认真地考虑过后,想到很多成熟的球员都没有真正理解旋转到底是如何影响击球的,才决定将其纳入到我的计划中。举个例子,几个星期前,我参加了一个职业业余配对赛,和一位业余球员谈到他的右曲球——糟糕透顶的右曲球,毁灭了他的高尔夫。他曾尝试过很多方法去矫正,但是很明显他没有真正理解到底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明显他不懂这一个很简单、基础的触球原理——是什么原因导致球的特定飞行。他始终都在纠正挥杆,就是没有考虑到底该怎样去触球才有效。所以我才感觉有必要花时间来谈谈球的旋转——这个极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假定没有风,之前我所讲到的的直飞球会直飞的原因是:球沿着目标线飞行,飞行过程中只有倒旋。为了描述这种倒旋,想象一下,围绕球的圆周有一条线,在定位时,与目标线是垂直的,在球的飞行过程中,这条线始终会是与目标线垂直的。
如侧旋(加上倒旋),这条线就不会垂直,球就会曲线飞行。如果我在打球时,这条线的上端倾向目标的左侧,球就会向曲线左飞,如果这条线的上端倾向右侧,球在飞行过程中就会向右曲线飞行。侧旋越多——这条线偏离垂直的状态越多——球在飞行过程中的曲线就越大。所有曲线飞行的击球中,在球飞行的后半段,曲线是明显的,倒旋的减少,导致侧旋的影响就大。
序言
令我感到十分高兴的是,杰克将高尔大的基本原理在这本书中体现无遗,因为我的教学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基本原理之上的。你可以将所有的“tips”扔进垃圾堆,为了让你的高尔大变得稳定,的办法是掌握一系列的经过球员证实的完整的挥杆基本原理。
究竟足什么样的基本原理?我就不想在这里喧宾夺主了。在这本书里,我的学生将向你讲述我们任斯科奥托度过的那些愉快的时光里一起研究的内容。
——杰克·格朗特
这本书几乎是全方位地介绍了打高尔夫球的要素,从握杆,定位谈起,甚至谈到球技以外的知识,如对待高尔夫的态度。由于尼克劳斯所言都是夫子自道,所以,我很看得进去,你不觉得他在向你灌输什么,而似乎是在会所大常里坐着和你聊天。
我热情推荐这书,无论你是职业的还是业余选手,或者是刚拿起球杆的初学者,相信这本书会陪着你不断在学球路上进步。
——梁文冲
打球人都知道,没有一个球手的击球平面足和他人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球手的击球策略是和他人完全一样的;但是,尼克劳斯提供的技术心得、比赛攻略却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相信会有这样一个效果:看了某段文字后,你会心里一笑,有道理;而以后真的出现了他说的那种场合,你会想,让我试试尼克劳斯的办法。
——张连伟
我是一位比较资深的球友,技术瓶颈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尤其是在处理果岭边的复杂状况时,总感觉找不到那个“手感”。市面上的教材往往把重点放在开球和长铁上,但对于那些决定杆数多寡的“救球”和“推杆”,往往一带而过。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对这些细节的执着。它对“推杆倾角”和“杆面方正度”的分析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作者甚至引入了物理学中关于摩擦力和滚动惯性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草皮速度下,推杆的力量需要做微调。我记得他提到一个非常反直觉的观点:有时候,推杆时更需要的是“释放”而不是“推送”。这本书引导我去重新审视我用了十几年的推杆动作,我开始尝试用更放松的肩膀和更稳定的核心去完成推击,而不是过度依赖手腕的修正。这种由内而外的调整,比单纯模仿某个职业选手的姿势要有效得多。它不是给你鱼,而是教你如何根据水流去捕鱼的工具。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操作的读者,市面上很多理论书籍我总是读不下去,要么太晦涩,要么就是空泛地喊口号。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没有让我感到枯燥。作者似乎深谙不同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习惯,他在阐述完理论基础后,紧接着就用大量的篇幅展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练习方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短杆”的那一章节。他没有简单地说“多练习切杆”,而是设计了一系列针对不同距离(比如10码、20码、50码)的阶梯式训练方案。我按照书中的提示,在后院的草坪上用锥桶模拟了不同的旗杆位置,并严格控制了击球的力度和起跳高度。书里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改变杆面角度和触球点来控制球的滚动距离,这简直是“手术刀式”的教学。我过去总觉得短杆是运气球,但经过这套系统的训练,我发现球的落点和滚动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那种从“瞎打”到“精准控制”的飞跃,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套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经典教程”范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高尔夫从一项“运动”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但这种艺术又是建立在最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它在探讨如何击出完美的一球时,总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对高尔夫发展史的洞察,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文化韵味。书中对如何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挥杆体系的指导,尤其让我受益。作者反复强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动作”,只有最适合你身体条件和运动神经的“最佳动作”。他提供了一套自检和迭代的流程,鼓励读者不断尝试、记录、分析,并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球场状况的“击球语言”。这本书不是一本告诉你“该怎么做”的说明书,更像是一份指导你如何“自我发现”的地图。它要求读者付出时间、汗水和思考,但回报是长久且深刻的技术提升和对这项运动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
评分这部著作,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翻开的,当时我对高尔夫这项运动的理解仅停留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潇洒挥杆的画面,心里多少有点不以为然,觉得无非就是把球打远点嘛。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结实的“下马威”。它没有急着教你怎么握杆或者站位,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高尔夫运动背后的哲学意境——那种与自然的和谐、对自我耐心的考验,甚至是关于“完美一击”那种近乎冥想的追求。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挥杆平面与身体轴线的关系,作者用了极其精妙的比喻,将人体想象成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每一个关节的旋转都必须服从一个更高的几何法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书中的插图,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完美的、三维的挥杆轨迹。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高尔夫绝不是蛮力的比拼,而是一门精密的运动科学。书中对心理层面的剖析也极其到位,它不像某些教程那样只是喊着“要有信心”,而是深入分析了压力、失误后如何进行“认知重构”,确保下一次击球不受前一次失败的干扰。读完第一部分,我不再是那个肤浅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开始敬畏这项运动复杂性的学徒。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沉浸式”阅读的书籍,它不适合那种想在三十分钟内学完高尔夫的急功近利者。我每次阅读都会发现一些新的、之前忽略的细微之处。例如,书中对“击球前准备”(Setup)的讲解,被拆分成了十几个极小的步骤,每一个步骤的顺序和力度都有明确的指导。它甚至提到了光线对瞄准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风向、不同坡度下,眼睛应该如何补偿性地聚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厚度并非水分,而是知识的密度所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师的耐心”,他仿佛坐在你身边,用最清晰的语言,把你带入到那个击球瞬间的每一个变量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个由最顶尖的运动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开设的私教课程,那种信息的丰富性和严谨性,是任何快速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