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断裂与重构——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钟秉枢,张建会,刘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665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身为现代人,如果身上没贴一个大大的“忙”字标签,总觉得对不起旁人,也对不住自己。
因为一直“忙”着,所以忽略了自己,
因为一直“忙”着,所以疏远了亲人,
因为一直“忙”着,所以陌生了家乡。
城市中的人因为来自五湖四海,人与人之间陌然已经逐渐被习惯,
乡村中那些令人艳羡的邻里和亲缘关系却也逐步淡化,甚至濒临灭绝。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篮球,成为了牵系外出务工的人与家乡的纽带,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篮球,让已经淡漠的亲情、友情重燃“爱”火。
初读《断裂与重构》文中收录的的采访手记就印象颇深,
再读采访手记,还是会被那些人、那些事所感动,
如果你也怀念那份久违的亲情,不妨翻开《断裂与重构》,
回味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和人、事与事、血浓于水的味道。
内容提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这项覆盖全省的农村基层赛事如何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重新构建起新的价值认同与社会秩序。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赛事,它的兴起与普及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人类学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跨界整合的研究思维,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运动进行多方探讨。
目录
**章 谁来拯救断裂的乡村
**节 问题的提出2
第二节 研究综述7
第三节 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与创新13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19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22
第六节 本书主体结构26
第二章 时空交错中的广西文化
**节 空间表述:地理环境29
第二节 时间叙事:历史追叙32
第三节 文化阐释:人文特征36
第三章 万村农民篮球赛在这里兴起
**节 赛事举办情况47
第二节 各地市行政村参赛规模48
第三节 各地市比赛场次52
第四节 各地市经费投入57
第五节 相关媒体宣传61
第四章 为什么是篮球?为什么在这里?
**节 篮球规则:乡村秩序重构的价值基础65
第二节 篮球魅力:村民价值认同的核心68
第三节 体育传统:万村比赛形成的根基71
第四节 篮球赛事:价值认同与秩序重构的平台83
第五章 它们通过篮球整合到了一起
**节 主导,协调整合87
第二节 共建共享,群众参与89
第三节 组织管理,五位一体103
第六章 价值认同就这样被建构起来
**节 仪式符号111
第二节 赛事符号116
第三节 媒介符号119
第七章 乡村社会秩序重构的意义
**节 实践了的管理理念132
第二节 搭建了伦理秩序的平台135
第三节 吸引了民间资本赞助138
第四节 传承并创新了村规民俗文化143
第五节 激发了村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147
第六节 创新了基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150
第七节 创设了民族“想象的共同体”153
第八节 塑造了和谐的新农村风貌157
第八章 断裂后的重构162
参考文献165
附录采访手记173
作者介绍
钟秉枢,首都体育学院,校长,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学校体育》主编、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教授。特殊津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专家,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分析层次安排得非常巧妙,让人在跟随作者的田野考察路径时,不断被新的发现所吸引。它成功地将一项看似低端的体育活动,提升到了一个探讨社会资本、地方认同以及仪式性实践的理论高度。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重构”过程的描绘,球赛如何成为一个临时性的“乌托邦”,让不同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的人们暂时站在同一片场地上,共同分享一种纯粹的、去功利化的激情。随后,当仪式结束,他们如何带着赛场上的情绪和关系,重新回归到日常的复杂互动中去,这个过程的微妙转换,简直是人类社会行为学的经典案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它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深度挖掘,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厚度和温度,绝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真诚表达。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的桥梁性著作,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范例。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社区的文化资源是如何被重新激活,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参与到社会重塑的过程中。作者对“断裂”的捕捉非常敏锐,不同代际农民对于篮球赛的意义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老一辈视之为社区凝聚力的核心,而新一代则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或向上流动的工具。这种张力本身就是研究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绝佳切口。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冷静地记录和分析了这种张力如何影响着社区的稳定与发展。读罢掩卷,我对如何设计更具生命力的乡村文化活动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宝藏,读完让人对基层社区的活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选择了极其微观的视角切入——一个地方性的农民篮球赛。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能真实地折射出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变迁的复杂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场域”概念的运用,篮球赛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地位象征和情感联结的社会舞台。书中对不同村庄之间、甚至村庄内部不同群体在比赛中的互动描摹得入木三分,那些看似寻常的庆祝、失落、甚至冲突,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比如,他们如何通过比赛来重新定义“荣誉”和“集体身份”,这比任何官方文件都要来得生动和真实。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参与了这场场地的起伏跌宕,深切体会到普通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策略与情感投射。
评分我特别赞赏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探索性。它没有固守传统社会学或人类学单一的框架,而是灵活地融合了表演理论、空间研究甚至是一些经济学的概念,来解读农民篮球赛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书中关于“观众”角色的分析,那些坐在场边观看的人,他们贡献的不仅仅是呐喊声,更是对比赛合法性和意义的集体确认,这种“在场”的权力,被作者阐释得入木三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基层社会文化研究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关于篮球,更是关于一个特定群体如何在看似固化的生活结构中,通过创造性的、仪式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自我、协商意义,并实现短时段的社会平衡。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智力探险。
评分初读这本关于乡村篮球赛的研究,我原本预期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田野调查记录,没想到它却以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仿佛他不仅仅是在观察,而是在用一种近乎参与者的身份去体验。书里对比赛中那些“非正式规则”的挖掘尤其引人入胜,这些规则往往比明面上的赛制更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潜规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人情债”在赛场上的体现,一方输了球,可能意味着要偿还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有过去积攒的人情往来,这种无形的经济和社会资本的运作,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解读,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社会学报告,成为了一份关于特定地域文化心理的深度剖析。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能听到那喧闹的呐喊和泥土的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