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增订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增订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思隆 编
图书标签:
  • 合唱指挥
  • 合唱作品
  • 音乐教育
  • 合唱艺术
  • 音乐教学
  • 中外合唱
  • 合唱谱
  • 21世纪音乐教育
  • 增订版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大
ISBN:9787562117407
商品编码:2962679511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增订版)/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作者:编者:文思隆
  • 定价:45
  • 出版社:西南师大
  • ISBN号:978756211740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9-05-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3
  • 印次:1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6

内容提要

文思隆编的《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第 3版)》的目的在于给合唱爱好者、学习者、组织以 及有条件开设合唱课的教学单位提供一本较详实的参 考书。本书能给他们带来便利与帮助,也希望本书能 对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音乐素质教育起一定的作用 。
    

目录

修订前言
合唱与合唱指挥知识
合唱简介
一、合唱的魅力
二、合唱队
三、合唱的技术要求
合唱训练
一、呼吸训练
二、起句和收句练习
三、独立性的训练
四、协调性的训练
合唱指挥法简介
一、合唱指挥应具备的条件
二、合唱指挥的层次
合唱指挥基本技术训练
一、姿势
二、击拍法
三、起拍与收拍
四、合唱指挥图式
五、延长与休止的指挥法
六、附点音符与切分音的指挥法
七、力度
八、合唱指挥的动作设计
合唱曲目
1.春游(同声合唱)
2.可爱的家(混声合唱)
3.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混声合唱)
4.故乡的亲人(无伴奏混声合唱)
5.在银色的月光下(无伴奏混声合唱)
6.在森林的那一边(无伴奏混声合唱)
7.牧羊少女(无伴奏混声合唱)
8.草原夜色美(无伴奏混声合唱)
9.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无伴奏混声合唱)
10.牧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11.黄昏(无伴奏混声合唱)
12.小南海渔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13.小夜莺(无伴奏混声合唱)
14.美丽的村庄(童声合唱)
15.花非花(同声合唱)
16.弯弯的月亮(混声合唱)
17.阿拉木汗(混声合唱)
18.康定情歌(混声合唱)
19.等你到天明(男声无伴奏合唱)
20.飞来的花瓣(混声合唱)
21.祖国,慈祥的母亲(混声合唱)
22.黄水谣(混声合唱)
23.在太行山上(混声合唱)
24.祝酒歌(混声合唱)
25.大江东去(混声合唱)
26.阳关三叠(混声合唱)


音乐之旅:从巴赫到现代的合唱艺术探索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西方音乐史上几个关键时期的合唱作品,探讨其风格演变、织体特色、文本诠释以及对后世合唱实践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针对合唱指挥技法的具体操作指南,而是立足于音乐史的宏大叙事,聚焦于那些定义了西方合唱传统的标志性作品与作曲家。我们将穿梭于文艺复兴的复调精致、巴洛克的宏大叙事、古典主义的清晰结构,直至浪漫主义的炽热情感,最终抵达二十世纪的多元探索。 第一部: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复调的纯粹与灵性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欧洲合唱音乐,这是复调艺术的巅峰时期。我们将重点研读若斯坎·德普雷 (Josquin des Prez) 的弥撒与经文歌,分析其如何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宗教文本的表达之中。重点关注其对模仿技巧(Imitation)的精湛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织体变化来凸显歌词的含义。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罗马乐派的集大成者——帕莱斯特里那 (Palestrina)。分析其作品中体现的“清晰性”与“平衡感”,阐释特伦特会议后天主教会对音乐纯净度的要求如何塑造了其标志性的和声语言。我们会详细剖析其如何处理不协和音,确保旋律线的流畅性和情感的克制,为后世的合唱作品树立了典范。 此外,英国合唱传统在这一时期也异军突起。本书将不得不提及托马斯·塔维纳 (Thomas Tallis) 和 威廉·伯德 (William Byrd)。我们将比较他们处理拉丁文(弥撒与圣母颂)与英文圣歌(Anthem)的不同策略,特别关注伯德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如何在压力下发展出极具表现力的室内合唱作品,包括其精妙的五声部与六声部写作。 本部分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将侧重于对位法的严谨性、声部的独立性以及文本与音乐的内在统一性,而非指挥家如何组织排练或处理舞台调度。 第二部: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与激情——清唱剧与受难曲的辉煌 进入十七、十八世纪,合唱音乐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对独唱、协奏性织体以及戏剧性表现的追求。 核心章节将献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 Bach)。我们不会讨论如何平衡管风琴与唱诗班之间的音量,而是专注于分析他那些不朽的巨作——《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以及《B小调弥撒》。对于《马太受难曲》,我们将细致解构其“双合唱团”的布局,探讨这种布局在音乐上如何象征着天使与人类的对话,以及宣叙调、咏叹调和宏大合唱段落之间的叙事逻辑。对巴赫赋格的分析将侧重于其结构上的严密性与情感上的深刻性。 同时,我们也将考察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G.F. Handel) 的清唱剧,特别是《弥赛亚》。本书将重点分析“哈利路亚”等标志性合唱段落中,亨德尔如何运用“齐唱”(Hallelujahs)与“蜂拥式”的对位手法来制造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并对比分析他在处理叙事性文本与颂赞性文本时在音乐语言上的差异。 此外,意大利歌剧中的合唱场景——如威尔第早期歌剧中的一些合唱片段——也将被提及,用以展现巴洛克晚期对声乐炫技与舞台效果的需求如何渗透到合唱写作中。 第三部:古典主义的平衡与浪漫主义的扩展——从莫扎特到勃拉姆斯 在古典时期,合唱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器乐的结构清晰性和形式的平衡。我们将分析莫扎特 (Mozart) 的安魂曲(特别是其未完成的遗作部分),探讨其如何将巴洛克遗风与古典主义的清晰线条相结合,揭示其旋律的纯粹性与结构上的优雅。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合唱体裁迎来了情感表达的全面爆发。门德尔松 (Mendelssohn) 的清唱剧《以利亚》是研究这一时期合唱风格转变的关键案例。本书将剖析门德尔松如何运用更加管弦乐化的和声语言,以及如何发展出更具叙事连贯性的合唱段落,以满足听众对宏大情感体验的需求。 高潮部分将聚焦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我们将详细研读他的室内合唱作品,如对位严谨的德文安魂曲(A German Requiem)。与天主教弥撒的不同,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以德文圣经选段为基础,本书将分析他如何通过对位、和声的色彩变化,以及对位与主调织体之间的巧妙切换,来表达对生者的慰藉而非对亡者的哀悼,体现了典型的十九世纪人文主义关怀。 第四部:二十世纪的声响探索——现代合唱的多元面貌 二十世纪的合唱音乐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调性束缚,合唱团成为了作曲家进行声响实验的绝佳媒介。 我们将分析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在其宗教作品中如何运用新古典主义的对位技法,辅以不协和音程,来重塑传统文本的庄严感。 本书也将花费篇幅讨论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 的《布兰诗歌》。虽然其常被视为“舞台作品”,但其对节奏的极端强调和对原始歌唱力量的回归,为现代合唱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会探讨其极简主义的重复结构如何产生强大的仪式感。 最后,我们会审视那些探索人声极限的作品,例如格热茨基 (Henryk Górecki) 的作品,分析其如何通过极简的、重复的动机和极度拉伸的时间感来营造出一种近乎冥想的、震撼人心的精神体验,这与巴赫时代的精致复调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对比。 全书核心关注点: 本书不提供指挥的“如何做”(How-to),而是提供历史的“为什么”(Why),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作品背景知识体系,理解不同时代作曲家面对相同文本或体裁时,其音乐语言背后的文化、技术与美学动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西方音乐史概论》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巴洛克时期的辉煌和古典主义的严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完全没有一般教科书那种枯燥的味道。作者对巴赫和莫扎特等巨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剖析,深入浅出,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关于对位法的解释,以往我总是感到晦涩难懂,但通过书中的图表和详尽的文字描述,那些复杂的声部交织竟然变得清晰可见。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其中对不同音乐学派演变脉络的梳理,也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我尤其欣赏它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触及了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让音乐不再是孤立的声音组合,而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阅读体验极佳,细节之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它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音乐殿堂的华丽大门。

评分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精粹》的评价,我必须说,这是一部极为严谨且富有文化深度的著作。它没有满足于对传统工尺谱的简单介绍,而是追溯了《礼记》、《乐律全书》等经典文献中关于“乐”与“政”、“音”与“数”关系的深刻探讨。作者对“五声”、“七音”体系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宫廷雅乐的制度和实际应用,做了极其详尽的考证。特别是对于古代音高标准和记谱法变迁的研究,梳理得井井有条,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保持其核心精神并适应社会变革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文字典雅而精准,没有使用过多现代术语来“污染”原有的理论体系。这本书不仅是音乐学的研究资料,更是一部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礼乐文明的窗口,让我对“和声”与“和谐”的东方理解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

我最近在翻阅《管弦乐队配器法详解》,这本书的专业程度令人肃然起敬。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乐器家族的音域和音色,而是深入到了不同乐器之间进行复杂编配时所涉及的声学原理和心理学效应。对于色彩的运用,作者的描述极其富有画面感,比如如何利用低音提琴和巴松管的连接来构建“温暖而坚实的底部”,或者如何通过短笛和单簧管的交织来描绘一种“闪烁的、略带不安的透明感”。书中的配器实例分析,都直接引用了马勒、德彪西等大师的乐谱片段进行讲解,这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悬空。我发现,即便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交响乐作品,在经过这本书的“解码”后,会发现许多过去忽略的配器巧思。对于有志于从事乐队指挥或专业编曲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从声音的物理特性到情感表达的完整认知框架。

评分

《钢琴演奏的艺术与实践》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钢琴学习者量身打造的“圣经”。从初级阶段的手型稳定、触键的细腻处理,到高级阶段的力度控制、踏板的运用,无不涵盖得面面俱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听觉反馈”的部分,作者强调了演奏者必须具备批判性倾听的能力,将耳朵放在比手指更重要的位置。书里分享了许多老一辈演奏家如鲁宾斯坦、吉泽金的练习方法和舞台经验,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实则是通往卓越演奏的秘诀。例如,对于肖邦练习曲中那些看似重复的段落,作者给出了如何通过微小的节奏变化和指尖重量调整来保持音乐新鲜感的具体建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无缝连接起来,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弹奏”音符,而是如何“呼吸”音乐。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忍不住拿起琴来,尝试书中所描述的某个细微指法调整,立刻感受到了音色上的明显变化,成就感油然而生。

评分

刚刚读完《当代作曲技法研究》,感受颇深,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前沿,对于那些想突破传统和声框架的音乐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宝藏。书中对十二音体系、偶然音乐以及电子音乐等二十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作曲理念,进行了系统而又详尽的梳理和批判性探讨。我原本以为这些概念会非常抽象难以把握,但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大量具体的作品实例,比如勋伯格的某些时期作品和约翰·凯奇的代表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新颖,而是客观地分析了每种技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从。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拓宽了对“音乐是什么”的定义。书中的许多术语和概念是需要反复研读才能消化的,但这种“硬核”的内容恰恰说明了其学术价值所在,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音乐普及读物可比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