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没有年龄和专业限制,适合所有喜欢唱歌、喜欢音乐的人
不分男女老少,零基础也能学会古今中外好声音精髓
带你唱出自己的好声音,唱出咱中国人的精、气、神!
你的声音究*有多美,让龚琳娜带着你一起去感悟!
本书源自喜马拉雅FM平台上极受欢迎的艺术类课程《跟着龚琳娜学唱歌》。该课程自去年9月上线以来,以其轻松幽默的方式,易于理解、富有趣味的讲解和切实有效的练习而广受好评。
全书分为两册,每册12课。在这24课里,龚琳娜会带着你:
用事实扫清常见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认为唱歌只跟“嗓子“”有关。错!至少有30个部位能让你的声音变幻莫测。
很多人认为唱歌只能向“人类”学习。错!至少有15种动物能帮你打通发声的“任督二脉”。
很多人认为唱歌只能在“课堂”上操练。错!至少有23种日常动作带你见证“艺术源于生活”。
用简单实用的诀窍提升唱功
137项技巧练习、168首练习曲目、635条示范音频、86位歌坛大咖演唱秘诀,展示唱歌之奥妙。这里没有门户之见,有李谷一、郭兰英,有帕瓦罗蒂、莎拉?布莱曼,有邓丽君、张学友,有欧美大咖嗓,也有日韩波浪音。
用丰富的知识提升音乐修养
80个声乐、乐理、乐器、文学知识点,165幅妙趣横生的示意插图,329条亲切的手写谱例,醒目的要点提炼,让严肃的声乐学习轻松愉悦、进步迅速!
本书内含千锤百炼的声音技巧,帮助你轻松提高唱功。零基础也能轻松上手,只要喜爱唱歌就能从中获益。老少皆宜。
书中配有大量原音频课程中没有的、关于发声练习的有趣插图和龚琳娜示范演唱的音频,还有相应的简谱谱例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点,全方位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用简单的方法教你用中国唱法唱出中国声音,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该音频课程为基础(本册为后十二课),拆掉“专业”的门槛,用全新的、好玩儿的声乐训练法,教授从呼吸、运气、节奏、音准等基本技能,到高音、颤音、滑音等各种技巧,帮助读者发现声音的可能性,突破限制,找到好音色。
每课一个主题,在教授技巧的同时,融入民歌、戏曲、古典诗词等方面的文化及音乐知识,解密世界歌坛大咖的声音秘诀,开阔音乐视野。
作者简介
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创立者
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将各地的民歌、戏曲的不同行当和流派的歌唱技巧,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与艺术音乐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中国音乐道路。
打通古今的灵魂歌者
致力于激活古典诗词的音乐基因,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传神演绎古诗词神韵。
声乐教育传播者
发起“声音行动”音乐教育项目,对我国丰富的歌唱传统进行系统化研究与整理,并向全民普及,力求让更多的人用“中国唱法”唱出“中国声音”。
精彩书评
龚琳娜让艺术接地气,有技术性,又有故事性。
——李谷一
龚琳娜能帮我把嗓子打开嗷嗷叫出来,把我的五音缺仨变成缺俩。
——冯唐
她用自己火热的心告诉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杨澜
她是一位艺术家,她对声音的把控已臻化境。龚老师值得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好好学习。
——霍尊
目录
第十三课 世界音乐地图
第十四课 忐忑江湖
第十五课 不懂生活就不会唱歌
第十六课 日韩波浪音
第十七课 唱琴歌走韵
第十八课 唯美风格的意念唱法
第十九课 颤音“放大镜”
第二十课 儿童歌曲
第二十一课 南北茉莉花
第二十二课 腔腔腔
第二十三课 民族声乐的多元化
第二十四课 跟我练
精彩书摘
第十三课 世界音乐地图
这一课,我要和你分享一些国外相对独特的,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音乐家以及他们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这些音乐并不是当下的流行乐,所以也是你不容易听到的。
首先说说离我近的德国,老锣是德国人嘛!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流行一种名叫Yodel 的山歌,中文名是“约德尔”。这种Yodel 唱法,早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牧民呼唤羊群、牛群时的喊叫声,后来逐渐传播到了奥地利和德国的南部。
歌曲《Auf Und Auf VollLebenslust》的演唱者是德国歌手Franzl Lang(本课音频1)。Franzl Lang 唱Yodel 时,真假声转换的速度特别快。记得第次遇到老锣时,我是台下的观众,老锣在台上唱的也是Yodel。当然,老锣唱得肯定没有这么快。原生态的Yodel唱法也不是那么快的。
唱Yodel 的时候,喉头需要上下动,这样真假声的转换才能足够明显,这是它大的特色。因为男生有喉结,所以唱Yodel 就非常占优势,我们通常听到的Yodel 也是男生演唱居多。当然,也有女生的版本。我小时候看的电影《音乐之声》里,就是女主角唱的这首《孤独的牧羊人》(本课音频2)。
练习1 :yodel
我们来学一学。想象自己站在高山上,用“lei-i”召唤你的羊群和牛群:首先发“lei”,喉头往下拉;然后从低到高,由“lei”转到“i”,声音要从胸腔转到头腔,喉头的浮动要特别明显(练习时可以用手摸着喉头的部位)。喉头往下压的时候,用的是真声,喉头往上一抬,声音就变成假声了。慢慢这样练习,找到真假嗓非常明确的转换位置之后,再把速度放快,这样就会更灵活了(本课音频3)。
之后,再把《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的音加上,就可以唱出应有的效果了(本课音频4):
你知道吗?这种提喉的真假声的运用在我们的陕北民歌—信天游里也很常见(本课音频5):
有没有想过这种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模仿的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呢?我来提示一下:在黄土高坡上,常见的、帮助人们劳作的是哪种动物呢?对了,就是驴或者骡子。这种声音单独听起来像不像驴叫?
我很喜欢研究各种不同的唱法。认识老锣以后,在他收藏的一张CD 中我又听到了一位后来对我影响很大的希腊女歌手的歌声(本课音频6)。
她就是具地中海吟唱风情的唯美派女歌手Savina Yannatou。我参加过很多音乐节,许多歌手现场演唱自己风格的歌曲都没有问题,但若是唱其他风格、地域甚至语言的歌就没有那么地道了。但Savina 不一样,她的嗓音纯净而神秘,有时听着又非常的妖娆。她不仅善于演唱民谣、吟唱诗词等,组建乐队之后还加入了即兴的元素。她演唱的曲目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欧洲之外的中东、南美、非洲等地的歌曲都能驾驭自如(本课音频7)。
练习2 :意大利民歌—俏皮的直音
我们先来学学她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The Door》里“忧郁而俏皮的直音”,需要喉头往下压着唱。找一下喉头往下压的感觉,先发“欸”(发音同字母A)的音,然后加上词(kueikueikeibu—sasku—kutu)(本课音频8)。
喉头往下压,会产生一种忧郁的感觉。而她的俏皮则体现在这些断音上(本课音频9):
这首歌里,她没有用任何一个颤音、滑音,所有的声音都是直的。
但是在《Smyrnaiko Minore》里,她运用了非常性感的滑音。我们再学学这种滑音是怎么性感地唱出来的(本课音频10)。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流畅自然,仿佛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一条学习路径图。它从最基础的“开嗓”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对“情感注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感与技巧平衡”的章节。许多声乐书往往把情感放在最后草草带过,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如何不让技巧束缚住情感的自由流淌。书中通过分析几首经典老歌的演唱片段,拆解了歌手在表达不同情绪时,声音波形、音色亮度和力度是如何微妙变化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希望摆脱“机械式演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们,技巧是为表达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这让我的演唱目标从“唱准音高”转向了“唱出故事”。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人“怎么唱”,更在传授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音乐史和不同流派演唱特点的知识点,比如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气韵差异,以及如何将现代流行乐的自由度融入传统技巧中。这种跨界的知识引入,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立体和丰满。它鼓励学习者去探索和融合,而不是固守某一门派的规范。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但希望拓展自己演唱风格边界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融合之道”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唱歌”是一个不断吸收、消化、再创造的过程,这本书无疑是这段旅程中一个非常可靠的向导。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纸张的选择偏哑光,既能很好地保护视力,又提升了阅读的质感,长时间对着书本练习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五线谱和简谱标注得清晰明了,关键的呼吸标记和重音提示都用不同颜色或粗体区分,即便是视力稍弱的读者也能轻松应对。另外,书中附带的配套音频资源也非常专业,无论是伴奏的音质还是示范演唱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特别喜欢音频中提供了“纯钢琴伴奏”和“带示范人声的伴奏”两种模式,这极大地便利了我在不同阶段的练习需求——初学时跟着学,熟练后自己清唱,这对于自我纠错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气,初拿到手时,我就被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吸引了。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基础发声技巧的细致讲解。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和图文并茂的示范,将呼吸控制、气息支撑这些看似高深的演唱技术,拆解得非常易于理解。比如,讲解“丹田运气”时,书中用了“像吹气球一样,但气球要均匀且有弹性”的比喻,这让零基础的学习者也能迅速找到感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音区转换时的处理方法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很多我过去唱歌时遇到的“换声点打结”的问题,在阅读后似乎找到了清晰的解决路径。整体来看,这本书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打下了扎实的演唱基础,这一点非常符合我对一本优秀声乐教程的期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选曲和示范上非常用心。这本书提供的练习曲目并非那种高难度的炫技之作,而是精挑细选的、覆盖了不同风格和情绪表达的歌曲片段。更关键的是,每一段练习后面都附带了详尽的“听觉反馈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唱高一点”或“轻一点”,而是指导读者如何去“听”自己的声音,如何调整口腔共鸣位置来达到期望的音色。例如,在练习某首民歌的转音时,书里详细分析了气流的走向和舌位的高低配合,并且给出了一个“想象自己喝着浓稠的蜂蜜”的触感提示,这个提示极其精准地帮我找到了声音的“厚度”。这种注重听觉和感觉引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一位耐心的一对一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