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
定价:42元
作者:宋小妹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17137911
字数:549000
页码:3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宋小妹同志等编撰的《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为系统研究太白七药的专著。书中以笔画为序,收载了太白七药共96种。对每种药材一般从药名(包括出处)、异名、释名、来源、植物形态、生长环境与分布、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作用、炮制、性味、功能与主治、临床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临床应用、附注等方面进行叙述,没有的项目则不写,配有插图;附录部分收载了民间流传甚广的太白七药药性歌诀;书末附有药材中文名(包括异名)索引和原植物拉丁学名索引。
《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陕西秦巴特色太白七药资源的研究现状,既突出了民间医药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广大民间医药研究者、医药院校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二 画
1 人头七
2 八角七
3 九牛七
三 画
4 土三七
5 寸节七
6 大人血七
7 小桃儿七
8 小竹根七
9 小人血七
10 马牙七
11 马尾七
12 飞天蜈蚣七
四 画
13 天王七
14 云雾七
15 长春七
16 五花七
17 五转七
18 五加皮七
19 太白三七
20 毛果七
21 牛毛七
22 乌龟七
23 凤尾七
24 水葫芦七
25 水蜈蚣七
五 画
26 石三七
27 白三七
28 头发七
29 丝茅七
六 画
30 老龙七
31 老虎七
32 芋儿七
33 芝麻七
34 扣子七
35 扫帚七
36 朱砂七
37 竹节三七
38 竹根七
39 竹叶七
40 灯台七
41 羊膻七
42 羊角七
43 红三七
44 红酸七
45 红毛七
七 画
46 麦禾七
47 麦穗七
48 花叶狗牙七
49 苍耳七
50 鸡头七
51 鸡爪七
52 鸡心七
53 鸡血七
八画
54 青蛙七
55 拐枣七
56 罗汉七
57 金龙七
58 金牛七
59 金毛七
60 金山田七
61 金线七
九画
62 荞麦七
63 荞麦三七
64 荞叶七
65 歪头七
66 南瓜七
67 追风七
68 狮子七
69 骆驼七
70 穿骨七
十 画
71 桃儿七
72 铁杆猪毛七
73 铁牛七
74 铁丝七
75 秤杆七
76 扇子七
十一画
77 黄三七
78 菜子七
79 麻布七
80 鹿角七
81 偏头七
82 盘龙七
83 猪毛七
84 猪鬃七
十二画
85 葫芦七
86 景天三七
87 黑虎七
88 帽辫七
89 牌楼七
90 窝儿七
十三画
91 雷公七
92 蜈蚣七
十四画
93 蓼子七
94 算盘七
95 膀胱七
十五画
96 蝎子七
附录 “太白七药”歌诀
索引1 药材名称索引
索引2 原植物拉丁学名索引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市面上打着“研究”旗号的书太多了,内容往往拼凑而成,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但翻开第一章,我就被作者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所折服了。书中对于七味药材的每一个“功效”描述,几乎都追溯到了最早的本草典籍出处,然后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朝代医家的论述差异,清晰地勾勒出该药材效用认识的演变轨迹。这种历史性的梳理,让原本枯燥的药性介绍变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你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应用”的阐述,丝毫没有那种“包治百病”的夸大口吻,而是非常审慎地提出了适应症的边界,甚至不避讳地指出了某些传统用法在现代医学看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这种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读完后,我对这七味药材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对古人智慧的深度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我不是学药理的,但光是看着那些高清的植物显微照片和药材切面的艺术化呈现,就觉得值回票价了。每一味药材都有一个专门的跨页彩插,不仅展示了其生境图,还有药材的基源植物特写,细节清晰到能数出叶脉的纹理。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植物盲”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以往看药材图鉴,总是黑白线条稿,枯燥乏味,根本记不住。这本书的图文结合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美,但阅读体验却远超教科书。而且,作者在描述药材的“性味归经”时,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现代的感官描述来类比,比如描述某药材的“苦涩”时,会联想到某种特定的味道记忆点。这种多感官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这个领域。
评分我对学术专著的阅读习惯是跳跃式的,通常只会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阅读《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时,我发现自己竟然一口气读完了关于“炮制工艺”的整整两个章节,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传统炮制法常常被视为一种神秘的技术,很多书籍只是简单提一下“炒”、“炙”、“蒸”,但本书对这七味药材的特殊炮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甚至涉及到不同火候对有效成分的影响这一微观层面。作者探讨了“炒炭”如何改变了某味药材的止血机制,以及“酒制”如何增强了其通络的作用,并且用表格清晰地对比了生品、炒品和制品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道地药材”的深刻理解,远超一般市面上介绍的粗浅知识。它让我意识到,药材的疗效并非来自药本身,而是来自其经过特定处理后的形态。这是一部真正将“术”与“道”结合起来的书,对于想在制药或草药鉴赏领域有所精进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价值连城。
评分这本《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传统草药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往往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学术化难以理解,要么就是故弄玄虚的“秘籍”。这本书却完美地平衡了这两点。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太白七味药材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功效,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现代药理学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古老智慧。比如,书中对其中一味药材的抗氧化机制的深入剖析,引用了近期的几篇核心期刊研究,用数据说话,这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作用机理。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纸张质感上乘,图谱绘制精美且标注清晰,即便是只作为案头参考书,也显得非常赏心悦目。我尤其欣赏它在“应用”部分的处理,不是简单地罗列药方,而是结合不同体质和季节特点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建议,实操性极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如何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甚至已经推荐给了我几位在药店工作的朋友。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受困于失眠和轻微焦虑的人,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非常功利——看看这“太白七药”里有没有能帮到我的“偏方”。坦白讲,前几章那些宏大的理论和药材的植物学细节差点让我放弃。但是,当读到关于“心神安定”的章节时,我突然找到了救赎。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其中两味药材如何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达到镇静效果,配上详细的剂量和炮制方法,描述得极其细致,简直是手把手的教学。我尝试着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用其中一味药材泡茶饮用,坚持了一周多,效果是肉眼可见的显著改善,深层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了。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被验证和操作的方案。对于饱受现代生活压力困扰的都市白领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回归自然疗愈的、有科学依据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