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圍棋文獻集成(十二) | 
| 作者 | 王國平 | 
| 定價 | 138.00元 | 
| 齣版社 | 浙江古籍齣版社 | 
| ISBN | 9787554010976 |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719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棋文化全書”是由中國棋院杭州分院整理的大型棋類叢書。 《圍棋文獻集成(十二) 待月謻棋譜(外8種)/棋文化全書·圍棋全書》,清方浚頤輯,成書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共三編,不分捲,有同治癸酉年鞦月作者方浚頤本人所撰序。方氏天資聰穎,自幼習弈,漸與棋局結緣,感慨“吾皖自周先生(按,周萃)後,迄無作者”,“弗獲就正於有道”,故輯此棋譜。本譜所錄以晚晴湖北國手徐耀文與方浚頤、方伯融間弈局為主,對手數與勝負情況有簡要說明。 《圍棋文獻集成(十二) 待月謻棋譜(外8種)/棋文化全書·圍棋全書》文字點校由浙江大學中文係李澤棟負責,底本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刻本。據《圍棋天地》2016年第15棋陳祖源、薛誌春《清代僞托棋譜辨析》一文考證方濬頤此三部棋譜均有僞托,即拿前人和古代國手已經刊齣的棋譜,換上自己的名字。讀者當注意辨析。  |  
| 作者簡介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目錄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編輯推薦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文摘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初看之下似乎有些零散,但細品之下,卻能發現其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大概是早期文獻集成的特點吧。它不像現代書籍那樣被嚴格地模塊化,而是帶著一種“口述曆史”的痕跡,將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論述並置在一起。比如,某一篇著重討論瞭早期定式如何演變,而緊接著的篇章可能就跳躍到瞭某個特定棋手的個人心得,兩者之間雖然沒有明確的過渡句,但通過細緻的對比,讀者可以自行構建齣一條清晰的知識演化鏈條。這種非綫性的學習路徑,反而迫使我們去主動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結論。這種“留白”式的引導,對有一定基礎的棋手來說,是激活其批判性思維的絕佳材料,它鼓勵你質疑、探索,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體係。
評分作為一名對圍棋曆史感興趣的愛好者,我特彆欣賞這部文獻集成在“史料還原”上所下的苦功。書中引用的那些古籍原文,很多可能已是孤本或流傳稀少,能將它們係統地匯編一堂,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我注意到,在某些著名的對局記錄旁,附帶瞭大量的考證性注釋,比如關於對弈者的身份背景、下子時的環境,甚至於當時流行的對弈禮儀的描述,這些細節極大地豐富瞭棋局本身的意義。它們不再是冰冷的黑白子,而成為瞭特定時代文化和人格的載體。通過這些詳實的旁注,我仿佛能“聽見”當年棋手們落子的聲響,感受到那種曆史的溫度和時代的局限性,這遠比單純學習招法更有意思,它將圍棋從競技場提升到瞭文化研究的高度。
評分我花瞭相當一段時間纔真正沉浸到這本書所展現的那些精深的思想脈絡之中。這裏的論述方式,與現代圍棋教材那種直截瞭當、效率至上的風格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充滿哲理的對話。書中對“局勢判斷”的探討,不是簡單地列齣幾個公式或招法,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勢”與“形”的辯證關係,強調瞭氣韻的流動和整體的平衡,這種對圍棋藝術性的挖掘,在當今快餐式的學習氛圍中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在棋盤上反復推演那些看似“反常識”的布局選擇,然後纔能領悟到古人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對效率和美感做齣的獨特權衡。這種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需要耐心去消化和體悟,它考驗的不僅僅是棋力,更是對事物深層規律的洞察力,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都被拓寬瞭不少。
評分這部《正版書籍 圍棋文獻集成(十二)》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那種略帶紋理的米白色,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不像現在很多新書為瞭追求輕薄而犧牲瞭質感。印刷的清晰度也是一流的,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古籍摹印,字跡也清晰可辨,沒有齣現模糊不清或者墨點堆積的情況,這對於精讀和研究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其中的插圖和棋譜部分,套印的精度很高,綫條的粗細變化都能被準確還原,體現瞭齣版社在製作這套集成上的用心。從物理層麵上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能很好地承載那些古老的智慧。每次翻閱時,指尖拂過那些細膩的紙麵,都能讓人産生一種與曆史對話的莊重感,這在數字閱讀時代是難以替代的體驗。這本書的開本也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方便在書桌上攤開研讀,又不會因為過大而顯得笨重,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手腕也不會感到疲憊。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於初學者來說,絕對是一道不小的門檻。它的文字充滿瞭古典韻味和文人氣息,遣詞造句與現代白話文的直接錶達方式有著顯著的區彆。初次接觸時,光是理解那些古奧的術語和拗口的句式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例如,書中對於“善惡之形”的描述,常常使用比興和類比的手法,不像現在直接給齣“這個形狀是好形,那個是壞形”的結論。然而,一旦跨越瞭最初的障礙,那種閱讀的樂趣便會油然而生。它強迫你慢下來,去咀嚼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層含義,這種“慢讀”的體驗,實際上是一種對專注力的重新訓練。當我終於能流暢地領會其中一些精妙的比喻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比解開一個復雜的棋局還要令人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