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围棋文献集成(十二) | 
| 作者 | 王国平 | 
| 定价 | 138.00元 |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54010976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719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棋文化全书”是由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整理的大型棋类丛书。 《围棋文献集成(十二) 待月謻棋谱(外8种)/棋文化全书·围棋全书》,清方浚颐辑,成书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共三编,不分卷,有同治癸酉年秋月作者方浚颐本人所撰序。方氏天资聪颖,自幼习弈,渐与棋局结缘,感慨“吾皖自周先生(按,周萃)后,迄无作者”,“弗获就正于有道”,故辑此棋谱。本谱所录以晚晴湖北国手徐耀文与方浚颐、方伯融间弈局为主,对手数与胜负情况有简要说明。 《围棋文献集成(十二) 待月謻棋谱(外8种)/棋文化全书·围棋全书》文字点校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李泽栋负责,底本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据《围棋天地》2016年第15棋陈祖源、薛志春《清代伪托棋谱辨析》一文考证方濬颐此三部棋谱均有伪托,即拿前人和古代国手已经刊出的棋谱,换上自己的名字。读者当注意辨析。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初看之下似乎有些零散,但细品之下,却能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这大概是早期文献集成的特点吧。它不像现代书籍那样被严格地模块化,而是带着一种“口述历史”的痕迹,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论述并置在一起。比如,某一篇着重讨论了早期定式如何演变,而紧接着的篇章可能就跳跃到了某个特定棋手的个人心得,两者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过渡句,但通过细致的对比,读者可以自行构建出一条清晰的知识演化链条。这种非线性的学习路径,反而迫使我们去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这种“留白”式的引导,对有一定基础的棋手来说,是激活其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材料,它鼓励你质疑、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对围棋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我特别欣赏这部文献集成在“史料还原”上所下的苦功。书中引用的那些古籍原文,很多可能已是孤本或流传稀少,能将它们系统地汇编一堂,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注意到,在某些著名的对局记录旁,附带了大量的考证性注释,比如关于对弈者的身份背景、下子时的环境,甚至于当时流行的对弈礼仪的描述,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棋局本身的意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黑白子,而成为了特定时代文化和人格的载体。通过这些详实的旁注,我仿佛能“听见”当年棋手们落子的声响,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温度和时代的局限性,这远比单纯学习招法更有意思,它将围棋从竞技场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高度。
评分这部《正版书籍 围棋文献集成(十二)》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不像现在很多新书为了追求轻薄而牺牲了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也是一流的,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摹印,字迹也清晰可辨,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者墨点堆积的情况,这对于精读和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其中的插图和棋谱部分,套印的精度很高,线条的粗细变化都能被准确还原,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这套集成上的用心。从物理层面上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能很好地承载那些古老的智慧。每次翻阅时,指尖拂过那些细腻的纸面,都能让人产生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庄重感,这在数字阅读时代是难以替代的体验。这本书的开本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方便在书桌上摊开研读,又不会因为过大而显得笨重,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手腕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才真正沉浸到这本书所展现的那些精深的思想脉络之中。这里的论述方式,与现代围棋教材那种直截了当、效率至上的风格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充满哲理的对话。书中对“局势判断”的探讨,不是简单地列出几个公式或招法,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势”与“形”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气韵的流动和整体的平衡,这种对围棋艺术性的挖掘,在当今快餐式的学习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棋盘上反复推演那些看似“反常识”的布局选择,然后才能领悟到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效率和美感做出的独特权衡。这种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需要耐心去消化和体悟,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棋力,更是对事物深层规律的洞察力,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绝对是一道不小的门槛。它的文字充满了古典韵味和文人气息,遣词造句与现代白话文的直接表达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初次接触时,光是理解那些古奥的术语和拗口的句式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例如,书中对于“善恶之形”的描述,常常使用比兴和类比的手法,不像现在直接给出“这个形状是好形,那个是坏形”的结论。然而,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障碍,那种阅读的乐趣便会油然而生。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慢读”的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对专注力的重新训练。当我终于能流畅地领会其中一些精妙的比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解开一个复杂的棋局还要令人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