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托·勃拉奇尼編著的《音樂術語對照詞典( 原版引進)》是一本以意大利文、英文、中文、德文 、法文五個文種(書中自左至右順序排列)相對照的 音樂術語詞典。內容除常用的錶情用語和速度、力度 術語,還涵蓋瞭各樂器名稱和演奏技法,通俗音樂、 電子音樂詞條,各種音樂麯式體裁、舞蹈名稱等領域 ,並附一百部重要名作的各文種稱呼。本詞典每一個 相同意義的詞條都有一個固定的序列號,全書序列號 排至4245。作為常用的工具書,適閤所有愛樂者和專 業人士使用。
樂器
1.1 弦樂器
1.12 弦樂器·構件及附件
1.13 弦樂器·演奏技巧
1.2 管樂器
1.22 管樂器·構件及附件
1.23 管樂器·演奏技巧
1.3 打擊樂器
1.32 打擊樂器·構件及附件
1.33 打擊樂器·演奏技巧
1.4 鍵盤樂器
1.42 鍵盤樂器·構件及附件
1.43 鍵盤樂器·演奏技巧
1.5 機械樂器
1.6 電子音樂
1.7 人聲
1.72 人聲·歌唱與歌唱技巧
記譜
2.1 速度
2.12 速度·加速
2.13 速度·減速
2.2 力度
2.21 力度·*強
2.22 力度·*弱
2.3 性格與錶情
2.4 其他
樂理
3.1 專用名
3.2 專用名·音符
3.2.1 時值
3.2.2 音程
3.3 體裁與麯式(一)
3.4 體裁與麯式(二)
常用語
4.1 常用語
4.12 常用詞匯
4.2 人體部件
4.52 專業人士
4.3 法語專用術語
4.4 英美專用術語
4.5 通俗音樂
附錄
5.名麯100首
索引
6.外文索引
這本書的質量,從紙張的觸感到裝幀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專業和用心。我一直追求的是那種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工具書,而不是那種流行過一陣子就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這本引進版的詞典恰恰符閤我的要求。它的裝幀堅固,即使經常翻閱,內頁也不會輕易鬆散。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收錄的術語範圍非常全麵,從巴洛剋時期的精細術語到近現代音樂的創新錶達,幾乎涵蓋瞭各個音樂流派的關鍵概念。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一些曆史性術語時,會附帶相關的作麯傢或流派背景介紹,這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變成瞭一次穿越音樂史的探索之旅。這種跨學科的知識串聯,讓音樂的學習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對於嚴肅的音樂學生或者專業的音樂工作者而言,這種詳盡且有深度的資料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我必須稱贊這本書在收錄的廣度上所展現的雄心壯誌。作為一個在音樂領域耕耘多年的從業者,我深知專業術語的更新速度之快,尤其是在當代音樂和電子音樂領域,新的術語層齣不窮。令人欣慰的是,這本詞典的編纂團隊顯然沒有固步自封於傳統的古典音樂範疇。在查閱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瞭許多關於二十世紀後半葉以及當代作麯技法、電子音樂製作相關的專業術語的解釋。這說明編者保持瞭對音樂前沿發展的敏感度,確保瞭詞典的生命力。它不再僅僅是一本迴顧曆史的工具書,更是一本麵嚮未來的參考手冊。擁有這樣一本與時俱進的詞典,讓我感覺自己在麵對新的音樂作品和理論探討時,擁有瞭更強的底氣和更快的理解速度,這對於保持專業敏感度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詞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係統性和邏輯性。很多音樂術語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如果僅僅是孤立地解釋每一個詞匯,學習效果會大打摺扣。而這本詞典在編排上似乎深諳此道,它通過精心的交叉引用和概念的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當我查閱一個關於配器法的術語時,它會自然而然地引導我去迴顧相關的和聲學概念,或者指嚮某個特定時代的演奏風格術語。這種學習路徑的設計,使得知識的吸收不再是碎片化的積纍,而是一種結構化的構建。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頻繁地在多本書之間來迴翻找,這本書本身就提供瞭一個自洽且高效的學習生態係統。對於那些需要建立堅實音樂理論基礎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內部邏輯的嚴密性,是判斷一本工具書是否優秀的決定性因素。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音樂學習者的福音,我從一開始就被它嚴謹的編排和詳盡的解釋所吸引。作為一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經常在閱讀樂理書籍或者欣賞古典音樂時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術語,特彆是那些源自不同語言的詞匯,總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本詞典的引入,簡直是及時雨。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供瞭一個術語的中文對應,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每個術語在不同音樂語境下的細微差彆和曆史演變。我特彆欣賞它在排版上下的功夫,清晰的索引和易於查找的結構,讓我在需要快速查閱時能夠毫不費力。翻閱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我之前隻知其名而未解其義的專業詞匯,在這本書裏都得到瞭生動而準確的闡釋,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音樂視野。它讓我意識到,音樂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每一個術語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技術內涵。這本書的實用性毋庸置疑,對於任何想要係統提升音樂素養的人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對引進版的音樂詞典抱持著一絲謹慎的態度,擔心翻譯的準確性和專業性。然而,這本詞典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譯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們不僅準確地傳達瞭原著的學術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非常巧妙地處理瞭那些在中文語境中沒有完美對應詞匯的專業術語,做到瞭信、達、雅的統一。每一次查閱,我都能感受到翻譯團隊在精準度和流暢性之間所做的精妙平衡。它讓我能夠以更少的認知負擔,去吸收那些原本可能因為晦澀的翻譯而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這種高質量的譯本,極大地降低瞭非英語母語者學習和研究西方音樂理論的門檻。它就像一座橋梁,架設在原著的嚴謹與本地讀者的理解之間,讓深奧的音樂知識得以平易近人,但又不失其應有的專業高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