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
定价:36.00元
作者:伊延波,张建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1228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对于当代设计教育而言,意象造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书包含了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的基础性概念与理论,如意象、思维与视觉、审美、形态与图形、创意、意象造型等。意象造型是学习设计专业的理论性基础知识。能**会将意象造型课程教学的一些研究心得与教学经验渗透在本书中,是编者多年来的愿望。本书编写组的成员伊延波和张建设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研究、积累了各种资料,不断地整理、汲取中外意象思维与创意理论及实践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深化,编写了《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系列应用型规划教材)》。本书针对普通高等教育艺术专业教学而编写,在吸收外经典意象理论合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了意象造型教学的多项实践经验和学生对意象造型的教学需求。
内容提要
《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系列应用型规划教材)》为编者伊延波和张建 设数十年教学和实际设计工作的总结,在内容的编写 上更加注重将理论融入实践案例进行讲解。本书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寻找突破,从技能 方法的讲解转向思维创意的开发,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应用设计的表达能力。
《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系列应用型规划教材)》内容包括意象、思维 与视觉、审美视域、形态与图形、创意解析、意象造 型表达、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案例共七部分。
本书可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 为设计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意象
1.1 关于意象
1.2 意象存在
1.3 意象的分析
1.4 意象与意境
单元训练和作业
第2章 思维与视觉
2.1 思维
2.2 视觉心理
2.3 视觉思维
2.4 视觉语言
单元训练和作业
第3章 审美视域
3.1 审美
3.2 审美主体
3.3 审美意识与审美潜意识
3.4 纵横审美意象
3.5 审美领域
3.6 审美范畴
单元训练和作业
第4章 形态与图形
4.1 形态
4.2 形态的分类
4.3 图形
4.4 图形的传达
单元训练和作业
第5章 创意解析
5.1 创意
5.2 创意思维
5.3 创意的心理分析
5.4 创意与经济
5.5 创意人才的成长路径
单元训练和作业
第6章 意象造型表达
6.1 意象造型
6.2 意象造型的基本元素
6.3 意象表达的思考方法
6.4 造型艺术的心理功能
6.5 意象造型的表现
单元训练和作
第7章 意象思维与创意表达案例
7.1 思维意境
7.2 视觉表达
单元训练和作业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伊延波,女,满族,1962年生于吉林,198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专著有《伊延波设计作品》、《黑白意境·现代装饰画》,主编《广告创意与设计》等规划教材4部,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设计作品100余幅,主持并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各类大奖40余项。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广告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包装设计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它不像那些只聚焦于单一领域的热门书籍,而是像一座枢纽,将许多看似分散的认知模块连接了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那些“隐形桥梁”。比如,当我们讨论到A概念时,作者会不动声色地引用了之前B章节中提及的某个底层逻辑,这种前后呼应和知识的复利效应,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连贯和立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是掌握了一堆零散的技巧,而是拥有了一张更高维度的地图,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对于任何想要建立自己独立思考体系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个更具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分析工具。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比起一些畅销书确实显得更为沉稳内敛,甚至在某些段落里,你会感受到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起初阅读时,我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反复咀嚼一些长句的结构,因为它不允许你走马观花。但正是这种需要“慢下来”的要求,反而培养了一种久违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像这样,全神贯注地去追踪一个复杂的论证链条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精准,用词考究,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动词、每一个修饰语似乎都在为构建精确的语义服务。对于追求精确表达和深刻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文字密度是一种享受,它拒绝浅尝辄止,而是要求你深入到意义的核心去挖掘,这对于提升自身的表达准确性,无疑是极大的裨益。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偏学术或者理论性的书籍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很多打着“深度”旗号的书,读起来却发现只是空洞的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在引入概念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循序渐进,着实令我感到惊喜。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而是从非常贴近生活和实际观察的案例入手,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上耐心引导,先帮你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这种由浅入深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让我能更快地抓住核心思想的脉络。而且,在解释复杂概念时,作者往往会穿插一些历史渊源或者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点,这不仅丰富了内容的维度,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主动的思维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那种带着些许磨砂的触感,立刻就传递出一种“有料”的感觉。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花哨,而是内敛而富有深度的调性,很符合内容本身的严肃性。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选择,印刷出来的文字清晰锐利,墨色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内页的排版,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需要引用图表或公式时,能够清晰地将信息组织起来,逻辑层次分明。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绝非那种赶工草率的作品。光是这本书拿到手能带来的这种物理上的愉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像那些轻薄的快消品,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作品集,让人有翻开细读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工具箱,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在不同的章节中,我发现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思维陷阱”的辨析和“认知偏差”的纠正环节。这部分内容处理得尤其精彩,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却可能存在漏洞的思考路径。举个例子,书中关于“联想的局限性”那一段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立刻想起了自己在过去某个项目收尾时陷入的僵局。作者提供的那些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比如如何解构一个既有概念,如何通过跨界迁移来激活新的连接点,都具有极强的实操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鸡汤”,而是真正能嵌入到我的日常工作流程中,成为一套可以反复应用的分析方法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