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
定價:32.00元
作者:徐大晨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106491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飲食文化的每一步前進,都能在成語中找到印跡。
 【茹毛飲血】“昔者……術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茹毛飲血”反映的正是人類還不會使用火時的飲食狀況,發展至今,這條成語仍用來稱謂濛昧野蠻的牛活狀態。
 【不食人間煙火】而當我們的祖先掌握瞭火以後,“煙火食”立時進入漢語。“不食人間煙火”本指那些被稱為“不食火者”的“夷”、“蠻”等落後民族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演進,這條成語卻與道傢神仙聯係起柬,形容情趣高雅的人與超凡脫俗的生活方式。
 【烹龍炮鳳】文明的進一步發展,烹飪方法更加多樣,菜肴更加美味。
 唐朝李賀的“烹龍炮鳳玉脂泣”,正是極言珍稀名貴美味菜肴的詩句,“烹龍炮鳳”從此留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成龍配套】明清時代,我國的飲食文化已經高度成熟,各種“全席” 脫穎而齣,全羊席、全牛席、全魚席、仝鴨席等,多達幾十種。筵宴的設置講究套路,諸如“四盤六碗”、“三蒸九捫”之類,灑品冷碟、熱炒大菜、飯點茶果具備。清末民初,沒落的八旗子弟,窮睏潦倒,吃窩窩頭尚且難乎為繼,請客時卻仍講究幾個盤子幾個碗,成語“戰龍配套”應運而生。
目錄
總論引食文化與成語
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從生食到熟食
 1.濛昧時期的自然飲食狀態
 2.火的使用
二 雨過天青雲,這般顔色作將來——炊具與餐具
 1.炊具
 2.餐具
 3.廚用器具
三 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豐富的食物原料
 1.糧食類
 2.肉類
 3.蔬菜類
 4.果品類
 5.蛋類
 6.調味品
四 鱸肥菰脆調羹美,麥熟油新作餅香——豐富的食物原料
 1.麵食
 2.粥飯
 3.菜肴
五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綉幕圍香風——筵宴
六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飲食衛生
七 蓋聚物之天美,以養吾之老饕——名人與飲食
八 上堂已瞭各西東,慚愧閉(she)黎飯後鍾——宗教與飲食
 1.佛教
 2.道教
 3.伊斯蘭教
 4.基督教
九 世間萬事不掛口,齒頰盡日留甘香——茶
索引
作者介紹
徐大晨,編輯,1995年畢業於旨都師範大學中文係。70年代初,徐大晨生於北京一個有著濃厚傳統文化背景的知識分子傢庭。長輩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瞭作者對藝文傳媒行業的喜愛與敏感,大學尚未畢業之時就初露頭角,擔任瞭《中國策劃大百科》的編委,並擔綱《中國策劃大
文摘
序言
這本《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我一直對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和那些生動形象的成語都充滿好奇,尤其是當這兩者結閤在一起,那簡直是思想的盛宴。想象一下,在品嘗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時,還能深入瞭解那些與食物息息相關的成語背後的故事、曆史淵源以及它們在不同語境下的妙用,這該是多麼彆緻的學習體驗啊!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經典成語進行抽絲剝繭般的解讀,比如“膾炙人口”是否真的源自烤肉,“杯弓蛇影”又如何與飲食場景聯係起來。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地方特色飲食,並藉此引齣地域性強的成語?或者,它會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成語的演變過程中,飲食文化扮演瞭怎樣的推手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緻的食譜,既有主菜的深刻洞見,也有配菜的生動細節,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夠拓展知識的邊界,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的開篇就讓我充滿期待,仿佛已經聞到瞭字裏行間散發齣的濃鬱文化氣息,以及那份獨屬於中國味道的“齒頰生香”。
評分讀《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樂趣在於它串聯起瞭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或者在古籍中遇到的許多成語,並賦予瞭它們全新的生命力。以前,很多成語我隻是知道意思,但總覺得與現代生活有些距離感。這本書卻像一位淵博的嚮導,帶領我穿越迴瞭古人的餐桌,去體驗他們是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創造齣瞭這些精妙絕倫的錶達方式。書中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解讀,就讓我明白瞭古代文人對“食”的物質和精神層麵的雙重考量;而“飯來張口”則生動地描繪瞭某種生活態度。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觸及瞭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某種特定食材的稀有性如何催生瞭“錦衣玉食”這樣的成語,或者某種烹飪方式的繁復如何體現瞭古代社會的階層差異。整本書的邏輯清晰,論證嚴謹,同時又不失趣味性,讓我沉浸在一種“食”與“言”的雙重體驗之中,仿佛一邊品嘗著古老的滋味,一邊傾聽著曆史的迴響。
評分《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為飲食文化主要體現在菜品的種類、烹飪技巧或者飲食禮儀上,但這本書卻通過成語這個獨特的視角,揭示瞭飲食文化滲透到中國社會方方麵麵的深度。書中對“狼吞虎咽”和“細嚼慢咽”的對比分析,不僅僅是描述瞭兩種用餐方式,更摺射齣古人對於生命節律、人生態度甚至道德修養的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食”與“禮”之間關係的論述,很多成語都與宴飲、待客、節慶等飲食活動緊密相關,反映瞭中國社會人情往來的重要方式。此外,書中還探討瞭一些關於“飢”與“飽”的成語,這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狀態,更是與貧富、理想、滿足感等精神層麵的議題息息相關。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道道精心烹製的文化大餐,每一口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我必須說,《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成語知識的增添。它更像是一次對中國文化根基的一次深度挖掘,而飲食文化,恰恰是中國文化最樸實、最接地氣的載體之一。書中對那些看似與飲食無關的成語,進行瞭令人拍案叫絕的“飲食化”解讀,讓我看到瞭語言的生命力和文化的聯通性。比如,書中對“大快朵頤”的分析,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錶述,更是古代社會對於豐衣足食、生活富足的一種嚮往和描繪。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食”在社會交往、人際關係中扮演角色的探討,許多成語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瞭通過飲食來維係和發展社會關係的重要性。它讓我認識到,成語的背後,不僅僅是詞語的含義,更是韆萬年來中國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曆史變遷的縮影。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更多的成語,更重要的是,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文化深度的視角,去理解和欣賞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齒頰生香:飲食文化與成語》,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視角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介紹成語的書,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將重點放在瞭飲食文化如何深刻地影響並融入瞭成語的形成與傳播。書中對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溯源”工作,不隻是簡單地解釋詞義,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成語誕生的社會曆史背景,特彆是其中涉及到的飲食習俗、烹飪技藝、食材的普及程度等等。例如,書中對“食不言”和“食言”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成語,從古代的餐桌禮儀和誠實守信的社會觀念齣發,進行瞭精闢的闡述,讓我對這兩個成語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關於古代食材的描述,以及它們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從而解釋瞭為何某些食材或飲食方式會成為成語的載體。這種“以食為媒”的解讀方式,讓原本枯燥的成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瞭中華飲食文化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曆史、倫理和智慧的文化符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