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
:39.50元
售价:26.9元,便宜12.6元,折扣68
作者:赖天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040221688
字数:400000
页码:3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5.725kg
1979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即“扬州会议”)的召开与《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为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吹响了号角。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的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全国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既是坦荡的.又是艰辛的。在这一改革进程中,笔者曾为《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中国教育报》等撰写过一些卷首、编辑部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及学术争鸣与评论文章,大多是针对当时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主要倾向而写的.这里选编若干,虽是星星点点,甚至有的似乎已是时过境迁,有的由于矫枉而过正,但这多少也还能为我们回眸学校体育的改革历程,反思学校体育改革的这段历史,提供一点蛛丝马迹。
收录在这本文集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都是对当时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评述。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卷首,编辑部文章及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刊出的。另有一小部分文章刊登在《体育教学》杂志与《中国教育报》上。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关心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广大读者所熟悉的。
赖天德,1937年生,笔名夏峰、夏雪、闻昕、司云,福建省上杭县人。编审。历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
我是在一个关于教育体制深层变革的研讨会上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其中的某些核心观点,我便立刻找来拜读。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严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或口号,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拥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穿透那些表面的政策话语,直达教育实践的肌理深处。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需要反复咀嚼那些论证的环节点——它们之间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事实、梳理脉络,最终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这种沉稳的学术姿态,让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信服于其推导过程的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墨色沉稳而不失雅致,那种老派的学术书籍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仿佛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段凝固的时光切片。装帧上的用心,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内容上也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的。内页的纸张选择偏暖色调,对于长时间阅读非常友好,减少了视觉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啃读专业著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松弛有度,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引文,也能清晰地呈现出来,阅读起来毫不费力,显示出出版方对知识呈现的尊重。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无疑为阅读体验定下了高基调,让人从接触之初就对其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觉得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细细品味的力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读者,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时间维度上的处理方式。它并非简单地聚焦于某个时间断点进行分析,而是将改革的历程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通过追溯过去几十年间,不同时期思潮的涌动如何影响了体育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下困境的全新视角。它没有批判或褒奖,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记录和理解“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种全景式的历史扫描,让我对当前体育改革中的一些“顽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意识到它们并非一蹴而就的产物,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是许多只关注当下热点评论所不具备的宝贵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于个体经验和制度框架之间张力的探讨。很多教育改革的著作往往聚焦于宏观制度的顶层设计,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改革浪潮下,一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们的真实感受和应对策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观挣扎”——比如一个坚持传统教学法的老师如何在新标准下如履薄冰,或者一个渴望全面发展的学生如何在应试压力下艰难平衡体育锻炼。这些生动的侧面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改革复杂性的认识。它提醒我们,任何宏大的变革最终都要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体身上落地生根,这种对“人”的关注,让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温度,使其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时代速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描摹与冷峻的社会科学分析于一体。初读时,我有些惊讶于作者能够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宏观政策分析,写得如此富有画面感。比如,在描述某个历史阶段的体育教学场景时,作者笔下的描述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操场之上,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时代特有的氛围和集体情绪。但紧接着,这种感性的描述又会迅速被精确的术语和数据分析所取代,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这种文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许多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的弊端。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让那些对教育改革有热情但可能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同时又不失给专业人士以深刻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