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咏春黐手对练
定价:28.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舒建臣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38160574
字数:3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作者继《咏春三套拳法》出版的又一力作,与本书同步出版的还有《咏春木人桩法》《咏春搏击术精粹》,更加系统地介绍了学习咏春拳的技术和方法,可供其他武技武道、南拳术、截拳道、散打引用参考或借鉴。
《咏春三套拳法》(小念头、标指、寻桥)中阐述拳脚攻守动作、路线、位置、角度等。这三套拳能清楚了解咏春拳的目的及练习的意义,训练咏春拳散打搏击实战上正确的理论观念及实战的根基。真正的向搏击实战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过渡在黐手训练中,种种练习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据咏春拳三套拳的理论要求及方法训练形成。黐手对练是锻炼咏春拳攻防实战中两手(及两脚)的触觉反应和应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知对手下一动作的能力,因而是咏春拳以“近战”的辩证理论和“无招胜有招”为核心的快速打人取胜的入门训练,也是过渡到咏春拳散打(搏击)中的重要训练。在咏春三套拳法中,主要介绍佛山及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拳法,这里在黐手对练法中,同样收录了广泛流传的佛山正统咏春拳黐手及演变的叶系咏春黐手,以供参考。黐手对练,不只是咏春训练的内容,部分内容也适合南拳术的一些练法,或者截拳道中的练法。
舒建臣,中国武术家。现居广东深圳。主编有《截拳道入门系列》、《咏春拳系列》。著有《咏春三套拳法》、《截拳道》、《截拳道短棍技法》、《中国散打系列丛书》、《咏春拳学系列》、《佛山咏春拳系列丛书》、《擒拿解脱反擒拿》《中国擒拿术》等等。
舒建臣,生于中国北方武术之乡,随名师习南北拳术,入散打队。对咏春拳及截拳道有独到见解,其拳学思想深受众多习武者的喜爱。
舒建臣是我国的武术技击家。对咏春拳、截拳道贡献功不可没。舒建臣著述数本武术类专著,并在中外出版传播,受到中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其作品并被其它同类作品借鉴和引用。
与市面上其他侧重于展示高难度套路或炫技场面的武术书籍不同,这本书的风格是极其内敛和务实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耐心而又循序渐进地帮你纠正每一个小错误。它没有过分渲染咏春的“神秘性”,反而将其拆解为一套可以被理性理解和系统训练的工程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黐手中的听感”的描述。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如何通过指尖和手臂的接触面积变化,来“听取”对方的意图,而不是仅仅依赖视觉判断。这在实战中是决定性的优势。他强调,真正的黐手不是两个人互相僵持推搡,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平衡信息交换。书中还特别辟出了一章,专门讲解如何调整呼吸来配合黐手节奏,这一点很多其他书籍都忽略了。当我按照书中建议调整呼吸频率后,我发现自己的耐力和控制力明显增强,不再容易因为过度发力而气喘吁吁,这让训练变得更持久、更有效率。
评分这本拳谱的图解和文字描述简直是武术教学的典范!我一直觉得传统武术的精髓很难通过书面文字完全传达,尤其是像咏春这种讲究寸劲和黏连的发力方式,更是需要实操的演示。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图示清晰得仿佛能直接看到师傅在你面前示范。每一个动作的起手式、过渡、收势,甚至是身体重心的细微转移,都被分解得极其到位。拿“日字冲拳”那一章节来说吧,它不仅展示了拳头的轨迹,更深入解析了肘部的内旋和顶劲的配合,这对于初学者避免养成“死架子”至关重要的坏习惯,提供了清晰的修正路径。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核心概念时,引用的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哲理的比喻,比如“如流水般顺畅”、“似棉花般吸力”,这些描述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了黐手练习中那种“不丢不顶,不进不退”的境界。书中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考究,留白得当,让人在学习时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专注感。对于我这种常年摸索却不得要领的习武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对咏春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这让我在阅读和练习时有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要知道,武术书籍如果印制粗糙,图示模糊不清,那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为看不清细节而学错动作。但这本册子拿在手里,手感厚实,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需要放大观察关节角度的细节图,也毫发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严谨性,他似乎深知习武者的需求——练习是常态,翻阅是辅助。因此,书页的韧性很好,即便是沾上一点汗渍,也容易清理,不会轻易损坏。这种对细节的重视,恰恰反映了咏春武术本身对精确性的追求。当我把这本书放在练习垫边时,它不仅仅是一个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个沉稳的伙伴,它的存在本身就带有一种让人平静和专注的力量。对于那些注重工具品质的武者来说,光是这份用心制作的诚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咏春的精髓并不在于那些快速的拳头运动,而在于“中线”和“结构”的稳定与控制。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在黐手时,即便是最简单的“寻桥”动作,也必须以稳固的马步为基础,如同大树扎根于大地。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图表方式,展示了当身体结构不稳固时,即使力量再大也会被轻易瓦解的过程。这对我这种以前过度追求速度和力量的练习者来说,是一个醍醐灌顶的警示。它让我学会了“慢下来”去感受发力的“来源”,而不是“终点”。书中对咏春拳理中“刚柔相济”的阐释也极其到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刚要柔”,而是给出了具体的“何时刚,何时柔”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往往与对手力量的向量和角度变化直接挂钩。读完此书,我不再是单纯地在“打招式”,而是开始真正地在“运用体系”,这是一种质的飞跃,非常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咏春技术内核的武友。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许多咏拳流派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的招式模仿上。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招式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运动感知”的深度指南。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历史渊源或是门派之争的陈词滥调,而是直接切入练习的核心——如何让身体自然地“知道”该如何反应。比如,在阐述小念头和标指的运用时,作者没有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着重强调了神经反射和肌肉记忆的培养。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进行那些看似枯燥的“定点摸靶”练习,起初还觉得效果不大,但坚持了半个月后,我惊喜地发现,在与伙伴对练时,我的反应速度和近身控制力有了质的飞跃。我的反应不再是靠大脑思考“我要打哪里”,而是身体本能地“已经被引导到那个位置”。这种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在这本书里被巧妙地构建起来,它引导的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如何感受”你身体里发生的每一点微小变化。这对于追求实战效率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