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徐元勇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53908 |
| 出版年份: | 2015年9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77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0元 |
| 实际重量: | 0.358 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编辑
徐元勇主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在反思一些前人编写利弊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编写思想的改进和史实内容的调整。对于音乐文献史料、文物进行了新的甄选。在前人史料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注入了编者对于史料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调整了官方可信史料的使用力度,并增加了野史笔记音乐史料的分量。
章 远古、夏、商时期
楔子
节 音乐种类与作品
一乐歌
二乐舞
第二节 乐人
一创作
二表演
三理论
第三节 乐器
一打击乐器
二吹管乐器
三丝弦乐器
第四节 乐律与乐学
一早期音阶的确立
二十二律的雏形
附:江苏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的东夷之地
一乐歌
二乐舞
三乐器
本章习题
……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六章 宋、元时期
第七章 明、清时期
附录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音乐史》在前人史料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史料史实与现实事物相比较;对中国明清以前的音乐种类与作品、乐人、乐器、乐律与乐学作了详尽的梳理和归纳,并依据笔者多年研究心得阐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音乐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史》每一章后面还附有江苏古代音乐史的史料,以供研究参考之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翔实,论证严谨,体例新颖,可供从事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人员及高校相关的学生使用。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著作,光是名字就透露出一种厚重与权威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古代的丝竹管弦、宫廷雅乐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流淌千年的旋律里,藏着一个时代的精魂与审美。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都相当不错,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从宏观的时代脉络梳理,到对具体乐器形制、乐律制度的细致考证,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跨学科视角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比如将音乐与当时的礼制、哲学思想相结合进行阐释,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完整映照出一个古代社会文化生态的切面。初读之下,便觉如入宝山,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种对知识的尊重感和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堆砌或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和对史料的审慎态度。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音乐起源和乐器演变问题时,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非常公正地呈现了不同的学说及其支撑的论据,并且提出了自己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这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应有的谦逊与严谨。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同时也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接纳和质疑。特别是对一些失传乐器的追溯过程,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那种通过碎片化信息进行重建的智力挑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它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快速读完的消遣读物,而是值得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和思想库。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例如,初读时可能只关注了旋律的演变,但当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回头看,便会注意到其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定位的微妙变化,那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投射。这本书的编译质量非常精良,注释详实,索引清晰,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让人们可以沿着这条清晰的脉络,去探索中国古代音乐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绝对是音乐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担心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历史书籍会显得过于晦涩,阅读起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却做得极其到位,语言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没有过多地使用让人望而却步的术语堆砌。读到关于唐代燕乐变迁的那一章时,那种强烈的画面感简直要冲破纸张的束缚。作者巧妙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出土文物中的图像信息与音乐理论结合起来,描绘出盛唐音乐的开放与融合之态。这不只是一本记录史实的书,更像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的工具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古典音乐”,其根源是多么的深厚与多元,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关于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即便是像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引导式”的写作手法,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那个遥远的音乐世界。例如,在论述周代雅乐的构建时,作者没有简单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对“礼”与“乐”关系的深入剖析,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音乐功能性的演变。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音乐是如何成为社会结构一部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其中对乐谱的还原和推测部分,那些古老的符号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人不禁想象千年前的演奏场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人沉醉良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