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中国古代音乐史徐元勇东南大学出版社9787564153908

正版全新中国古代音乐史徐元勇东南大学出版社97875641539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元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徐元勇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9787564153908
  • 古代音乐
  • 音乐文化
  • 历史
  • 文化艺术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3908
商品编码:29684789354
页数:277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丛书名:  
作者/主编:  徐元勇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4153908
出版年份:     2015年9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277
开本:  16
图书定价:  40
实际重量: 0.358 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

徐元勇主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在反思一些前人编写利弊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编写思想的改进和史实内容的调整。对于音乐文献史料、文物进行了新的甄选。在前人史料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注入了编者对于史料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调整了官方可信史料的使用力度,并增加了野史笔记音乐史料的分量。



章 远古、夏、商时期
楔子
节 音乐种类与作品
一乐歌
二乐舞
第二节 乐人
一创作
二表演
三理论
第三节 乐器
一打击乐器
二吹管乐器
三丝弦乐器
第四节 乐律与乐学
一早期音阶的确立
二十二律的雏形
附:江苏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的东夷之地
一乐歌
二乐舞
三乐器
本章习题
……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六章 宋、元时期
第七章 明、清时期
附录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音乐史》在前人史料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史料史实与现实事物相比较;对中国明清以前的音乐种类与作品、乐人、乐器、乐律与乐学作了详尽的梳理和归纳,并依据笔者多年研究心得阐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音乐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史》每一章后面还附有江苏古代音乐史的史料,以供研究参考之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史料翔实,论证严谨,体例新颖,可供从事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人员及高校相关的学生使用。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本名为《丝竹管弦话古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变与审美》的图书简介。 --- 丝竹管弦话古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变与审美 一本探寻华夏乐章千年脉络的深度之作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独特的音乐传统之一。从远古的茅屋篝火旁传来的原始吟唱,到宫廷庙堂上庄严肃穆的雅乐,再到市井巷陌间热烈奔放的民间曲艺,声声入耳,曲曲传情,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审美情趣。《丝竹管弦话古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变与审美》正是一部致力于梳理、剖析并重构这一宏大音乐史诗的权威性著作。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考古。它将中国传统音乐视为一面映照社会变迁、哲学思想、礼仪制度与民间生活变迁的多棱镜,力求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表现形式。 卷一:溯源与奠基——先秦乐律的哲学意蕴 本书伊始,便将读者带回先秦的混沌与秩序构建之时。详细考证了《礼记》《周礼》中关于“礼乐文明”的构建思想。乐,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我们探讨了“五音”、“十二律”的产生,不仅仅是声学上的进步,更是对宇宙观、阴阳五行学说的具象化表达。 特别聚焦于雅乐的定型。从黄帝、尧舜禹时代的传说中提炼出可考证的音乐实践,解析了宗庙祭祀、朝会典礼中,编钟、编磬、磬、埙等乐器的组合方式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论证了音乐在塑造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卷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世古籍的交叉比对,还原了那个“金声玉振”的时代图景。 卷二:融合与转型——汉魏隋唐的乐律革新与异域影响 秦汉统一带来的广阔疆域,使得中国音乐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与内部整合。本书细致剖析了汉代“丝竹乐”的兴起,并探讨了“相和乐”、“清商乐”等宫廷音乐体制的运作。重点分析了音乐从单纯的“礼器”向“娱器”转化的社会心理基础。 本书用大量篇幅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梵呗)的传入及其对本土音乐形式的冲击与滋养。随后,笔锋转向盛唐。唐代,无疑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代。我们深入剖析了燕乐的繁荣,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何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从霓裳羽衣曲的精妙结构,到燕乐的“散乐”、“坐部伎”、“立部伎”的分野,再到梨园制度的创立,本书力求全面展现唐代音乐在技术、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巅峰成就,并探讨了胡乐(如龟兹乐、疏勒乐)如何被本土化改造,成为大唐乐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卷三:精工与内敛——宋元明清的音乐分化与专业化 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文人阶层的崛起,促使音乐的重心从宫廷转向市井和文人雅集。本书探讨了词乐的成熟,词牌与曲牌的结合,是如何将音乐与文学创作推向新的高度。宋代的“教坊”与“梨园”制度的沿袭,以及对民间俗乐的吸收,构成了宋代音乐多元并存的格局。 元代的戏曲革命,是本书着墨的重点。元杂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音乐进入一个以“曲”为主导的时代。本书详细解析了“衬字”、“板式”的严格规范,以及“曲牌”如何成为不同剧目间共享的音乐模板,体现了高度的音乐组织性。 明清时期,音乐的地域性与专业性进一步凸显。昆曲的“水磨腔”,以其细腻委婉、注重气息控制的特点,成为高度程式化和精致化的典范,本书分析了其在声腔处理、伴奏配器上的严谨性。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南戏、弋阳腔等地方声腔的崛起,以及民间器乐合奏(如十番锣鼓)的成熟,展现了音乐体系向地方和民间渗透的趋势。 卷四:器物与传承——乐器演变中的技术美学 音乐的载体是乐器,本书用专门的章节来描绘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化史。我们不仅描述了古琴的“七弦”哲学、其演奏技法“十六法”的精微之处,更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士大夫文化中的精神地位。 从竹制管乐器(箫、笛、筚篥)的音色特点,到弹拨乐器(琵琶、古筝)的指法演变,再到打击乐器(铙、鼓)在不同场合的功能差异,本书对主要乐器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技术剖析。特别对比了早期形制与成熟期的形制变化,如琵琶从曲项到直项的转变,体现了音乐审美对器物结构的反向驱动力。 结语:传统的回响与当代的对话 最后,本书着眼于传统音乐在近现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不回避传统音乐在现当代传播中的困境,但更强调其核心价值——那种超越具体音符,直指人心的东方哲学韵味和审美意境。 《丝竹管弦话古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变与审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脉络梳理和丰富的案例支撑,为所有热爱中华文化、渴望理解中国音乐深层精神内核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导览图。它不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关于时间、精神与美学如何在中国声音中交织的史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亲耳聆听到自远古走来的,那穿越千年的悠扬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著作,光是名字就透露出一种厚重与权威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古代的丝竹管弦、宫廷雅乐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流淌千年的旋律里,藏着一个时代的精魂与审美。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都相当不错,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从宏观的时代脉络梳理,到对具体乐器形制、乐律制度的细致考证,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跨学科视角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比如将音乐与当时的礼制、哲学思想相结合进行阐释,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完整映照出一个古代社会文化生态的切面。初读之下,便觉如入宝山,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种对知识的尊重感和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堆砌或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和对史料的审慎态度。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音乐起源和乐器演变问题时,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非常公正地呈现了不同的学说及其支撑的论据,并且提出了自己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这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应有的谦逊与严谨。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同时也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接纳和质疑。特别是对一些失传乐器的追溯过程,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那种通过碎片化信息进行重建的智力挑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它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快速读完的消遣读物,而是值得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和思想库。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例如,初读时可能只关注了旋律的演变,但当沉淀一段时间后再回头看,便会注意到其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定位的微妙变化,那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投射。这本书的编译质量非常精良,注释详实,索引清晰,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让人们可以沿着这条清晰的脉络,去探索中国古代音乐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绝对是音乐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担心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历史书籍会显得过于晦涩,阅读起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却做得极其到位,语言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没有过多地使用让人望而却步的术语堆砌。读到关于唐代燕乐变迁的那一章时,那种强烈的画面感简直要冲破纸张的束缚。作者巧妙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出土文物中的图像信息与音乐理论结合起来,描绘出盛唐音乐的开放与融合之态。这不只是一本记录史实的书,更像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的工具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古典音乐”,其根源是多么的深厚与多元,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关于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即便是像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引导式”的写作手法,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那个遥远的音乐世界。例如,在论述周代雅乐的构建时,作者没有简单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对“礼”与“乐”关系的深入剖析,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音乐功能性的演变。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音乐是如何成为社会结构一部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其中对乐谱的还原和推测部分,那些古老的符号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人不禁想象千年前的演奏场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人沉醉良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