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合唱艺术 |
| 丛书名: | 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丛书 |
| 作者/主编: | 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1884 |
| 出版年份: | 2008年11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22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9元 |
| 实际重量: | 0.358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部分 合唱艺术发展概述
一、西方合唱艺术的源流
(一)西方合唱的萌发、奠基与形成
(二)西方合唱艺术的成熟与发展
(三)西方合唱艺术的现代转型
二、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概略
(一)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国合唱
(二)2D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合唱
(三)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中国合唱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合唱
第二部分 合唱艺术特征与合唱训练
一、合唱的类别
(一)同声合唱类
(二)混声合唱类
(三)无伴奏合唱
二、合唱的表演形态
(一)合唱音乐会
(二)交响合唱音乐会
(三)歌剧中的合唱
(四)文艺晚会中的合唱
(五)合唱比赛
三、合唱的声音特点
(一)群体人声的音色
(二)群体人声的音量
(三)混声合唱人声的音域
(四)群体人声的音值(音长)
(五)群体人声的重叠
四、合唱的演唱特质
(一)合唱的同一性
(二)合唱的配合
(三)合唱的临场发挥
五、合唱的声音训练
(一)呼吸与发声
(二)共鸣
(三)音准训练
(四)节奏训练
(五)合唱的咬字与吐字
(六)协调性训练
第三部分 聆听赏析与演唱实践
一、聆听与赏析
(一)中国合唱作品简析
(二)外国合唱作品简析
二、演唱实践作品(提供曲谱)
垦春泥
在太行山上
半个月亮爬上来
牧歌
阿拉木汗
阳关三叠
大漠之夜
雨后彩虹
嘎哦丽泰
William Byrd: Ave verum corpus
Thomas Tallis: If ye love me
Monteverdi: Ecco mormorar l'onde
Orlando Gibbons: The silver swan
Palestrina: Hosanna in excelsis
Thomas Morley: April is in my Mistress' face
Orlando di Lasso: Matona, lovely maiden
Maurice Durufle: Ubi caritas
John Rutter: The music's always there with you
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而编写,其主要特点是:知识性与实践性,西方合唱与中国合唱,传统与现代合唱三个相结合原则。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合唱艺术的源流、合唱特征和声音训练以及聆听欣赏与演唱实践。部分内容为中西方合唱的历史发展概述,其知识较为全面和。第二部分则突出合唱的训练与实践,它从简单的站姿到声部的融合度练习,由浅及深,应用性、操作性强。第三部分是突出作品演唱与聆听,介绍和赏析中外各种合唱体裁和大型合唱作品,中外作品18首进行演唱实践,使大学生真切地体验合唱音乐的美。
合唱是一种神奇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具有大众性、参与性的艺术,无论是西方初的教学合唱还是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还有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中国合唱,无不展现出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那或空灵缥缈或兽交或激昂奋进或神秘忧郁的旋律,无不使人心醉神迷、回味无穷。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更多体现在了它对合唱团管理和排练组织效率提升上的贡献。过去我们排练总是在一些琐碎的技术问题上耗费大量时间,但这本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讨论了高效排练的“时间艺术”。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问题聚焦法”,即在有限的排练时间内,如何快速定位并解决当前排练中最核心的三个音乐问题。这套方法论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我把它引入我们团后,原本需要一周才能解决的某个段落,现在两天就能定稿,极大地鼓舞了团员们的士气。此外,它对合唱团的心理建设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如何处理团员之间的声部竞争心理,如何通过科学的反馈机制增强团员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贴心,仿佛作者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团长,深知我们在排练中会遇到的所有困境,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用性极强。
评分这本书的纸质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令人赞叹。厚实的书页,清晰的字体,以及大量的乐谱示例,都体现了出版社对专业书籍应有水准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图示和表格清晰明了,尤其是那些关于发声器官工作原理的解剖图,配合文字说明,让我对气息支持和共鸣调节的生理机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对我自己进行气息训练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我过去总觉得气息支撑是“感觉”层面的东西,难以捉摸,但通过书中对横膈膜、肋骨和声带协调工作的详细描述,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自己发声时的内部构造。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生理学和声学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解读它们,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与我们身体的每一次振动息息相关。可以说,这是一本集学术严谨性、实践指导性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宝典,我非常庆幸能将它收入我的音乐资料库。
评分这本关于合唱艺术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音乐充满热情又苦于找不到系统学习方法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动的实例所吸引。作者在阐述和声学原理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语言,而是巧妙地结合了不同时期合唱作品的分析,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特别是关于合唱织体和声部分配的章节,讲解得极其细致入微,对于我之前一直困惑的“为什么有些合唱团的声音听起来就是比别的更饱满、更有层次感”的问题,这本书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声部平衡的探讨,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笼统描述,这里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性建议,比如如何调整女高音的穿透力而不至于盖过其他声部,或者如何让男中音的声音更具烘托感。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立刻尝试在自己参与的合唱团进行调整,效果立竿见影,连指挥都对我们的声音变化感到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耳边细细指导,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是一次收获。
评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合唱经验的声乐爱好者,我阅览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美学和技术层面达到如此完美的平衡。它对合唱音色的分析达到了近乎哲学的高度。作者对“声音的色彩学”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我对如何塑造一个特定风格的合唱团声音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在处理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如何通过控制气流的细腻度和共鸣腔体的形状,来模拟出那种清澈、透明的音色,而不是用现代合唱的厚重感去覆盖一切。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合唱风格的演变也有深入的梳理,这对于理解作曲家的意图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严谨性,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一手资料的引用,让这本书的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唱,更是教你如何去“听”和“理解”合唱艺术的深层含义,非常适合希望从“歌唱者”跃升为“诠释者”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理论性这么强的书有点望而却步,毕竟我更偏向于实践操作。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头扎进术语海洋的书。第一部分的基础知识铺垫得非常扎实,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合唱指挥技巧的部分。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要控制节奏”这种大白话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指挥的身体语言与音乐情感的传达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手势的力量感和柔和度,比如“指挥的手臂应该像河流一样,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我尝试在日常排练中刻意去练习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细微的手部动作和眼神交流,发现这不仅提升了我的指挥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它让团员们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现在,我们的排练效率高了,音乐处理也更具灵性了,这都得益于这本书提供的这些高屋建瓴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