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指挥基础教程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胡立谭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0984 |
| 出版年份: | 2005年4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12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实际重量: | 58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指挥基础教程》由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前言
章关于指挥的常识
一、指挥法的概念
二、指挥的任务
三、做一名指挥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指挥图式及基本姿势
一、指挥图式
二、基本姿势
三、击拍动作的基本要领
四、击拍动作的练习方法
第三章指挥图式剖析
一、指挥动作轨迹的构成及其作用
二、关于加速与减速
第四章指挥的基本技巧
一、预备动作
二、预备拍
三、收拍
四、并拍
五、分拍
六、强、弱与渐强、渐弱的指挥方法
七、渐慢与渐快的指挥方法
八、指挥棒的表现力
第五章击拍的特殊技巧
一、预示
二、主动拍与被动拍
三、死拍子
四、划拍子
五、先入法
六、附点节奏的指挥技巧
七、三连音的指挥方法
八、两段敲击法
九、双手的配合
十、指挥动作的设计
第六章 多声部音乐的指挥法
一、人体其他部位的功用
二、指挥拍点高度
三、示意各声部先后进入的指挥方法
四、示意各声部相继收束的指挥技巧
五、复调音乐的指挥原则
第七章不同音乐情绪的指挥动作语言
一、表达节奏活力强的旋律的指挥手势
二、表达安静、平稳的音乐的指挥要领
三、表达流畅性旋律的指挥手势
四、表达抒情性旋律的指挥要领
五、表达宽厚、沉重的旋律的指挥动作
六、表达配器浓淡、乐器音色的指挥手势特点
七、表达其他音乐情绪的指挥动作
第八章乐队训练的一般知识
一、整齐
二、音准
三、平衡
四、融合
五、统一
第九章合唱队的训练
一、合唱状态
二、呼吸训练
三、发声训练
四、共鸣训练
五、字音的训练
第十章合唱曲的改编处理
一、变换音色演唱
二、加写二声部成为二部合唱
三、改编为四部合唱
四、领、合唱
五、轮唱
六、和弦衬托
七、加写复调
八、转调及换调
九、加写前奏、引子
附录一指挥法发展简介
一、早期意义上指挥棒的运用
二、键盘乐器指挥
三、用小提琴弓子的指挥法
四、指挥棒的再度使用
五、现代指挥艺术的开创者
六、无指挥乐团
附录二指挥家简介
一、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二、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三、赫伯特?冯?卡拉扬
附录三课堂教学实践合唱曲
(简谱)
1.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合唱)
2.长江之歌
3.大海啊,故乡
4.东方之珠
5.飞来的花瓣
6.过雪山草地
7.黄水谣
8.茉莉花(童声合唱)
9.七律?长征
10.四渡赤水出奇兵
11.十送红军(无伴奏合唱)
12.乌苏里船歌
13.小河淌水(无伴奏合唱)
14.红河谷
15.红莓花儿开(女声合唱)
16.缆 车
17.天 鹅
18.雪绒花
(五线谱)
19.阿拉木汗
20.保卫黄河
21.阳关三叠
22.渔光曲(女声合唱)
2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24.沁园春?雪
25.在银色的月光下(无伴奏合唱)
26.走进新时代
27.祖国颂
28.祖国,慈祥的母亲
28.祝酒歌
30.乘着歌声的翅膀(女声合唱)
31.一片丹心(女声合唱)
32.蓝色多瑙河
33.老人河(男声合唱)
34.猎人合唱(男声合唱)
35.梦幻曲(无伴奏女声合唱)
主要参考书目
《指挥基础教程》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指挥的常识、指挥图式及基本姿势、指挥图式剖析、指挥的基本技巧、击拍的特殊技巧、多声部音乐的指挥法、不同音乐情绪的指挥动作语言、乐队训练的一般知识、合唱队的训练、合唱曲的改编处理等。
《指挥基础教程》不仅适用于音乐教育,也适用于音乐院校器乐学生,并可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教材使用。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近乎“冷峻”的学院派作风。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极为凝练,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乐谱符号,几乎没有多余的、煽情的描述,直击要害。它更像是一本高级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排练效率”的那一章,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准的预先准备,将一次排练中无效的等待时间降到最低,这对于资源有限的业余乐团指导来说,简直是宝贵的经验之谈。书中引用的案例多来自德奥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这或许会让一些偏爱近现代音乐的读者觉得略显保守,但从训练基本功的角度来看,这种聚焦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只有将海顿和莫扎特处理得当,才能真正理解后世作品的结构基础。唯一的遗憾是,由于篇幅所限,对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复调和节奏实验性作品的指挥技巧涉及相对有限,但考虑到它作为“基础教程”的定位,这种取舍是可以理解的。它要求读者带着极高的专注力去阅读,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思维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对于需要大量视觉辅助的音乐学习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我指的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手部动作插图,它们不是简单的线描,而是结合了三维透视的专业图解,精确地展示了腕部、肘部和躯干如何协同工作,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强度和节奏型。特别是关于“挥洒自如的弱音处理”一节,书中通过对比不同角度的手腕角度,清晰地揭示了如何通过微小的幅度变化来控制乐团的音量,避免了指挥家们常犯的“力度与幅度成正比”的错误。此外,书中的排版设计也极其考究,大量的留白使得复杂的图表和文字信息不会相互干扰,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相比那些将所有知识点堆砌在一起的教材,这本书明显注重了信息层级的划分,使得重点突出,次要内容则通过脚注或附录的形式加以补充,体现了极高的出版水准。
评分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迅速获得“魔法”般指挥技巧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捷径。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调“理解先于执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排练心理学”的内容,它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不同乐器组的固有偏见和情绪反应,并据此调整指挥语言的策略。例如,书中建议,在处理弦乐时应多用鼓励性的、强调线条的语言,而在处理铜管时则需要更明确、更具建筑感的指令。这种对不同乐器组“个性”的尊重和分析,是许多技术教程中常常忽略的“人情味”。这本书的论述是建立在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之上的,充满了对音乐家群体状态的深刻洞察。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对指挥艺术的敬畏之心更深了,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指挥艺术,是对无数复杂变量进行精确而又富有情感的控制,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自我批判和对音乐本质的终极探求。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读者的先决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它并非为音乐“小白”准备的入门读物,而是面向那些已经掌握了基本乐理和一定演奏经验的学习者。书中对和声分析、对位法的理解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并直接跳转到如何在指挥中体现这些复杂的音乐结构。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啃完了关于“结构性重音”的章节,它要求指挥者不仅要听到表面的旋律线条,更要洞察作曲家如何在多个声部中设置了支撑整个乐章的“骨架”。这种深度的挖掘,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过去听过的许多音乐会录音,并反思自己在理解作品整体架构上的不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学术化,甚至带有一点哲学思辨的色彩,探讨了“时间感”在音乐流动中的本体论意义。它挑战的不是你的手指灵活度,而是你的思想深度,让你从一个单纯的执行者,努力蜕变为一个有洞察力的阐释者。
评分这本关于交响乐团指挥的教材,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初翻目录,便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从最基础的节拍划分、预备拍的讲解,到复杂的管弦乐配器法和不同时期作曲风格的把握,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尤其欣赏它对“乐队语言”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指挥手势图例和录音示范的文字描述,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例如,书中对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乐章处理差异,不仅仅停留在速度和力度上,更是深入到对音乐内在“呼吸感”的塑造,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仿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指挥大师,坐在你身边,耐心而又坚定地指导你如何与乐团进行有效的“对话”,让你明白,指挥不仅仅是举着指挥棒喊“快点”或“慢点”那么简单,而是一门融合了心理学、物理学和美学的复杂艺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每一个渴望站在指挥台上的年轻人,都能找到通往专业殿堂的第一块踏脚石,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的肤浅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