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民族音乐概要 |
| 丛书名: |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 |
| 作者/主编: | 雷维模著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5318 |
| 出版年份: | 2009年9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34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6元 |
| 实际重量: | 0.62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序一
序二
章 总述
节 传统音乐的基本属性
一、四大类传统音乐的关系
二、传统音乐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调式特征
二、结构特征
三、南北音乐风格特征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体系
一、中国音乐体系
二、欧洲音乐体系
三、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第四节 学习民族音乐的意义
第二章 民歌
节 概述
一、民歌的定义及起源
二、民歌的历史发展概略
三、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四、民歌的社会价值
五、民歌的艺术特征
六、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第二节 号子
一、概述
二、号子的种类及作品简介
三、号子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山歌
一、概述
二、山歌的歌种及作品简介
三、山歌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小调
一、概述
二、小调的种类及作品简介
三、小调的艺术特征
第五节 少数民族民歌
一、概述
二、少数民族民歌简介
三、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第三章 民间歌舞音乐
节 概述
一、民间歌舞音乐的定义及分类
二、民间歌舞的发展概略
三、民间歌舞音乐的特征
第二节 汉族民间歌舞及其音乐
一、秧歌
二、花灯
三、采茶
四、花鼓灯与跑旱船
第三节 少数民族歌舞及其音乐
一、维吾尔族歌舞
二、藏族歌舞
三、朝鲜族歌舞
四、蒙古族歌舞
五、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结构
第四章 说唱音乐
节 概述
一、说唱艺术的定义
二、说唱艺术的历史发展概略
三、说唱音乐的唱腔结构与伴奏
四、说唱音乐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鼓词类曲种
一、鼓词概况
二、京韵大鼓
第三节 弹词类曲种
一、弹词概况
二、苏州弹词
第四节 牌子曲类曲种
一、曲种概况
二、四川清音
第五节 山东琴书、天津时调
一、山东琴书
二、天津时调
第五章 戏曲音乐
节 概述
一、中国戏曲的发展概略
二、戏曲的群众基础和戏曲音乐的民间性
第二节 戏曲的艺术形式
一、高度的艺术综合
二、细密的行当角色
三、夸张与象征的脸谱
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特征
一、戏曲剧种与声腔
二、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
三、戏曲音乐的构成与作用
第四节 昆腔与昆剧
一、昆腔概述
二、昆曲的艺术特色
三、昆剧剧目介绍
第五节 高腔与高腔戏
一、高腔概述
二、川剧
三、湘剧
第六节 梆子腔与梆子戏
一、梆子腔概述
二、秦腔
三、晋剧
四、豫剧
第七节 皮黄腔与京剧
一、皮黄腔概述
二、京剧
第八节 本土腔剧种
一、越剧
二、评剧
三、黄梅戏
第六章 民族器乐
节 概述
一、民族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二、民族乐器的改革
三、民族乐器的分类
四、民族器乐综说
第二节 吹奏乐
一、笛
二、唢呐
三、管
四、笙
第三节 拉弦乐
一、二胡
二、京胡
三、板胡
四、高胡
第四节 弹拨乐
一、琴(古琴)
二、琵琶
三、筝(古筝)
四、扬琴
第五节 打击乐
一、鼓
二、锣
三、钹
四、板与梆
五、钟与铃
六、清锣鼓
第六节 地方传统乐种与民族管弦乐
一、丝竹音乐
二、吹打音乐
三、丝弦音乐
四、民族管弦乐
第七章 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
节 文人音乐
一、文人音乐的定义
二、文人音乐的精神品格
三、古琴艺术
第二节 宗教音乐
一、宗教及宗教音乐概略
二、儒家的音乐观
三、佛教音乐
四、道教音乐
第三节 宫廷音乐
一、宫廷音乐概略
二、宫廷雅乐
三、宫廷燕乐
曲谱目录
曲谱(236首)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民族音乐概要》表格索引
附录二:部分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简介
后记
《中国民族音乐概要》作者在《总述》中提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应包括“传统音乐”和“近现代音乐家创作的民族音乐”两大部分;作者能把“近现代音乐家创作的民族音乐”的理性思考变成现实;作者面对现实,采用简谱记写谱例。《中国民族音乐概要》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民族音乐教材。全书包括了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内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封面材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尤其是书名和作者信息的排版,那种简约而不失力量感的字体选择,很符合学术著作的气质。我特别喜欢内页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溜溜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部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参考书来说,绝对是加分项。而且,装订线处理得非常平整,书脊即便多次翻开摊平,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读者,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程度,本身就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光是看着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房间里的文化氛围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沉稳大气的视觉感受,让人从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期待接下来的阅读旅程,细节之处见真章,出版社在这方面的用心程度绝对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深度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习惯于在阅读专业书籍时,随时准备好进行交叉验证和背景拓展,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每一次重要的论断后面,总能清晰地看到引用的出处,那些详尽的页码标注和原始资料的提及,让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追溯到理论的源头,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研究的深度。更值得称道的是,注释部分除了基本的文献引用外,还包含了一些作者的旁注和个人见解,这些补充信息往往能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甚至指出某些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种透明度和自我批判精神,让我对整部作品的学术态度肃然起敬,感觉自己拿到了一把通往更广阔学术殿堂的钥匙。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书中对于“活态传承”的关注点,这让我感到尤为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文本和既有曲目的梳理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代音乐家和民间艺人的实践,这一点体现了非常强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书中对那些正在消逝或面临挑战的音乐形式的记录和分析,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了解学术知识的同时,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仿佛听到了那些久远的声音在书页间回响,感受到了那些坚守传统的人们的呼吸与心跳,这种将“研究”与“抢救”紧密结合的写作视角,使得全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一种文化使命的承载,非常鼓舞人心,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学者的温度。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的泥潭,那些必要的术语解释得非常到位,常常通过生动的类比或者具体的实例来辅助理解,使得那些原本听起来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准把握。那种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耳边娓娓道来,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读者的接受度。它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沉浸在研究对象中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评判,这种真诚的交流感,是很多严肃读物所欠缺的,也让我更愿意投入情感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极其清晰的逻辑脉络,这对于梳理一个宏大且复杂的学科领域来说至关重要。作者显然在内容组织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区域特色的深入剖析,过渡得自然而流畅,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所采用的“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对某一特定族群音乐还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指引,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认知框架。每一次翻阅,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隐性关联,仿佛在走迷宫时找到了隐藏的捷径。这种精心编排的结构,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堆砌,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探索之旅,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印证,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度,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探究所有隐藏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