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金铁霖,邹爱舒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36501 |
| 出版年份: | 2008年1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17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4元 |
| 实际重量: | 5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的特点:
“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
“情”: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
“字”:歌唱中的语言
“味”:歌唱的风格和韵味
“表”:歌唱中的表演和形体动作
“养”:歌唱家应具有的音乐素养
“象”:歌唱演员的形象、仪表、台风
金铁霖教授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多年总结的教学法则与理念,详细阐述了自己创新的多条教学理论及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教学术语”、如“U通道”“开贴”、“前中小支点”、“下支点”、“胸振”、“短前通”
“中松通道”、“长宽通道”、“分离”……
一本全方位介绍声乐学习的技术理论书籍!
金铁霖,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全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表演权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考评委员会民族声乐组组长、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职称评委等。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先进教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大艺术英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文化部创新奖,2006年教学“名师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声乐人才。
邹爱舒,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研究生,师从金铁霖、王士魁学习声乐。
绪论
一、理论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教学成果
上篇 民族声乐美学原则
第*章 歌唱器官介绍
一、歌唱器官的组成
二、科学的发声机制
三、嗓音的保护
第二章 民族声乐美学原则
一、科学性
二、民族性
三、艺术性
四、时代性
第三章 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
一、三个阶段的含义
二、三个阶段的特征
三、“三个阶段”理论的实践意义
中篇 七字标准总论
第*章 “声”——声音技巧
一、“U通道”与“支点”
二、歌唱“支点”的运用
三、歌唱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情”——情感真挚、表达巧妙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
二、认识作品——形成预期表达的目的
三、运用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
四、良好的表演习惯
第三章 “字”——歌唱语言
一、歌唱语言的特点与要求
二、语言表达的要求
三、歌唱语言与声音的统
第四章 “味”——演唱的风格与韵味
一、味的含义
二、共性特征——民族神韵
三、气韵生动——作品的风格与韵味
四、演唱者个性风格与韵味的表现
第五章 “表”——歌唱中的表演
一、形体表演的艺术追求
二、形体语言的作用
三、形体语言的运用
四、形体表演的一般原则
第六章 “养”——歌唱修养
一、道德修养
二、文化修养
三、艺术修养
四、戏剧修养
五、音乐修养
六、学习音乐的精神
第七章 “象”——歌唱形象
一、相貌与仪表
二、气质与风度
下篇 金铁霖声乐教学理念
第*章 教学理念
一、实践检验真理
二、遵循艺术规律
三、整体观与辩证观
四、教学相长
五、扬长避短
六、解放思想、博采众长
七、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八、感觉式启发教学法
第二章 教学特点
一、准确性、针对性强
二、深入浅出
三、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四、因人而异、灵活多变
五、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六、尊重学生、鼓励为主
附录一:歌曲范例讲解
春江花月夜
一首桃花
江河水
孟姜女
不能尽孝愧对娘
阳关三叠
附录二:歌曲谱例
春江花月夜
一首桃花歌剧《再别康桥》选曲
江河水
孟姜女
不能尽孝愧对娘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选曲
阳关三叠
参考文献
《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声乐教学领域,“金铁霖教学法”已被人们视为一朵绚丽绽放的奇葩。随着的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为数众多、唱演俱佳的民歌新秀再次引起人们对民族声乐的瞩目,成为媒体的焦点,新中国的声乐艺术实现了质的飞跃,掀开了新的篇章。作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领军人——金铁霖教授,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居功甚伟。中国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离不开金铁霖教授对中国声乐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他为我国声乐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表达方式。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辞藻的堆砌,文字走的是一种洗练、精准的路线,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经过千锤百炼,恰如其分地担负起了它该有的重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内心挣扎或者情感波澜的段落时,作者常常采用一种看似平静的陈述,但这种平静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巨大的暗流。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处理,给予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脑海中依然会不断回味那些未尽之言。它不是那种“一碗鸡汤”式的快餐文学,而是更像陈年的老酒,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咂其中的回甘与辛辣,越是深入,越能体会到文字背后那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生阅历。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令人惊叹,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以一种极其亲民、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在阅读中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作者并不是在“讲解”概念,而是在“展示”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操作过程。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专业书籍的重要标准。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入木三分,那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和关键的节点,都被描述得清清楚楚,仿佛有一位耐心的导师就坐在你身边,随时为你指点迷津。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主动的思维建构过程,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认知,在通过这种生动的阐述后,变得清晰、立体、可操作性极强。这种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教材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沉静魅力。它不追逐一时的热点或潮流,而是专注于探讨那些恒久不变的本质问题。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滋养和格局的拓宽。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让读者能够跳脱出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所研究的领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系统性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具有穿透力的,可以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这正是经典作品的特质——它们能够随着读者的成长而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提供不同阶段需要的指引,而非一次性的信息交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一生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深刻的体悟。作者在构建故事线索时,运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穿插”手法,将宏大的时代背景、复杂的个人情感,与那些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你读着读着,会发现前一章节埋下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伏笔,在后半部分以一种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方式被揭示出来,这种阅读上的“惊喜感”是很多当代作品所缺失的。它不会急于把所有答案抛给你,而是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深入,直到某个瞬间,你会猛然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意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过瘾。这种结构上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转折的巧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着纸张特有的气息,瞬间把人带入了一个非常专注的阅读氛围。尤其是排版布局,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可读性,又在视觉上提供了一种舒展和呼吸感。我个人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物总是抱有好感,因为它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偏向哑光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封面和内文插图的色彩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品味。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开箱”体验,单从物理形态上来说,它就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与读者之间的初步信任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