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歌曲分析与写作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李刚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18032723 |
| 出版年份: | 2018年1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27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9.5元 |
| 实际重量: | 0.3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刚,男,汉族,党员,甘肃庆阳人。199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作曲理论毕业,文学硕士。现任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学督导。
章歌曲概述
节歌曲的定义及艺术特征
第二节中曲发展历程
第二章歌曲的体裁与演唱方式
节歌曲的体裁
第二节歌曲的演唱形式
第三节各声部的音色特点及音域
第三章歌词的特点与形式
节歌词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歌词的音韵特点
第三节歌词的结构形式
第四章歌曲主题及其发展方法
节歌曲的主题
第二节歌曲主题发展的方法
第五章歌曲的曲式结构
节绪论
第二节一部曲式
第三节单二部曲式
第四节单三部曲式
第五节多部曲式
第六节复二部曲式
第七节复三部曲式
第八节回旋曲式
第九节变奏曲式
第六章常见歌曲体裁的写作
节儿童歌曲写作
第二节进行曲歌曲写作
第三节民歌歌曲写作
第七章歌曲的高潮
节歌曲高潮表现的形态
第二节高潮的数目及位置
第三节高潮的形成
第八章歌曲的从属部分
节前奏
第二节间奏
第三节引子与后奏
第四节尾声
第九章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节概述
第二节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旋律的和声编配原则
第四节钢琴伴奏织体的写作
第十章多声部歌曲的写作
节多声部歌曲写作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声部的划分及组合方式
第三节二声部歌曲的写作
参考文献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写作”这个词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爆款歌曲公式”。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却是彻底颠覆了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捷径,反而是将“创作”这个行为,剥离成一个个精细打磨的、可供拆解的模块。比如,关于歌词的叙事弧光,它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意象的递进和冲突来推动情感的高潮。书中引用的案例跨度极大,从古典民谣到现代电子舞曲的歌词结构都有涉猎,展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写出热门歌”,而是“如何真诚且有效地表达你的音乐思想”。这种教育方式是反直觉的,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去啃食那些看似枯燥的分析框架,但一旦吸收,你会发现,你写出的东西开始有了自己的“重量”和“逻辑”。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导师,它不会直接喂你鱼,而是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让你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渔网,去捕捞属于你自己的音乐灵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被过度使用的流行词汇产生了本能的排斥,转而追求更具个人色彩和结构美感的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简直是音乐理论书籍的一股清流。通常,当我们谈论音乐分析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和各种符号,让人望而生畏。但这里的视觉呈现方式,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编码和流程图,将复杂的和声进行过程可视化。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爵士乐中“替代和弦”的运用分析,不再是纯粹的音符叠加,而是用动态的图示展示了功能和声是如何被“玩弄”和“颠覆”的。这种图形化的解释,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不再需要反复在乐谱和文字之间来回对照,图表本身就构成了语言。这种对“可读性”的极致追求,让我得以更专注于音乐本身的逻辑,而不是被复杂的记谱法所困扰。可以说,这本书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证明了严肃的音乐分析,也可以做得既清晰又富有美感。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书脊的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和严谨。我原本只是想找本入门级的乐理书来打发时间,没想到翻开扉页才发现,这根本不是那种只会告诉你“Do Re Mi”在哪里的小册子。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充满历史沉淀的音乐解码手册。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不同音乐流派在结构、和声乃至情绪表达上的微妙差异。我尤其欣赏它对“动机发展”这一概念的阐述,不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实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追踪一个微小的旋律片段如何在整首作品中经过变奏、重组,最终构建起宏伟的音乐殿堂。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打开过去听歌时只觉得“好听”却说不出所以然的困惑之门。它让我开始真正“看”到音乐的骨架,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表面的旋律泡沫之中。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忍不住拿起吉他,尝试去解构自己刚写的一段和弦进行,效果立竿见影,那种从模仿到理解的质变,是任何在线课程都难以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音乐创作时,并未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在分析和声语言和旋律构建时,作者非常谨慎地引入了全球范围内的音乐范例进行对比参照。尤其是在讨论节奏复杂性时,书中对非西方传统音乐中独特的对位和复调处理方式进行了精妙的归纳和梳理,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到为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它提醒我,任何一种创作技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特定文化土壤中开出的花朵。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法传授,更像是一部关于“音乐思维”的哲学探讨。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在过去认为“不可能”结合的元素,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是为了探索不同音乐语言在共性基础上的无限可能性。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被释放和激励的创造力,仿佛无数扇通往新领域的大门,在不经意间为我敞开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它绝非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需要你经常停下来,拿出乐器或者启动你的数字音频工作站(DAW)进行验证。书中后期章节对于“曲式结构”的深入剖析,尤其是对奏鸣曲式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变体的探讨,简直是深不可测。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描述“AABA”或“主副歌”的表层结构,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结构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为什么人类的听觉偏爱这种特定的重复与对比模式?这种追本溯源的探讨,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音乐“为什么”有效的心智模型。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音乐工程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创作。它迫使我不断地自我提问:“我写的这段过渡是不是太突兀了?”“这里的重复是否已经让听众感到厌倦?”这种持续不断的内省和修正,让我的创作效率虽然暂时降低了,但作品的质量却有了质的飞跃,从随心所欲的涂鸦,升级成了有明确目标和强大支撑的建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