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音乐简史尤静波上海音乐出版社艺术考研正版全新教材9787552308440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尤静波上海音乐出版社艺术考研正版全新教材97875523084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静波,李罡 编
图书标签:
  • 流行音乐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尤静波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艺术考研
  • 教材
  • 音乐教学
  • 音乐理论
  • 9787552308440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8440
商品编码:29684827904
页数:404

具体描述




书名: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
丛书名:  流行音乐教育系列丛书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552308440
出版年份:  2015年9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404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55.00元
实际重量:  700 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尤静波,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授,流行演唱学院副院长;*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曾出版《将小调进行到底》、《我的歌》、《老同学》等个人创作演唱专辑;曾受邀在北京大学、*国传媒大学、音乐学院等知名高校做流行音乐演讲。  《流行音乐教育系列丛书:中国流行音乐简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总序 前言 章中国早期流行音乐 节背景 1.学堂乐歌 2.民族民间音乐 3.爵士乐 4.西洋乐 第二节发源地——上海 第三节黎锦晖和“黎派音乐” 1.中国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2.黎锦晖生平 3.黎锦晖和“明月社” 4.黎锦晖的音乐创作 第四节许如辉及其音乐创作 第五节进步歌曲及其代表人物 第二章上海时代曲 节背景 第二节上海爵士乐队 第三节时代曲的风格倾向 1.爵士及舞曲风格 2.民族风格 3.西洋风格 第四节时代曲的传播方式 1.电影 2.广播 3.唱片 4.歌舞厅 第五节时代曲的内容与音乐特征 1.歌词内容 2.歌词手法 3.音乐语言 4.演唱风格 第六节黎锦光及其音乐创作 第七节陈歌辛及其音乐创作 第八节周璇及其影响 第九节严华、姚敏、白光、李香兰等代表人物 第十节中国早期流行音乐(时代曲)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1.历史意义 2.社会价值 第三章香港流行音乐 节社会背景 第二节音乐背景 1.时代曲 2.粤曲 3.英文歌曲 第三节“港派”时代曲 1.唱片业对时代曲的影响 2.电影及歌舞片对时代曲的推动 3.时代曲的戏曲化、山歌潮发展方向 4.“西曲中词”的创作特征 5.“创编分离”的制作模式 6.“工厂妹”文化 7.“披头士”及乐队潮流 8.国语歌曲的冲击 9.时代曲的没落 10.姚敏、李厚襄、陈蝶衣、姚莉、潘秀琼等代表人物 第四节粤语歌曲的发展 1.背景 2.粤语歌曲的兴起 3.传播与推广 4.日曲粤词 5.词风转变 6.粤语歌文化现象分析 7.黄霑、郑国江、卢国沾、黎小田、罗文等代表人物 第五节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流行音乐 1.谭张争霸 2.乐队潮流 3.四大天王 4.内地歌曲反销香港 5.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填词人 第四章流行音乐 节背景 1.民谣 2.时代曲 3.日本歌曲 4.英文歌曲 第二节沿承时期(1965~1975) 1.时代曲的变形 2.日美文化的影响 3.传播方式 4.邓丽君及其文化意义 5.左宏元、庄奴、翁清溪、刘家昌、姚苏蓉、青山等代表人物 第三节民歌运动(1976~1981) 1.背景 2.杨弦与民歌运动的开端 3.民歌运动的高涨 4.校园民歌 5.民歌运动的衰落 6.民歌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7.李寿全、李泰祥、梁弘志、叶佳修、蔡琴、齐豫等代表人物 第四节黄金时期(1980~1990年代) 1.背景 2.滚石唱片成立 3.罗大佑及其影响 4.苏芮及其影响 5.唱片业的繁荣 6.创作与制作的成熟 7.台语歌曲及其变革 8.《明天会更好》及其影响 9.“小虎队”和青少年文化 10.1990年代以来流行音乐 第五节欧美音乐本土化 1.陶喆及R&B;潮流 2.周杰伦、方文山及“中国风” …… 第五章内地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材。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虽然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其音乐形态却极为丰富,各种音乐风格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本书以美英两国音乐为基础,梳理了流行音乐的一个发展脉络,介绍了流行音乐各流派的不同风格。 


穿越时空的音符:二十世纪西方古典音乐的辉煌与变革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西方古典音乐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从浪漫主义晚期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演变历程、关键人物及其开创性的音乐实践。它旨在为音乐学、音乐史、作曲理论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导览图。 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决裂与探索 (1900-1930) 二十世纪的曙光并非带来和平的协和,而是充斥着剧烈的冲突与反叛。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在音色与氛围的营造上达到了极致,模糊了传统调性的边界,如同水墨画般变幻莫测。本书将详细探讨“印象派”音乐如何挑战瓦格纳建立的听觉框架,着重分析其对法国乐坛的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在维也纳,荀伯格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哲学与技术危机。从晚期浪漫主义的辉煌(如《古沛之歌》的探索)到彻底抛弃调性,转向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构建,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与必然性。我们将细致考察阿诺德·勋伯格是如何系统化地建立这一“无调性”的新秩序,并分析其早期追随者贝尔格和韦伯恩(即“第二维也纳乐派”)如何赋予这一体系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贝尔格对歌剧的深刻人性化处理,到韦伯恩对音色与空间布局的极端精致化。 在东方,俄国的音乐家们在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寻求平衡。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无疑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上最富爆炸性的事件。本书将以专门章节拆解这部作品的首演风波,分析其基于原始主义的节奏创新、对传统和声的颠覆,以及它如何预示了未来数十年音乐形态的转向。同时,我们将对比探戈、爵士等“非古典”元素如何被引入主流音乐语汇,以及拉威尔等作曲家如何以一种更为克制、精炼的方式回应现代性的挑战。 第二部分:战争阴影下的风格重塑 (1930-1950)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也对艺术表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对战前过度主观化、情绪化的浪漫主义的回潮,在这一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以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的作曲家,主张回归巴赫、莫扎特时代的清晰结构、客观趣味和工整的形式,但其内部却渗透着冷峻的现代和声与节奏。 本书特别关注这一时期对“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的探讨,尤其是在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试图创作出清晰、实用且易于被社会理解的音乐,以对抗前卫艺术的疏离感。 然而,在美洲,一场新的实验正在酝酿。流亡欧洲的作曲家,如巴托克,将民族音乐的收集与精密的结构分析相结合,创造出既扎根民间又极具现代感的作品。而在美国,科普兰则成功地将欧洲现代技法与美国本土的广袤、自由精神相结合,塑造了独一无二的“美国声音”。 第三部分:激进的探索与技术的解放 (1950-1970) 战后,音乐界的基调从“回归”转向了“突破极限”。在欧洲,以达姆施塔特夏季课程为中心,一场针对所有既有音乐传统的彻底清算正在发生。 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布列瑟不仅将十二音技法扩展到音高之外——对时值、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元素进行序列化组织——更试图建立一种完全的“控制”与“精确”。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复杂数学结构下的音乐作品,探讨其在听觉上产生的疏离感与智力上的严谨性之间的张力。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为音乐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电子音乐的诞生。从科隆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到巴黎的声学/音乐研究所(GRM),合成器和磁带技术被用来创作前所未闻的声音景观。我们将详细考察冯·蔡德勒和皮埃尔·布列兹等人在声音的物质性、频谱分析和空间化处理方面的先驱性工作。 此外,约翰·凯奇对偶然性(Chance Operations)和非音乐元素的引入,是对“作曲家即主宰者”这一传统观念的彻底颠覆。通过对《4分33秒》的深入解读,本书将探讨音乐的边界如何被拓展,以及“聆听”本身如何成为一种新的创作行为。 第四部分:多元化与后现代的幽灵 (1970至今) 随着五十年代激进主义的浪潮逐渐消退,音乐界迎来了空前的多元化和风格的融合。 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崛起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现象之一。以赖希和史蒂夫·莱克为代表的作曲家,通过材料的重复、相位推进和微小变化的积累,创造出一种近乎冥想的、与时间直接对话的音乐。本书将对比早期极简主义的严谨,与后来对非西方音乐(如印尼加美兰)吸收后的更丰富形态。 同时,对传统和声与旋律的重新审视也从未停止。新浪漫主义的复兴(如潘杰茨基的作品)表达了对情感和叙事性的渴望,这与前卫音乐的冷抽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拼贴(Pastiche)与互文性在后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作曲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引用、戏仿或融合历史上的所有风格,模糊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从电子游戏音乐对古典语汇的挪用,到歌剧舞台上对历史题材的解构与重塑,二十世纪的音乐遗产在今天依然以复杂、开放的姿态持续演进。 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编年史,更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如何面对技术飞跃、社会动荡和哲学变革时,通过音符进行自我定义的深刻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拖沓的废话,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又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极具启发性的观点。我个人非常欣赏书中对于音乐产业化进程的描述,这一点往往是很多音乐史著作容易忽略的“幕后故事”。从早期唱片公司的运作模式到后来数字时代的冲击,这些商业层面的变化如何反作用于艺术创作本身,书中都有着非常中肯和深入的探讨。读起来,你能清晰地看到艺术如何与市场、技术、政策等多重力量进行博弈和融合。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音乐评论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经济史的侧写。对于想了解流行音乐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现象的读者来说,这是必读的。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音乐鉴赏经验的普通听众,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在于“构建体系”。以前听歌,很多都是零散的片段记忆,某个阶段的代表作,但缺乏一个将这些点串联起来的“骨架”。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帮助我把过去零散的听觉体验系统化、理论化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十几二十年前听过的那些歌,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不断涌现。特别是对不同代际之间音乐风格的传承与断裂的讨论,写得非常精辟,让人对流行音乐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做得不错,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细节之处透露出出版方对知识传递的重视。这本书的实用性,无论是对学术准备还是单纯的兴趣提升,都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简史”会不会流于表面,但读完之后完全打消了疑虑。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满足于简单罗列时间线和代表人物,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变迁对音乐风格的塑造作用。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特定社会思潮如何催生出某种音乐流派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洞察力。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去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技术发展乃至听众心理的复杂互动的。那种将音乐置于广阔社会肌理中去考察的视野,让我对很多曾经听过的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在讲“谁唱了什么歌”,更是在解释“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唱出这样的歌”。文字功底也极其扎实,逻辑严密,论证清晰,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作者总能找到非常贴合实际的表述方式,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研究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对于想要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同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术起点和参考框架。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坦诚和审慎。在梳理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人物的音乐成就时,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或历史局限性,而是采取了一种兼顾历史事实与艺术评价的平衡立场。这种客观性在研究当代文化现象时尤为可贵,它避免了陷入个人好恶或僵化的意识形态窠臼。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专业研究者应有的严谨态度,但表达方式却保持着一种对大众的亲和力,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滥用。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特质,使得这本书能够跨越不同的读者群体,真正起到普及和提高的作用。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参考书,更像是一位资深音乐前辈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真诚的对话,分享他对这片土地上音乐热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那些对咱们这片土地上音乐发展脉络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我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那种沉浸感真是没得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每一个重要阶段的描摹都到位,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那些音乐风潮的起起落落。比如讲到早期民歌的演变,那种质朴与创新的交织,被描述得活灵活现,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堆砌。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故事会,只不过故事载体是文字,但情感是相通的。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十分精准,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被历史略微忽视的珍贵片段,这些都被作者用一种充满敬意的态度重新挖掘和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平衡感,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又不失对具体作品和音乐人的深入剖析,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而丰富。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向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