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千万不要忽视疾病的前兆
定价:29.8元
作者:王芳著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576043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存在病变的可能性!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在生命的考验前,宁可错诊一千次,也不要轻易地放过这些信号给出的提示。
内容提要
人体其实是一个很奇妙的系统。我们身体上的任何部位的病变,机体自身都有抵抗疾病以及自愈的可能性。在和病原菌对抗的过程中,身体内部的消耗会通过许多表证表现出来。这就是疾病给出我们的健康信号。平时只要善于去观察这些健康信号,就可以及时发现病变,也就能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诊治时机。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在生命的考验前,宁可错错诊一千次,也不要轻易地放过这些信号给出的提示。
目录
作者介绍
薛磊: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把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中医理论指导患者强身健体的方法,出版了《简单实用的保健全书》《巧用小偏方,治病一本通》<健走,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运动》等作品。
文摘
头皮屑是我们平日里常见的新陈代谢物质,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忽视掉它可能预示的隐疾。甚至有人曾误以为有头皮屑是好事,认为这是新陈代谢快速且健康的象征。殊不知,头皮屑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不雅观的烦恼,如果不采取恰当的诊疗手段,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隐患。
头皮屑在医学上称为头皮糠疹,是一种由马拉色菌(真菌中的一种)引起的皮肤病。所以别再简单地认为有头皮屑是因为洗发水不合适,而是因为你的头皮出了问题。当马拉色菌在头皮上开始大量繁殖时,就会引起头皮角质层的过度增生,一旦超过了人体所能够承载的大负荷,头皮角质层细胞就会以白色或者灰色的鳞屑状形式异常脱落。这就是我们平时在梳头时候见到的头皮屑。当你发现头皮屑剧烈增多时,那么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头皮被感染了。
头皮屑数目的多少,决定了头皮和头发的健康程度。
常见到的情况是仅仅只有在梳头的时候才会见到少量头皮屑脱落,而头皮是完全健康的。那么这一类可以归结为新陈代谢略微旺盛,可不必担心。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头皮屑,一般情况下其会以小于0.02毫米的颗粒脱落,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当头皮屑明显能用肉眼发现时,那就说明得了头皮糠疹。头皮糠疹,又叫头部脂漏症,可表现为干性头屑和油性头屑两种形式。干性的头皮屑比较松散,梳头或者抓挠头发的时候就会脱落,一般为白色或者灰白色。有些女性肩膀上脱落的头皮屑,就属于干性头屑。油性头屑则非常容易附着在头发上不易脱落,颜色多为黄色。二者从视觉上比较容易区分。
不必为单纯的头皮糠疹产生过度担心,一旦精神紧张,相反会加重头皮屑的产生。
头发和头皮油腻,头皮有红斑,头屑多呈油性,这就有可能是得了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引发头皮屑主要的原因,表现为头皮上有较厚的油性分泌物或者头发干燥。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变化。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并常同时伴发有痤疮和酒糟鼻的症状,是非常容易复发的一种皮肤病。其在引起头屑的同时,严重者还会造成大量脱发。患有脂溢性皮炎后,虽然头发和头皮出油多,但要杜绝使用去油、去角质的产品来护发,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当头皮屑多且厚,头皮有红斑,身体伴有皮疹时,基本可以断定是得了银屑病。
中医上把银屑病叫做“白庀风”,因皮肤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而得名,古医书上也称其为“松皮癣”。银屑病会在发病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有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及背部,男性多于女性。
患上银屑病后关键的是不要产生过度的精神压力,可以多喝绿茶和酸奶,豆浆,蘑菇汤以及大骨汤都会对缓解以及治疗银屑病有益处。
注意,居住的环境过于潮湿或干燥都是银屑病的诱发因素。过度饮酒以及气温骤变都可能造成银屑病的反复发作。
头皮生癣,必定会造成头皮屑异常。
头癣也可以引起头皮屑的增多,主要是白癣,同时会伴有脱发,真菌学检查阳性,诊断比较容易。因为个人的不良卫生习惯,会引起头皮和头发的微菌感染,就会对头发造成破坏,进而产生头皮屑,甚至会有并发炎症出现。
千万不要忽视小小头皮屑带来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恰当的方法针对性治疗,头皮屑就会反反复复,更为严重的话会造成头皮毛囊的损伤,直至发生性脱发。
其实归根结底,出现大量头屑的原因还是在于头皮的自我调节功能出现了问题。在我曾接触过的患者中,大多数人平时都有饮食不当、过度饮酒及爱吃刺激性食物的习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进而打乱内分泌系统,头皮的新陈代谢自然也就紊乱了。
要想减除头皮屑的烦恼,更换洗发水只是外在功效,根本上还在于从身体内部进行调节。
平时应多摄取碱性食物,如牛奶、蔬菜、水果、海藻等,避免进食过多的酸性食物、油炸食品和甜食。还要忌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葱、生蒜、酒、咖啡和糖。注意适当休息和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时要特别留心头发乃至整个身体上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可以对头皮进行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令头皮的皮脂腺、汗腺、毛囊等附属器官发挥正常功能,从而使头皮屑尽量减少。按摩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1、用双侧或单侧手指与手掌从前额发际处向枕部来回转动按摩,往返做30次,至头皮有发热感为止;
2、单手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并拢弯曲成90度,从发际处向后轻轻敲打,往返做10次,使头部有轻松感为佳。
特别要提醒的一点是,有时候常常被误以为是头皮屑的物质,很可能只是发胶等护发用品的残留物。要想头发好,美发、护发、烫发还是尽量少做一些。如果不小心使用了不良美发产品,带来的伤害可能是性的,终得不偿失。
……
序言
疾病是人人都讨厌的,而很多疾病在未发病前,以及发病的初期,只要能够被重视起来,其实都可以规避或及早治愈的。但在当下社会中,人人都要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应酬,有时间去陪朋友吃饭喝酒却没有时间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时间去熬夜加班,却永远都没有时间去改变不恰当的生活习惯。直到身体呈现出病态时,很多人才会后悔莫及。
人体其实是一个很奇妙的系统。我们身体上的任何部位的病变,机体自身都有抵抗疾病以及自愈的可能性。在和病原菌对抗的过程中,身体内部的消耗会通过许多表证表现出来。这就是疾病给出我们的健康信号。平时只要善于去观察这些健康信号,就可以及时发现病变,也就能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诊治时机。
得不得病,得了病后能不能治好,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自己。
及时观察自身出现的一些微小变化,改变不当的生活习惯,从饮食上进行适当调理,端正自我情绪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不论是患上什么病,这五点内容是每个人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原则。只有把原则当成是习惯去坚持,才有可能改变身体健康的状况。我们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疾病信号,究其根本原因也不外乎这五点。只有从根本上着手,才能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
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可能倾尽所有的语言文字也无法把病症提及到。但始终要记住一点,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存在病变的可能性。在生命的考验前,宁可错诊一千次,也不要轻易地放过这些信号给出的提示。
而有很多疾病,会以类似或者相同的信号反应出来,此时就更加体现出了及早诊断的重要性。切记盲目吃药或者自我诊断,不懂得病因病理的诊断远比瞎子摸象更为可怕。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经不起玩笑的。注意观察疾病信号是对自身的负责,而及时进行合理、科学的疾病诊断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关爱。面对结果时,积极主动地通过饮食、生活方式以及药物治疗等手段去进行自我调理,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不论是诊疗疾病还是养生保健,人人都知道应该从日常中的小事做起,但只有每日坚持下去,才是对自我健康的负责。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再有钱也不买得回来健康。这也是所有养生经终提炼出来的箴言。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次枯燥的医学科普之旅,结果却发现自己像是在读一部悬疑小说,只是主角是我自己的身体。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构建的“预警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它没有局限于某一个器官或某一种疾病,而是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多维度的健康雷达网。作者似乎将生理学、营养学甚至一些被边缘化的环境医学知识都揉碎了,重新编织成一套独特的识别框架。特别是书中对“潜伏期”的描述,简直是把无声的危机感推到了极致。它不是告诉你“得了什么病”,而是告诉你“你正在通往哪条危险的岔路口”。比如,书中对睡眠周期中微小紊乱与荷尔蒙失衡之间的微妙联系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认识到,许多我们认为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实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总能在最紧张的时候抛出一个新的观察角度,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身体还会告诉我什么秘密”。它强迫读者从一个被动的“病人”角色,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健康管理者”。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书,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那种。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持续的警惕性思维模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前半部分像是在建立基础的“感知框架”,后半部分则专注于不同身体系统之间的连锁反应。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疲劳代谢废物累积”那一块的剖析,它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描绘了身体清理机制的疲惫状态,让人对自己的放纵行为感到一丝敬畏。这本书的语调是坚定而富有同理心的,它理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但绝不姑息身体发出的求援。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倾听”身体的低语,而不是等到它“高声呐喊”才去关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无形的“免疫力增强剂”,因为认知上的提升才是最持久的保护。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被扔进了一个信息量爆炸的迷宫,但幸运的是,作者似乎手里握着一张足够清晰的地图。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多喝水,早睡觉”的养生手册,而是深入到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微弱信号里去解剖。比如,它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毛病”——比如持续性的轻微头晕,或者某个部位不合时宜的麻木感——进行了一番彻底的“审讯”。作者似乎对传统医学的“忽略”非常不满,非常直接地把这些信号摆在桌面上,并用非常直观的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分析了眼睛疲劳和某些潜在内脏问题的关联,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累了就休息”这种说法的盲从。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身体状态去“自我诊断”,那种感觉既有点紧张,又充满了被赋权的喜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干练,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更像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说话直截了当的资深医生在跟你面对面交流,强调的是“看清本质,立刻行动”,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安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转化成了一套非常实用的生活工具。它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读懂身体”的语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正常值”的批判性思考。传统体检报告上的那些标准范围,在这本书里似乎被重新审视,作者通过大量数据对比,指出了“在正常范围内偏低(或偏高)”的隐患。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体检合格”这个标签麻痹了的。这本书就像是一双能穿透表象的X光眼镜,让你看到那些藏在正常数据背后的“灰色地带”。它的行文风格很像一位充满激情的演讲者,不断地在质问读者:“你真的了解你身体的‘个性化’需求吗?” 它不满足于告知,更热衷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你主动去挖掘自己身体的“使用说明书”,而不是依赖于一时的症状。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确实需要集中精力,因为它涉及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大众健康读物。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读完的小册子,它要求你坐下来,带着笔和笔记本去“研究”。它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许多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生理指标变化。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打破了“疾病是突发事件”的固有观念,让我认识到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变的过程,每一个细微的波动都可能是历史的积累。作者的笔锋犀利而精准,不拖泥带水,专注于揭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掩盖的身体预警机制。读完之后,我不再轻易地将身体的不适归咎于“水土不服”或“压力过大”,而是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究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次身体发出的“噪音”。它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待自身健康的优先级排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