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理药剂学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王玉蓉,田景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8023196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物理药剂学作为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以物理化学原理与实验方法为主导,揭示药物及其制剂的物化性质变化规律和机理,研究药物制剂形成的理论与作用特点,是新兴的理论药剂学。其以物理药剂学理论为指导,对于药物制剂的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等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与以往教材相比,本教材结构更加合理,突出了科学性、简明性和实用性。
章 绪论
一、物理药剂学的涵义与研究范畴
二、物理药剂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 物理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节 热力学基本理论
一、能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反应热效应
二、熵与自由能
三、溶液体系热力学
四、药物的热力学性质
第二节 相平衡
一、相律
二、相图
第三节 化学动力学
一、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
二、简单反应动力学
三、复杂反应
四、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五、光化反应
第四节 电磁学
一、导电
二、电导
三、电动势
四、电化学平衡体系
五、溶胶的电动电势
六、磁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的溶解与分配
节 药物的溶解
一、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二、溶解度的表示及其测定
第二节 气体、液体、固体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一、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二、液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三、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第三节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一、影响气体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二、影响液体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三、影响固体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四节 改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降低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二、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五节 药物的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一、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的概念
二、等渗溶液的调节
三、等张溶液的调节
第六节 药物的分配
一、分配系数的测定与计算
二、分配系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三、分配系数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药物的表面现象与表面活性剂
节 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
一、表面张力
二、表面自由能
三、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第二节 表面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
二、固体表面的吸附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概述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三、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四、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与药物制剂
五、药物制剂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剂型的物态特性
节 固体剂型的物态特性
一、固体材料
二、一般粉体
三、纳米粉
第二节 半固体剂型的物态特性
一、黏弹性
二、热胀性
三、pH敏性与电解质敏性
四、磁敏性
五、触变性与离浆作用
六、生物黏附性
第三节 液体剂型的物态特性
一、液体的流变性
二、高分子溶液的物态特性
三、非均相液体的物态特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药物的扩散、溶出与释放
节 药物的扩散
一、扩散理论与基本定律
二、药物扩散形式
第二节 药物的溶出
一、单质点体系的溶出度模型
二、多质点体系的溶出度模型
三、影响溶出度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的释放
一、药物从高聚物基体中的释放
二、药物从不同形状片剂中的释放
三、药物从微球中的释放
四、药物从微胶囊中的释放
五、药物从蜡质基质中的释放
六、药物从乳剂中的释放
七、药物从软膏中的释放
八、药物从药物树脂中的释放
九、药物从混合药膜中的释放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制剂处方与试验设计
节 试验设计方法
一、概述
二、单因子比较设计
三、筛选设计
四、优化试验设计
第二节 药剂的矫味、矫嗅与调色
一、药剂的矫味与矫嗅
二、药剂的调色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制剂成型原理与技术
节 液体制剂分散技术
一、增溶技术
二、乳化技术
三、混悬技术
第二节 固体制剂成型技术
一、制粒技术
二、微丸成型技术
三、压片技术
第三节 制剂成型新技术
一、固体分散技术
二、微囊化技术
三、包合技术
四、纳米粒制备技术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新型给药系统及其释药技术
节 缓控释给药系统及其释药技术
一、缓控释材料
二、缓控释给药系统的释药机制
三、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类型
第二节 定位与靶向给药系统及其释药
一、肝靶向给药系统
二、肺靶向给药系统
三、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四、脑靶向给药系统
五、骨髓靶向给药系统
六、淋巴靶向给药系统
七、靶向给药乳剂
八、热敏给药系统
九、胞内靶向给药
第三节 脉冲式给药系统及其释药
一、脉冲式释药制剂的主要类型
二、脉冲释药的剂型
三、实现脉冲式释药的方式
第四节 自调式给药系统及其释药
一、pH型自调式给药系统
二、酶调节系统
三、自调式胰岛素给药系统
第五节 自乳化给药系统及其给药
一、成型机制
二、自乳化给药系统
第六节 经皮给药系统及其给药
一、影响经皮给药的因素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释药机制
五、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第七节 黏膜给药系统
一、黏膜给药系统的类型
二、生物黏附性材料与作用机制
三、黏膜给药系统的性能评价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节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一、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
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非处方因素
第二节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试验
一、恒温法
二、变温法
第三节 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
二、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三、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求知欲的引擎与专业视野的启蒙 在阅读《物理药剂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个强大的引擎,源源不断地激发我的求知欲。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药剂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只是站在了山脚下,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我去探索。书中对于药物在不同pH环境下溶解度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节pH值来优化药物吸收的阐述,让我对一些常见的临床用药指导有了更科学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有些则需要随餐服用,现在我能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其中的道理了。书中对药物的制剂学设计,例如如何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如何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以及如何设计更易于患者依从的给药系统,都让我看到了药剂学在改善药物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蒙了我的专业视野,让我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应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医药科技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初探的喜悦与意外的深度 第一次翻开这本《物理药剂学》,我的期待其实挺单纯,大概就是想了解一下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如何影响它们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毕竟这对于理解药物疗效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只是枯燥地罗列公式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物理化学概念与临床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药物的溶解度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各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还详细阐述了在制剂开发中,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助溶剂、改进晶型甚至是制备纳米粒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让我对“舌下含服”和“静脉注射”这些给药途径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药物的稳定性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光、热、湿等环境因素对药物的降解机理,到如何通过包装、辅料的选择和储存条件的控制来延缓药物的失效过程,这些都是临床上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之前从未想过,一粒小小的药片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物理化学智慧,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药剂学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且充满挑战的领域。
评分视角拓展与认知革新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视角上的拓展和认知上的革新。我过去对药剂学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药物是什么,怎么用”的层面,而《物理药剂学》则将我带入了“药物如何被设计、被制造,以及这些设计和制造如何影响其最终的疗效”的深层思考。书中对药物分子与载体相互作用的精妙阐述,让我对“缓释”、“靶向”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理解。比如,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药物如何缓释,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缓释机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是扩散控制,还是溶解控制,亦或是溶蚀控制,以及这些机制的优缺点,这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和判断。书中关于药物的晶型、多晶型现象的介绍,以及它们对药物稳定性和溶解度的影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同一药物的不同晶体形态,竟然会对药效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药物世界更深层次的认知,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药物制剂背后的科学精髓,也让我对现代医药技术的进步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老实说,我之前对“物理药剂学”这个名字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脱离实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它简直就像一本教科书,同时又像是一本实操手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在讲解药物的渗透压、张力等基本概念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立刻联系到眼药水、注射液的配制,以及如何避免对组织产生刺激。当我看到书中关于药物的粒径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分析时,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磨成细粉,或者制成缓释片。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以及“这样做会有什么效果”。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某种新型制剂的开发思路,或者某个药物制剂失效的根本原因,都让我受益匪浅。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药剂学专业的学生看的,对于临床医生、药师,甚至是对药物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更直观地理解药物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化学原理扮演着多么关键的角色。
评分挑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坦白讲,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确实需要花些心思去理解,它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运用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此前的想象。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消遣的书籍,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带着思考去阅读。书中对药物动力学模型中物理化学参数的引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参数来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在讲解药物的分配系数与血脑屏障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时,书中提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让我对药物分子如何穿越生物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它直接关系到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和疗效。此外,书中对复杂制剂,如脂质体、纳米粒等的研究,让我看到了药物递送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背后所涉及的界面化学、胶体化学等前沿知识。虽然有些内容对我而言略显艰深,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我所了解的物理化学知识,并思考它们在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是其他很多书籍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