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世界紅卍字會及其慈善事業研究 | 作者 | 李光偉 |
| 定價 | 56.00元 | 齣版社 | 閤肥工業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5034664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頁碼 | 326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世界紅卍字會與民國時期的紅十字會、華洋義賑會齊名,20世紀20年代前後萌生於山東,此後數年間推展至大半個中國,並東傳日本、朝鮮,南至新加坡等地,堪稱近代中國本土一個規模大的慈善救濟團體。《世界紅卍字會及其慈善事業研究》係統搜集有關檔案文獻、內部資料、地方史誌、社會調查、報紙雜誌、迴憶口述等,對世界紅卍字會(道院)的萌生背景、發展變遷、道慈架構、成員狀況、管理機製、扶乩靜坐、經費運作、臨時慈善事業、慈善事業等進行全麵考察,對其曆史地位與作用予以客觀評鑒,為該領域今後的研究發展奠定瞭良好基礎,也為新時期完善社會救助體係、推進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提供瞭曆史藉鑒。 |
| 作者簡介 | |
| 李光偉,山東青州人,曆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博士後,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近世社會經濟史、慈善史,在《曆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學月刊》等發錶論文多篇。 |
| 目錄 | |
| 導言 一、學術史述評 二、資料發掘與整理 三、篇章結構與研究進路 興盛衰亡篇 章 萌生之因緣 一、從西學東漸到中國傳統文化復歸 二、在華基督教發展與中國社會新動嚮 三、天災人禍與慈善事業新氣象 第二章 發展與變遷 一、在濱縣萌生 二、在濟南創立及初步發展 三、查封之頓挫 四、啓封後之發展 五、改組與解散 組織建製篇 第三章 架構與職責 一、道院組織體係 二、世界紅卍字會組織體係 第四章 成員與規製 一、成員狀況 二、人院會動機 三、自律約束機製 第五章 道德社考辨 一、創立時間、宗旨與性質 二、組織建製與職能 三、艱難麯摺的變遷曆程 第六章 女道德社考釋 一、創立時間、宗旨與性質 二、組織建製與職能 三、修行程序與規則 四、成員狀況 五、思想理念 六、發展概況 內部活動篇 第七章 扶乩辨正 一、勸善教化功能的解讀 二、反對迷信、力行勸善 三、形似神異 四、侯素爽談扶乩 第八章 靜坐探析 一、靜坐方式 二、靜坐功能 第九章 經費運作 一、道院經費 二、世界紅卍字會經費 三、徵信錄 慈善救濟篇 第十章 臨時慈善事業 一、災荒救濟 二、戰事救濟 三、鼕/春賑 四、其他臨時救濟 五、域外救濟 六、賑濟程序與措施 第十一章 慈善事業 一、卍字學校 二、平民工廠 三、慈善醫療 四、施棺所 五、惜字處 六、因利局 七、平糶局 八、育嬰堂 九、殘廢院 十、恤嫠恤産局 十一、恤養院 餘論 一、衰微原因 二、曆史評鑒 三、跳齣中國慈善事業興衰律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學術的嚴謹性,但又不失敘事的張力,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閱讀體驗也相當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曆史議題時的審慎態度,比如如何平衡宗教信仰與世俗化進程之間的張力。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某個組織”的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自救”模式的深度剖析。作者將紅卍字會的慈善活動視為當時社會福利體係缺失的一種有效補充,甚至在某些方麵體現齣超越官方的效率和靈活性。這種分析框架,讓我對理解近代中國的社會治理結構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讀完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在傳統權威結構瓦解、現代國傢能力尚未完全建立的轉型期,民間組織是如何填補治理真空,並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參與到現代性的實踐中的。書中引用的許多史料,都帶有強烈的現場感,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些義演、義賣和施粥的場景。
評分整體來看,這是一部非常紮實且具有啓發性的學術專著。它不僅為研究近代中國民間慈善史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案例支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觀察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即通過一個非主流但影響力巨大的組織,去窺見社會結構在動蕩中所展現齣的韌性與重塑能力。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冷靜的敘述風格,既不拔高也不貶低,隻是客觀地呈現曆史事實和組織邏輯。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上的許多“慈善”行為,背後都交織著復雜的權力關係、資源競爭和身份構建。對於任何對近代中國社會動員、民間信仰與國傢建設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頭參考,其提供的知識密度和分析的深度,足以支撐長期的思考和迴味。
評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運用瞭一種社會史的路徑來重構這個組織的圖景。它不是從教義和神學角度切入,而是聚焦於“人”——那些參與者、受助者以及組織背後的精英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將宏大敘事解構為微觀實踐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度和質感。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於紅卍字會如何吸收和轉化傳統儒釋道的慈善理念,並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進行包裝和推廣的論述,尤其精彩。它揭示瞭傳統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並非完全被動地消亡,而是可以以一種“藉殼上市”的方式進行適應性生存和發展。這種對曆史主體能動性的肯定,讓整部作品充滿瞭積極的解讀力量,它讓我們看到,在看似混亂的社會轉型期,總有力量在默默地支撐著社會的底綫和道德的延續。
評分這部著作深入剖析瞭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和地域背景下的民間宗教組織——世界紅卍字會,其研究的視角頗為獨特,尤其是在探討其慈善實踐方麵,展現瞭作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功底。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試圖超越傳統上對這類組織“迷信”或“教派”的簡單標簽化處理,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變遷與現代性構建的脈絡中進行審視。書中對於紅卍字會在興辦教育、醫療、賑災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組織能力和資源調動能力,描述得細緻入微,幾乎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普通民眾在麵對天災人禍時,依賴這些民間力量尋求救助的真實圖景。特彆是對於其資金來源、內部治理結構以及與官方機構的互動方式的解析,提供瞭大量鮮活的案例和一手資料,這使得對紅卍字會的研究不再是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推演,而是建立在堅實的曆史事實基礎之上。作者沒有迴避組織內部的復雜性與矛盾性,這使得整體的論述顯得更加平衡和可信。
評分這部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作者對語境的精準把握。它成功地將紅卍字會的活動放置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復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環境中,使其慈善行為不再是孤立的道德事件,而是具有明確時代烙印的社會工程。比如,書中對該組織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所扮演角色的討論,就相當精彩,它揭示瞭民間宗教組織在民族危亡時刻,其身份認同是如何迅速地從地方性或超國傢性嚮國傢性靠攏的復雜心理過程。這種對組織身份流變的細膩描摹,使得曆史的層次感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不同地域分支之間的差異性,避免瞭將一個龐大的組織簡單化處理,這體現瞭研究者極高的審慎和對細節的尊重,讓整體的論述顯得格外可靠和紮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